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格
我们现在辅导一些重度抑郁症的孩子,或者说抑郁症、抑郁倾向的孩子,发现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自主性缺乏。
什么叫自主性缺乏?
在生命的大概一岁半到四岁的这样一个时期内,孩子的人格发展任务是:自主对羞愧怀疑。这是一种冲突,自主多一点,羞愧怀疑就会少一点,羞愧怀疑多一点自主就会少一点。
自主性缺乏的典型表现是?
对这也不满,对那也不满;这也不想要,那也不想要,什么都不想做,死气沉沉,但你问他,想要什么,他的反应是,我也不知道啊!他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故意说不知道的。
当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发自内心的有哪些渴望,要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就是慢慢陷入抑郁状态的时候。
如果说我们有孩子正处于这个阶段,或者从这个阶段长过来,或者说我们对自己的小时候还有记忆的话,就会很清楚,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天然的本能的对这个世界好奇,对生命好奇。
这个时候很好动,每天都想做些什么,想去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但是父母(养育者)很多时候都是不允许的,比如说他看见你天天去饮水机接水,他就想也去打开那个饮水机,但是饮水机有冷水、热水,热水可能会烫伤他。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就不让他去碰,很正常,对不对?严厉的,完全的不让碰就会压制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想爬上爬下,想去户外疯玩,想做很多事情,然后大人很多时候都是不允许的,这个不允许如果过度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自主性缺乏。
很多大人说,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也没出什么问题。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大人也不会教,因为大人曾经也是这么被对待的,导致大人也只会这样教。
我们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符合因果定律。如果现在这些东西都不让做,当下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他会和你对抗,其实也是为自己的本能争取机会,发展到后来他可能很多时候是会一直跟你对抗,慢慢成为一种“敌对”状态。
“对立”的模式是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也是叛逆的雏形。
我问过我的一些来访者他们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发现他们的自主性是被打压了的。小时候追求美,穿妈妈的高跟鞋,被骂“妖精”;小时候吃饭被保姆一口一口猛喂,连嚼都来不及嚼的那种;小时候想吃水果,忘记了是怎么被大人对待的,导致现在听到看到水果就恶心、难受,一点水果也不吃;小时候被父母拉着在亲友面前表演唱歌、跳舞,拒绝、反抗,被爸爸当众脱了裤子*打。
这些都是孩子们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把这些看成是“因”的话,“果”就是他们长大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严重的身心问题。
拿吃饭来说,一个孩子连他自己可以自主进食的节奏、自由都没有,到点儿就被喂,一口一口的喂,一口一口的塞,后果是什么?是身体会反抗。怎么反抗?就是吐。
好一点的情况是,这个孩子,他被塞了一碗饭之后,玩一会儿,他就开始吐。到后来他多次被这样硬塞的时候,他感受到太难受了:然后吐,然后表达,说不要塞饭了,然后喂饭的人才可能不会再塞了。你看这个时候是家庭允许这个孩子表达,也听得进去孩子的话。
如果没有这个身体的反应,也没有这个家庭相对宽松、民主的氛围,你觉得这个孩子对抗得了这样被喂饭吗?大概率是对抗不了的,在大家都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孩子的自主性没有了
自主性缺失只体现在这样的一件事情上面吗?不是的,我们许多大人为了养育的轻松,养育过程中多一点自己的时间、空间,其实并没有太尊重孩子,很多都是希望孩子快点睡觉,希望孩子乖乖坐在那里不动……但其实这不是孩子的正常状态,孩子他睡觉有睡觉的节奏,不可能快点睡,运动有运动发展的规律,天生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兴趣,不可能坐着乖乖不动。养育者的希望仅仅只是他们的希望而已,没有科学依据,实在也不知道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
这些事件不是偶然、单一事件,而是必然、系列事件!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会改变,养育者的养育方式也基本不会改变,所以他被对待的方式也不会改变。大家都不知道、不觉得这是问题,直到孩子的问题以躯体化或者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障碍等方式出现,才可能引起重视。
为什么说“可能”呢?
因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这也不是问题,是孩子在
“装”!在“作”!
“抑郁症是个什么问题呀?
关在房间不出门就是他懒”
“缺他吃却他穿了,他还天天不开心”
“还没到更严重的呢!”
幸运的是,现在大家的意识普遍都提升了很多,孩子比大人更有自知力,孩子自己会求救,求助。
这就让孩子成长中长期积压的问题、家庭中盲点的问题得以曝光。出了这个问题,打破大家的幻想,以为我们一直都很好的幻想:我们以前很好,以后也会一直好下去。
问题提醒我们至少去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梳理一下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可以怎么调整。情绪的,思维的,模式的,以前没重视,忽略了的,可能不是什么家庭中很隐秘的事件,就是每个家庭普普通通的事件,梳理出来,浮出水面,然后去调整,去解决。
所以说出现问题真的就是为了拯救自己拯救家庭,反倒是好事。
很多抑郁症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是缺乏的,我在辅导的时候,都会在了解到他们具体情况后,制定出合理的调整方案,除了疏导释放情绪,还有再次教育的功能在里面,让孩子,家长都知道“人”是怎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像上课一样,所以很多孩子都称之为来找武老师上课,既然上课,下课之后布置“家庭作业”就很常规了。
有些家长很担心这家庭作业难,其实不难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小事,比如:有的家庭作业是全家晚饭后一起散步,有的是父母好好说话,有的是每天慢跑20分钟,有的就是单纯的留意自己发自内心的想要做什么,想到了就去做。还有的是每天早上起来和自己说,我是值得被爱的等等!
我们幸福人格有一个独创的方法,叫做人格CT。就是我们通过询问一些特定的问题,去发现这个孩子的人格构成是什么,横向的和纵向的。然后去发现他在哪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缺失,这个缺失就是导致孩子现在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所在,接下来我们的辅导方向就会比较清晰明朗。
这个缺失不是“木桶理论”中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是最短的那块板,还盛的住“水”,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而好好生活,这缺失是木桶上的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洞、裂痕。没有办法自处啦,所以必须要修补,不然人生总是漏漏漏,永远兜不住。
幸福人格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来访者(家庭)找出那些大小不一的洞和裂痕,一起修补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