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篇长文告诉你,如何疗愈原生家庭的创
TUhjnbcbe - 2023/8/15 21:03:00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52897.html

阅读前预警

本文长达字,如果你耐心读完,必有收获

心里有伤的孩子,成年后大多数不快乐

你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武志红

近一两年来,随着心理都市剧的热播,让普罗大众认识到了一个心理名词——“原生家庭”。

例如,《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再往前一点是《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她们都是重男轻女原生家庭观念下的受害者。唯一不同的是,苏明玉打赢了这场战役,她用强硬的态度赢得了家人的退让与尊重。而樊胜美恰好相反,她被原生家庭拖累到不成人样,最后落得惨淡下场。

再来说说《安家》的房似锦,她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她拥有苏明玉在职场上的强悍能干,可是面对愚昧贪婪的母亲时却像极了不争气的樊胜美。

上面三位女性,单独拎出来看,她们外表光鲜亮丽,是生活中的胜利者。可是,当你打开她们的心房,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发现,外表坚强美好的女神,正承受着来自原生家庭沉重的压榨。她们在原生家庭里是令人同情的被操纵者,而操纵她们的,正是她们的亲生父母。

更令人悲痛的是,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绝不止有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伤害是显性,比如身体的虐待,而有些伤害是隐性的,它通过父母的无尽索取、或无所作为,让我们从小产生强烈遗弃感、否定自我存在的意义,导致成年后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不论哪一种伤害,对孩子的身心来讲,都是一场可怕的浩劫。

可是,你能怎么办呢?也许只能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不敢吭声。因为我们从第一天上学开始,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赞颂父母亲的。比如朱自清感人肺腑的《背景》,比如冰心著名的《纸船》等诗篇,都是在塑造父母亲的光环高大形象。

这些教科书上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共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息:父母总是好的,父母总是对的,父母总是深爱我们的。

家,是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

于是,我们把父母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深埋心底。我们从来不敢想,天底下父母不总是好的,他们甚至可能就是亲自摧毁我们的恶魔。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幸是后者,那么《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专门为你而写的。这本书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经典著作,她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创作的书长期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在全球读者中深受欢迎。

书封面

这本书将告诉你,原生家庭是如何操控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活得痛苦扭曲,不断自责哭泣。

并告诉我们如何疗愈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从有*父母的遗*中解脱出来,从而活出全新自由的生命。

一:有*的原生家庭,存在哪些行为模式?父母都对你做了什么?

苏珊·福沃德在书里这样解释“有*”二字:

伤害型的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遇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人无完人,天底下也没有一对父母是百分百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做到完美。可是,如果家长的负面行为是持续性的,那么就属于伤害型父母了。

伤害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形式是多样化的,但不管是哪一种伤害,中*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带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的父母身上,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①无情侮辱抨击孩子(言语虐待)

“你要是没生出来该多好”

“我没你这么蠢的儿子(女儿)”

“面对现实吧,你什么事也做不好”

……

以上这些话有没唤醒你的记忆?如果你在小时候耳边经常听到类似的贬损的话,那么说明你过去一直在承受父母的言语虐待。

曾在《读者》看过一个故事。

女孩在小时候生了一场怪病,脸上莫名长出一大块白斑。可是不管怎么看医生、吃药,病就是不见好。于是父母一直责骂她: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有怪病,就你有,看你造的什么孽?我看你啊,就是全家的扫把星……后来骂着骂着,她脸上那块白斑竟然自己神奇消失了。她回忆起来说,尽管父母当年没有丢下她不管,可是语言的抨击让她多年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脸上的白斑没了,可是内心留下的伤痕却抹不去。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开始变得敏感自卑,活得小心翼翼。

言语虐待导致孩子自卑、产生强烈羞愧心

②不称职的父母,剥夺孩子的童年

这类父母,他们自己心智仍未成熟,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孩子不关心,不过问,不在乎。他们时刻向幼年的孩子传递出一个信号: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于是,孩子被迫做一个早熟的小大人,帮忙承担起大人的责任,比如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干农活、辍学打零工补贴家用等等,有的甚至还要角色调换,反过来照顾父母。总之,他们几乎没有童年。

③操控型父母,你必须听我的

今年初热播的《囧妈》,就是一部母爱操控型电影。电影里母亲卢小花对儿子伊万百般疼爱,疼爱到令伊万窒息的地步。最后伊万在火车上对忍不住咆哮出多年的内心积压:

