我有一个好友,他是许多女孩的“梦中情人”——事业有成,财务自由,长相英俊,从不乱搞,但至今未婚。不仅未婚,每次恋爱都不顺利。
有一次他失恋约我出来喝酒,他喝得有点多,带着醉意跟我说:
“我知道我为什么总是谈不好恋爱了,大概我就是那个被爱情抛弃的人,不值得吧。”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我一点也不意外,也不觉得他是在“凡尔赛”。因为他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如果要回顾“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成长史和恋爱史,那一定是一部史诗级的辛酸史。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被爱过的人,在遇见爱之后,不是欣喜,而是惶恐不安。”嗯,说的就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并不是成年以后形成的,而是从婴孩时期到童年时期,就形成了。
我们都知道婴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与父母建立了亲子上的情感联结,这种感情联结就是“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会随着婴孩和父母的感情互动,发展成安全和不安全两种,会直接影响婴孩长大以后的思想和行为。
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不安全的那种。
这类人从小就被迫独立,被迫面对父母的忽略和苛责。
比如:在小孩需要父母陪着吃饭时,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陪伴自己的孩子,于是要求孩子自己独立吃饭。如果小孩不吃一直闹呢?他们会这样对小孩说:
“你是不是不吃?不吃饿着!”他们觉得,小孩子嘛,饿了自然就会吃了。
或者会苦口婆心的劝孩子:
“你看爸爸妈妈现在忙得不行,你赶紧自己吃完,当个乖孩子体谅一下爸爸妈妈,乖孩子都是自己吃饭的。”
他们不仅会要求孩子独立吃饭,还希望孩子独立睡觉、玩耍,希望孩子尽早“懂事”。
可能你会说,父母忙也没办法呀。而且父母说的也没啥不对,子女体谅父母有啥问题?“懂事”的孩子早当家,对小孩是一种历练,长大了他们就懂了。
可是,过分过早的独立伴随着的是“冷漠”,过分过早的“懂事”伴随着的是“压抑”。
因为所谓的“懂事”说到底就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别人的需求。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否定。
而所谓的“独立”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更过分了。因为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从婴孩时期到童年时期,是天然的需要父母的关怀和陪伴的。这是最最最基本的需求啊。
如果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ta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ta就会觉得自己不需要陪伴,不需要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懂事、独立,不应该麻烦别人。
ta会觉得,需要别人是一种罪。
可是这种“觉得”与ta的基本需求是相悖的。ta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在压抑自己的需求,假装自己不需要。
就继续拿上面父母和孩子的例子说:
等到父母不忙了,过来关怀和陪伴小孩时,有的小孩会故作生气的不理父母,表现得很抗拒很烦躁。
面对这种表现,有的父母会哄孩子,如果哄不好就会认为:“这小孩怎么这么犟”,然后又是一次“责骂式”的循环伤害。
有的小孩会表现得很平静很冷漠,无视父母的示好,依然自己玩自己的,对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毫无情绪反应。
面对这种情况,大部分的父母也察觉不到异样,只觉得“这小孩玩上瘾了”,笑笑后,转身离去。
小孩子的两种反应和父母的应对方式,就逐渐形成了“回避型依恋”人格里最典型的两个特质——焦虑和疏离。
所以,“回避型依恋”人格又细分为:“回避-焦虑型依恋”人格和“回避-疏离型依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形成了“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独立性格,对任何事也总是先抱着悲观消极的态度,认为“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就像他们曾经对父母抱着期望,却又不断地接受失望一样。
失望,是他们在婴孩时期,就一直在面对的状态。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
总有小伙伴跟我说,跟“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好累,好难受啊!
是的,确实很累。所以我一直挺心疼这两种人:“回避型依恋”的人,以及“回避型依恋”的伴侣。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只要是亲密关系,就意味着在情感上互相需要互相亲近。可是“回避型依恋”会拒绝跟伴侣在情感上过于亲近,也不允许伴侣对自己过分需要。毕竟ta们从小接受的认知就是“需要是罪过,独立才是真理”。
这两种人,一个从小就被伤害,长大了既伤害自己又伤害爱自己的人;另一个更冤,迷恋对方却又无端地被伤害。
可是,“回避型依恋”的人,真的不渴望爱情吗?
