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考试季,中考、高考、期末考临近,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都会有所增加。
面对考试,有的孩子过度焦虑,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下降,甚至出现生理不适,如肠胃不适、出汗、颤抖、心慌等。
良好的心态是应战考试的必备法宝,家长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克服过度的紧张及焦虑呢?
01
大部分家长的焦虑源是跟孩子相关的,比如说孩子二模考不好、考不上公立高中、上不了好学校等等。
我们曾在直播的时候让家长测试一下自己的焦虑值,基本上都是60分以上。
我们发现,家长的焦虑值一般低于孩子的焦虑值,如果高于孩子的话就是非常不正常的。
比如说,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书包的话,家长背了,那孩子就没得背了。
比如说这个书包里面充满了很多的焦虑,包括对考试的焦虑、对学习的焦虑,如果焦虑都是由家长来背的话,那孩子就没得背了。
其实,不管是在学校的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而不是去消灭压力源。
如果说孩子回来天天唠叨不适应老师导致了我的焦虑,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当孩子面临重大考试时,我们的焦虑会进一步加大。
此时,我们和孩子的焦虑值要进行一个分离。
如何分离呢?
如果妈妈的焦虑值是70,孩子的焦虑值是90,两人的焦虑不可以再加在一起,否则就“爆表”了。
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先处理一下自己的焦虑值,才有能力去容纳和处理孩子的焦虑。
当然了,焦虑没有办法用一个数字来衡量,我们所做的测试是要让大家了解:孩子的情绪他负责,我们的情绪我负责。
02
身为家长如何降低自己的焦虑值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好自己。
你越稳定,容器越大,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尤其是现在距离不足30天,中考也很临近,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稳定,包括情绪的稳定、言谈举止的稳定。
有些家长其实心里已经焦虑的不得了了,但是表面装得很镇静,我不主张这个样子。
如果非常焦虑,建议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释放一下,有很多种方法:
比如和朋友吃吃火锅、聊聊天、侃侃大山;去做个美容SPA等等。
最好不要去找比你更焦虑的朋友去聊,聊完以后你会更焦虑。
当你身体放松的时候,焦虑值也就下降了,面对焦虑的孩子时,可能会有很多的方法就出来了。
03
那孩子考试焦虑该怎么缓解?
第一,要淡化给孩子的压力。
在家里,孩子若是不主动谈论,家长就不要喋喋不休地追问孩子学习上的事。
真的想问,简单聊个一两句即可。
因为孩子本来就已经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刷题的烦躁和成绩的焦虑。
父母的唠叨或频繁的询问只会让孩子更加心烦气躁,甚至产生对学习、对父母的厌恶感。
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下,考试的时候适当的焦虑,是能够促进孩子发挥一些功能的,超出这个范围值的话,孩子可能会出现头疼、拉肚子、突然大脑一片空白等躯体症状。
如果你看到孩子非常焦虑,你也束手无策的时候,那有可能孩子有一个深层的焦虑。
也就是他内心深处可能隐藏了很多的情节,比如童年成长到现在的一个创伤没有被处理。
大家不要听到创伤就很紧张,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历过很多创伤,大大小小的、深深浅浅的,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的应对方式那么成熟呢?
那就和他早年与养育者的关系是相关的,也可能会跟某些现实的一个事件是相关的。
所以说当自己的孩子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时候,他的一些应对和策略,不如我们成年人那么成熟。
我们无需太多的责怪孩子,因为每一个人会有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他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在这个时期是有一点小坑需要去填满。
第二,让孩子的心先安下来。
那如何让孩子的心安下来呢?
我们就要找到忧心的因素,我们接受他,这颗心便能安下来。
许多孩子不是怕考试,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考试,逃不过考试,这是必经之路,没有谁能不去。
他们不是怕考试,怕的是考试的结果。
因为如果考试结果不好就意味着失败,那孩子有可能就想,他这一生就全完了。所以孩子怕的是失败。
道理上,包括我们、包括孩子,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人生哪有不失败的,哪里有常胜将*呢?
知道的道理,如何能做到,这是两回事。
所以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让孩子不仅知道这个道理,懂得这个道理,而且还要做到。
方法就是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和他一起去探讨,一起去交流,去交流人生的失败是正常的,没有谁能够跨越这个失败。
在失败面前我们都是要接受的。因为谁也战胜不了失败,谁也没有那个能力让这一生中不出现失败。
第三,当家长觉得孩子在考试前有摆烂的心态时,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交谈的开始,要先表达自己的担忧,询问孩子是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不要一上来就是质问、指责。
孩子的心都是脆弱且敏感的。
凶言恶语听得多了,不仅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更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让孩子养成自卑、懦弱、胆怯的性格。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是否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接着表示时间紧迫,中/高考作为人生大事,如果不及时调整,结果可能会比较糟糕。
总而言之,切忌急躁,放平心态先和孩子沟通询问原因,追本溯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