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品》: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01《红尘说禅》系列第54篇
“随喜”这个词可能对佛法不熟悉的朋友听来比较陌生,它最初源自于《普贤菩萨行愿品》这章佛经,这里面普贤菩萨发下了著名的“十大愿”,其中第五愿就是——随喜功德。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看到别人行善或者做功课或者非常高兴的时候,哪怕和你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会从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继而称赞——这就是随喜赞叹。
那么“随喜赞叹”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值得普贤王菩萨专门列为一大愿望来阐述呢?下面红尘君就从消除妒忌,增加喜悦,无缘大慈三个从低到高的维度来予以说明,然后诸位师兄们就知道这句话的殊胜之处了——可以说是付出最少但又收获最大的便宜法门。
02初级效果——破除嗔*,消除怨憎会之苦
随喜的反义词就是嫉妒,而随喜赞叹的反义词则是嫉妒嗔怒,太虚法师曾经说过,不起随喜而生就像,为世间通病,换句话说,这个“病”必须要靠修行一点点的磨掉才行。
而人世间又有五*——贪嗔痴慢疑,其中的嗔*并不只是指“嗔怒”,也包括嫉妒,大部分的情况下愤怒都是由对别人的嫉妒引起的,为什么你比我有钱?为什么这次提拔的是你?为什么你老婆这么漂亮?为什么你老公这么会赚钱?为什么你婆婆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听话?为什么我开桑塔纳你却开宝马?为什么你的房子比我大?
无数个“为什么”铺天盖地而来,就像是乌云盖顶一般,将你心中的灵性和清净全部遮住,让人充满了抱怨,看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满意,进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愤怒,抓住谁都想和他吵一架甚至打一架,这就中了“嗔”*。
而佛家又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这其中怨憎会之苦正是来自于“嗔”之*,因为嫉妒,所以抱怨,抱怨多了,就会嗔怒,愤怒忍不住了,就会爆发出来大打出手,最后伤人伤己——赢了的去法院,医院,医院再去法院,再没有别的可能。
所以人世间的许多矛盾和纷争的根源,正是来自于“嫉妒”二字,这就像是一团阴影一样,随时潜伏在你的心灵深处,不停的腐蚀和吞噬着你心中的光明,让你嗔*越来越深,怨憎会之苦越来越重。
而如何才能消除这嫉妒之心呢?最好的良药就是随喜赞叹。
03中级效果——增加喜悦
如果你懂得随喜赞叹的道理和奥妙的话,那么上述的情况的想法就会截然不同。
朋友发了财,你不再是嫉妒,而是替他高兴——拥有一个有钱的朋友难道不比拥有一个贫穷的朋友更好吗?前者有余力来帮助你,后者反而需要你帮助。
朋友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你不再是嫉妒,而是替他高兴——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美女身边很可能还有单身的闺蜜,说不定就能介绍给你呢?
同事升了职而你没有,你不再是嫉妒,而是替他高兴——这次他升职了,那你竞争的对手就少了一个,下一次你提升的概率不就大大增加了吗?
所以面对每个问题,你都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去处置,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烦恼变少了,快乐增多了,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喜欢你,你内心的灵性和清净又开始恢复了,就如乌云散去,从见光明一样。
嗔*去了,怨憎会之苦也没了,取而代之的自然是清静自在,吉祥如意,快乐美好。
04终极效果——无缘大慈
上面只是个人的收获,还算不得究竟,而“随喜赞叹”的终极效果是无缘大慈。
何为无缘大慈?这个概念来自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谓的“无缘大慈”,就是无限放大自己的心量,看到任何人(不限于亲朋好友,也包括陌生人甚至是仇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同时也想要给予他快乐,而再也没有丝毫的嫉妒,自私,狭隘之心。
这是什么境界呢?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不仅度己,而且度人,你能够“随喜”到别人的快乐并予以赞叹,这就等于在替你和对方同时积攒福德,功德非常大。
有较真的朋友可能要问,这个功德具体有多大呢?其实佛陀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一个人拿着一支火炬,然后就可以替周围无数人照亮——其实你并没有付出什么,但却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和温暖,这个功德有多大,各位师兄自己想想就明白了。
05红尘说
这就是随喜赞叹的三重殊胜——初级消除嗔*,化解怨憎会之苦;中级增加自己的喜悦和快乐;而到了终极的“无缘大慈”的话,那就等于是菩萨境界了。
而且这个“随喜赞叹”既不需要你付出金钱,也不需要付出体力,更加没有什么危险和牺牲,但是回报却是极大,乃是“性价比最高”的方便法门,随喜和嫉妒——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各位师兄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妨就从这篇文章做起吧,在评论中简单的写下一句“随喜赞叹”,让正能量相互传递,功莫大焉。
嗡梭嘎牙梭哈
嗡嘛呢叭咪吽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