在你的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操控型父母在生活中没有独立身份,没有自我,害怕被你遗弃。所以他们无孔不入地钻进你的生活,让你活在痛苦中,以避免自己被遗弃的命运。

“我都是为了你好”包装下的谎言

④父母酗酒吸*,却伪装成“正常家庭”

真实故事改编的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面女主角丽兹的原生家庭,父母均有酗酒吸*恶习。他们一家住在贫民窟,家里肮脏昏暗、垃圾堆积如山,生活凌乱不堪,父母从不管孩子的死活。

有些父母甚至还要逼迫孩子在外界伪装成“正常家庭”的样子,以维护面子。孩子沦为家里的出气筒、替罪羊。他们不是孤儿,胜似孤儿。

⑤像恶魔般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的父母

记得之前有个热门新闻,有个四五岁的女童星被摄像头拍到,她妈妈对着幼小的她连续大力扇巴掌,她一直在哭、求饶,可是无情的妈妈却不肯放过她。

电影《小偷家族》也讲了类似的剧情。百合,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原生家庭里饱受暴力之苦,父母经常打的她遍体鳞伤。有一天小偷家族的成员把她从垃圾桶捡了回去。虽说在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的“家庭里”,可是她却得到了从原生家庭那里未得到过的温暖与爱。奶奶初枝抱着她,告诉她:“真正爱你的人,会像我一样紧紧的拥抱你(而不是死命打你)。”

身体的爱是不会撒谎的

⑥性虐待,最罪不可恕的行为

最近上市集团高管养父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被弄得沸沸扬扬。虽说,鲍毓明不是李星星亲生父亲,可是作为“养父”在养育过程对“养女”进行性侵犯,不仅触碰法律,同时也属于乱伦行为。

在家庭里遭受性虐待,会对一个孩子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响呢?通过新闻我们就可以真实的感知到:李星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多次自杀未遂。

原生家庭的样子,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属于以上哪个类型,或者同时是哪几个类型的组合。作者认为,即使我们遭遇到原生家庭的创伤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在疗愈过程,很多规律方法是相同的。

二:如何疗愈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从有*父母的遗*中解脱出来?——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意识,即“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其次,通过了解观念、感受、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用成年人的心理标准去生活

最后,学会自我界定,不再自我惩罚,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从此走上一条快意恩仇、自信独立的道路。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步有一些传统疗法,积极鼓励我们原谅伤害我们的人。作者过去也曾采取过该疗法,结果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因为原谅得到好转,甚至变得更严重。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假装原谅,意味着自己要说服自己,假装这一切伤害都没发生过。这样的话,相当于直接否定自我的感受和存在。

而被迫原谅最大的诟病是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内疚,我们会在心里责备自己:“难道我连原谅这件事都做不好吗?”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让我想让我原谅。

作者认为:我们要疗愈过去,从有*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并不一定非要原谅他们。为什么要逼自己原谅呢?伤害了就是伤害了,不管有意无意,这是事实。疗愈的开启,就是要正视事情的真相,忠于自己的感觉。

第二步,通过了解观念、感受、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用成年人的心理标准去生活长大成年的我们,虽然身体离开了家,可是大部分时候心还没离开。我们和父母的羁绊,没有因为距离而终止。

这种紧密的羁绊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们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无底线地屈服,浑然不顾自己的真实需求。

另一种的表现截然相反。我们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态度,远离父母,甚至威胁父母。可是,这种情况表面上看似很强大,实质上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她当初的对抗行为(离开家、断绝母女关系)不是她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她为了保护自己、证明自己独立的一种行为。

怎样解决这种羁绊呢?我们需要了解三个概念:观念、感受和行为。然后了解三者之间的的关联。最后,将这三者的关系进行打破。

观念深藏在我们对于人、关系,道德的态度、认识和定义之中。在你找到自我、改变生活之前,你必须知道错误的观念、消极的感受和自我破坏行为之间的联系。

书里专门针对观念、感受、行为这三项分别设立了问卷,每一项大概有十几到二十几道题,你可以针对性找来做一做。

我们先来说说观念

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

如果你内心有类似的观点,那么说明你中*至深、过于自恋。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安慰或陪伴父母,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处理情绪,不能代替他们而活着。

观念一旦错误,必然会带来痛苦的感觉

书里将痛苦的感觉分为4种:内疚、害怕、难过、愤怒。

当我没有顺从父母的期待时,我感到内疚

你之所以会产生内疚的感觉,是因为你内心已经有一个错误的先行观念:我必须要顺从父母的所有期待。错误观念在先,痛苦感受在后。这是“观念”和“感受”两者之间的关联。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