不,恰恰相反!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上的表现就是六个字:越喜欢,越逃避。
这类在生命初期就受到情感伤害的人,对爱情有着极度的渴望。ta们希望拥有一段永恒不变、一直稳定的爱情,来弥补自己小时候一直缺乏的稳定又持久的爱和温暖。
可是ta们一旦觉得自己动了真情,陷入了亲密关系中,就会开始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自己像童年时期那样,被苛责被冷落被忽视,害怕面对一次次的失望,
所以,ta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开始压抑自己的需求,假装自己独立得不需要任何人。
同时ta们还会无意识地退缩,隐藏自己那些吸引人的地方,用恶劣的态度来面对亲近自己的人。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己陷进去产生期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考验伴侣。
这种“想要又不敢要,最后不得不骗自己不要”的心理活动,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简单概括就是:
“不需要”只是ta的保护色,“又丧又怂”才是本心。
就像舒淇在《剩者为王》里说的:
“我就是死要面子,自尊心特别重。我只要一发现对方没有那么喜欢我了,我就会把这段感情判成一个死刑。你说我这样的人能顺利谈恋爱吗?不想勉强自己喜欢别人,也绝不勉强别人喜欢自己。对方迈一步,我会更热情;对方退一步,我就想消失。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总结下来,“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亲密关系里会有这5种表现:
1)内心很矛盾,想爱又拒绝爱:
就像我上面说的,ta们面对感情很矛盾。既渴望爱情又渴望独立,既害怕被抛弃,又害怕陷入爱情被爱情被控制。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的感觉,让人捉摸不透。
当ta们真正爱上一个人时,会深深地沉迷进去,但是这种沉迷就像是ta们自己的“独角戏”,不希望伴侣过于积极地回应。
ta们很害怕伴侣对自己表达热情和爱慕,会本能地排斥,会感到不安和想逃离。ta们会想弱化彼此的亲密,假装自己不那么爱对方。
但如果对方真的不爱自己了,ta们又会一边难过得像要“死掉”,一边假装不受影响,故作坚强。
2)总是逃避问题,无法面对内心的脆弱:
ta们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可是又不敢直面自己的脆弱,甚至会“死鸭子嘴硬”地否认自己的脆弱。
所以在面对感情中的矛盾,面对分手或者离别时,ta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来逃避分手带给ta们的痛苦。
甚至如果在和伴侣吵架时,ta们的内心即使很需要理解,需要支持和关爱,但ta们不会表现出来。会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比如抱怨、生闷气、冷落对方。
3)很独立很专注,充满吸引力:
为什么很多人都容易爱上“回避型依恋”的人,因为这类人确实很优秀,很有个人价值,也充满了吸引力。
ta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非常努力上进。会专注做自己的事,不被外界的各种八卦啊、是非啊之类的信息影响,这种专注是非常吸引人的。
ta们在亲密关系里也非常独立,不会过度粘人,更不会事事需要照应,需要向对方索取价值。这种独立也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想靠近。
4)过于自我,忽略伴侣的感受:
因为过度专注于自我,所以会不自知的忽略伴侣的感受。
特别是如果伴侣很需要ta们,或表现得有些粘人,ta们就会表现得很冷漠,很疏远。ta会觉得:
“这点小事自己不会处理吗?“
”这也要来烦我?”
······
甚至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常情感需求,在ta们看来是要求过多,无理取闹,是一种索取。ta们会忍不住跟伴侣说:
“你没其他事做吗?”
“你是不是很闲?”
“天天为这些事浪费精力和时间不累吗?”
······
等等极其伤人的话。
这些话,这种忽视伴侣感受的态度,简直就是ta们小时候,父母对待ta们的翻版。
5)自尊心过高,防御心很重:
ta们的自尊心是极高的,甚至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长久的独立使ta们对自己的看法过于积极,对伴侣或者感情的态度过于消极,甚至还会愤世嫉俗。
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度,其实也ta们的一种防御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脆弱和自尊心。因为ta们的内心对轻视、否认、抛弃、失望等等心灵伤害非常非常敏感。
ta们会经常告诫自己:
“别过分投入感情,投入越多失望越多。”
“感情是靠不住的,爱情都是自私的。”
“爱情里的好都是假象,都是为了控制你!”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别让自己再次受伤。”
这种“与其要被人施舍爱,还不如自己爱自己来得痛快”的高防御,让ta们的爱情常常两败俱伤。
那么,如果很“不幸”爱上了“回避型依恋”的人,又和ta分手了,还能挽回吗?
就像我最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因为他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所以在分手以后,他的内心很痛苦,对自己充满“无能为力”的痛苦,对前任充满“无可奈何”的遗憾。
用他的话说就是:
“我放弃她不是我明智,只是我太怂。”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以伪装坚强,骗过全世界,但不得不在镜子前低头。也不得不承认逃避从来不是坚强,只是懦弱的疗伤。
所以“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分手以后,会为了克制自己想你,“练就一身毅力”拒绝跟你复合。
但这种拒绝就如我前面所说的,只是逃避。面对这种逃避,你的挽回就不能按照常规方式来。
你得根据ta的人格特质,去做让ta觉得舒服的事,带给ta希望和信心。
具体来讲,你可以从这几方面展开行动:
1)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