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东晋安帝时置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相传铁拐李同众仙过海时,从此经过,撇下一酒葫芦,欲渡济海边苍生。明永乐年间,建登瀛桥,并依葫建城,城池西狭东阔状如葫瓢。城池既然如瓢形,就干脆取名瓢城了,意高高漂浮于水上之瓢形漂城。 长辈们一直说,在紫云山古镇上的紫云寺没有被毁坏以前,每当夜晚来临,站在紫云山极目北眺,就能依稀看到百里之外的瓢城登瀛桥上的灯火。而瓢城的老人们也传说,当年站在登瀛桥上南望,也能看到紫云寺巍峨大雄宝殿的轮廓。 登瀛桥一度在老百姓口中被讹称为“登云桥”。曾经是瓢城最高的桥梁,有一个民间传说可以证明它在人们心目中是如何的“高入云端”。传说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到登瀛桥上纳凉,玩皮的孩子爬到了栏杆上,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可这对夫妇不慌不忙地回家,把小船划到桥下,正好接住往下掉的孩子。传说总是夸张的,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登瀛桥在瓢城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对于老瓢城人来说,登瀛桥的确是夏天晚上避暑纳凉的最好去处,席子往桥上一铺,一家人都往席子上一躺。桥上风也大,居然连个蚊子都没有。而传说这又是皇帝封的:蚊子不敢到桥上来。有一个传说说是不知哪朝的皇帝,曾经到过瓢城,天热晚上睡不着,地方官把皇帝带到登瀛桥上纳凉。皇帝一上桥,被凉风一吹,登时汗收了,只觉神清气爽,一时龙颜大悦,下旨从今往后不准蚊子到登瀛桥上来,以免百姓受其扰。 登瀛桥的建桥时间可追溯到明朝,但史料真正可考的是成于清代。据史料记载,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淮河决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疏浚淮河入海口。孔尚任亲至瓢城,布置开挖冈门向东的入海新官河57华里。为避开瓢城,新官河道由西门外向北接通天
中科白癜风寒假专家会诊妃闸,此时尚未建桥。直到清朝同治6年(公元1867年),新兴场人沈登瀛捐资建桥,将桥定名为永丰桥。沈登瀛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永丰桥更名为登瀛桥。 但民间传说却又有不同版本。 相传瓢城有两个叫“登瀛”的人,一个叫李登瀛,一个叫陈登瀛。这两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可是家境不同。李登瀛有万贯家财,应有尽有;陈登瀛夫妻两人,吃了早饭愁晚饭。有一天,陈登瀛从一家大船上拿了一条铁绳链子,到城隍庙里把大菩萨、小菩萨一个个拴起来,晚上,他就睡在大殿上,这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叫“宿斋”。城隍老爷见陈登瀛睡在大殿上,就与他梦中谈起话来。 陈登瀛说:“我和李登瀛同年同月同日生,为什么他富我穷?” 城隍老爷回答他:“李登瀛发财没大寿,又无后代,你现在虽穷,将来有大寿,而且儿孙满堂。你是要发财,还是要大寿呢?”(伤感爱情文章 ) 陈登瀛想了一刻说:“我穷够了,要发财。” 城隍老爷点点头说:“好,我就叫你发财,不过,发了财就没有大寿了。” 第二天,陈登瀛到家时,老婆已病倒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就在这时,一个老和尚突然到来对他说:“我可以治好你家娘子的病。”老和尚未进房,就往地上一倒,娘子一吓,一点病都没有了。夫妻两个急忙去拉,哪里拉得动啊,已经变成金和尚了。再到堂屋把包袱解下来一看,里面全是金银财宝、珍珠玛瑙。 陈登瀛真的发财了,但他忘不了城隍老爷说的话:三十六岁那年某天就要死的。于是,他和李登瀛商议好,各人买条船,到杭州等地去玩一趟,就是死也够本了。没过几天,两条船就在现在的登瀛桥这个地方准备出发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当时河上还没有桥,只有个小渡船摆渡,来往行人又多,每趟都是挤得满满的。当陈、李二人的船刚动身时,不料,发现小渡船翻了,陈登瀛赶快叫船上水手停船救人,但还是有十几人被淹死了。 陈登瀛心里十分悲痛,他想来想去,如果这地方有座桥,这些人就不会死了,我现在有钱,为何不做做好事喃。随即就同李登瀛商量在这河上合伙造桥,等桥建好了再去杭州。李登瀛摇头说:“我还有几年的阳寿,哪有闲情再管别人的事呢!”陈登瀛说:“你走吧,我把桥建好了再出去玩。” 就这样,陈登瀛在瓢城独造一座桥,取名叫“登瀛桥”。桥造好了,陈登瀛才带上妻子儿女乘船出去游玩。到了苏州一带,看见有成千上万的受灾饥民,陈登瀛就用自己的金银财宝在苏州买粮放粮,一连放了几个月的粮,直到第二年开春,饥民们回家种田,他才开船往杭州。 因为陈登瀛造了登瀛桥,又赈济灾民,后来城隍老爷又给他添了寿,一直活到80多岁。 登瀛桥建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建桥打桩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有一根桩就是打不下去。后来请了高人来看,说是桥下有妖怪。高人施了法术,怎奈法力不及,赶不走它。后来有个叫登瀛的和尚知道了,自告奋勇跳下水去降妖。妖怪是被赶走了,可登瀛再也没能上岸。桥建成后,为了纪念这个和尚,就取名:登瀛桥。更有骇人的说法是,桥底下还有口古井,直通大海,是瓢城的海眼。这个海眼当初被登瀛和尚封了,如若海眼被打开,瓢城就会被淹掉。 登瀛桥横跨串场河上,如长虹卧波,登桥临水,在落日余辉中,看水中倒影,令人赏心悦目。旧时,当晚霞辉映之际,登桥四望,河天一色,波光粼粼,流光溢彩。若有渔舟轻轻划过水面,则船过惊天,破月摘星,浪花起舞,鱼鸟飞腾的景色令人陶醉,所以地方志都称其为“登瀛晚霞”或“登瀛晚眺”,是瓢城明清八景之一,有清朝道光年间邑人高岑所作瓢城八景诗之《登瀛晚眺》为证: “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阳晴更好,照人春水晚逾明。 绿杨芳草花边路,红杏青帘柳外城。 日落长歌连辔返,隔烟遥听卖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