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公号文刷屏,文章主要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最后得出结论“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韩寒发了一条长微博
说这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
不值得提倡
此举把这篇文章推到风口浪尖
作为一篇阅读量十万加的爆款软文
这篇文章的运营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但它引起热议的同时
却让人喜欢不起来
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这篇文章煽动了单一的价值观。
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就像是有色眼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标准就是个人的收入。但在现实中,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仍然被社会认可。由此引发的新闻也是不少,如“女子让环卫工清理建筑垃圾被拒,一把掀翻垃圾车”,“高中生骑摩托车追尾,家长推骂交警被行拘”等,若非收入与职业性质的不同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这种带有歧视性的新闻根本不会发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单一的价值观,所以“清华大学学生当保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才会成为新闻。“作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就应该去当科学家,去从*,而不是去当保安。”、“简直就是北大清华之殇”。这样的观念已然根深蒂固。
诚然,资本的积累很重要,但个人的价值不应只靠收入的多少来评判。难道当保安卖猪肉就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说到底还是这种多元的价值观融不进主流思想。
有个词叫“社会认同”,它的意思是说当群体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时,我们会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
当社会主流思想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尺时,就相当于默认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从而民众就都随大流地推崇赚大钱、做高官的生活追求,如此下去,社会风气如何能不浮躁?正如《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所说的:“中国人对事情的认识总是以我们看见的表象作为判断标准。”
多元的价值观是存在的,但总会被挤到一边。当我们为一些“小确幸”而开心时,总会有声音告诉我们“这么轻易就满足,怎么会有动力继续前进”;当我们推崇陶渊明那“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时,总有人给我们灌*鸡汤说:“别这么脱俗,你的同龄人早就抛弃你了。”
但谁规定主流的价值观一定是单一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有人充当发动机
就一定有人充当一颗螺丝帽
在鄙视链中
我们在仰望别人
也总有人仰望着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陈思琪
编辑
躲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