行为——“观念衍生出规则,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于是行为就产生了。”

当你在内心长期存在错误的观念,那么一旦你做了违反你观念的事情,你马上会产生痛苦的情绪感受。最后,你为了消除这些痛苦的感受,你就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例如,父母希望你留在家乡发展,而你想去大城市闯荡。当你拒绝父母时,父母的难过令你产生内疚。为了消除内疚的不良情绪,于是你只好选择妥协,留在家乡陪伴父母。

当你了解清楚了观念、感受、行为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关系后,才有可能打破这个思维链条。而现在,你已经知道这个公式了。

我们按着这个公式倒推回去,就是:想要解除自我毁灭性(错误)行为,你需要做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感受,从而改变规矩。

第三步,学会自我界定,不再自我惩罚,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学会自我界定

做决定的时候,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你父母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衡量标准。

自我界定不等同于自私自利,也不是要你彻底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只是我们需要寻找回自己,区别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父母的需求。学会为自己而活。

作者在书里给我们提供了5点操作指南:

1.少一点反应,多一点回应。反应是你的脑回路,是无意识的行为。而回应,则是你经过思考、基于自己的感受所做出来的行为。

2.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下面这些句子都属于非辩护性回应:“噢,我明白了”、“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为什么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因为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3.表明立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外界才会给予你尊重。在和父母相处过程中,亦是如此。你要学会明确表明你的想法和信念,告诉父母,什么是对你来说重要的,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千万不要做一个没有灵*的布娃娃。

4.停止说“我不能”。从这一刻开始,停止再说类似的话,比如:“我不能违抗父母”,你可以换成“我还没有违抗过父母”。作者说:“我还没有”意味着你可以选择,但是“不能”就是一个定局了。你需要改变脑海里的想法,说话的方式,来打开希望的大门。

5.在父母身上试练。不要空想,方法要行动起来才有效。在接下来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有意识的练习,直到可以明确表明自我立场,坚守自我原则。

不再自我惩罚,学会化解愤怒

不再自我惩罚,就是当你把责任归还给父母后,内心出现的平静和安宁,不再矛盾、不再自我挣扎。然而,走到这一步,可能你内心随之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情感,你的自我已经苏醒,你开始你意识到父母对你的致命伤害。

不要害怕愤怒涌进你的身体,愤怒的来临,才是真的意味着你停止了自我惩罚。

你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化解愤怒,这对你平复内心的创伤是很还重要的一部分: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和喜悦、恐惧一样,无关对错,只是一种感受。2.表达出你的愤怒。用力捶打枕头、对着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独自在家里或车里,假装和生气的对象对话。3.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帮助你释放出内心的紧张情绪。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你没有因生气而变得卑劣。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

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走到这一步,你需要完成最后一件事:和父母对峙。勇敢告诉父母,他们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没有归还,必会转移”——如果你不这样做,等你结婚生子以后,你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无意识地转移到伴侣和孩子身上。

这一行为不是为了报复或惩罚父母,而是为了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如何和父母对峙?作者给出建议:最好选择面谈,第二选择是写信。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对峙的过程可能会不那么顺利,或者甚至遭到父母更大的攻击。但是没关系,请记住:

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猾时你能坚守立场,那么你将会体验到决战胜利的辉煌。

三:下定决心,从你这一代开始,打破旧有家庭模式

有*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面对原生家庭的抗争,总有胜负。樊胜美失败了,苏明玉成功了,房似锦看似和过去和解了。

我希望,你我都能成为这场抗争的胜利者。这不止为了我们自身,成年后的我们,还必须对我们的伴侣和自己的孩子负责。

我们决不能允许有*的家庭模式继续复制下去,去*害下一代。我们决不能允许我们童年受过的伤害,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一遍。

如果你能通过以上方法,慢慢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我想你也能做好这一步。如果有需要,可以进一步阅读和育儿相关的心理学书籍。

小结:

对于我们非专业的人,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书籍更加容易看进去,比如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在这本书里,作者由始至终灌输一个理念就是:我们不该为悲惨的童年背负责任,该对此负责的,是我们的父母。

接受了这一点,后面的疗愈才会起作用,才有可能收获一个光芒重现的自己。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以上,为了能把书里的精华、加上自己的理解全部写下来,给到你更好的帮助,所以篇幅比较长。如果你能坚持读到最后,也算是真爱读者了。谢谢你。

愿你通过书里的方法,疗愈好内心的创伤,成为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篇长文告诉你,如何疗愈原生家庭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