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入园季,孩子在栅栏里面哭,妈妈在栅栏外面默默流泪的戏码即将上映。
除了妈妈,爸爸也有颗软萌心。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爸爸送宝宝上幼儿园后,给奶奶打电话报平安,刚一开口,突然情不自禁地大哭了起来,奶奶在电话那头听着也是声音哽咽,倒是旁边的妈妈还算淡定,一边笑一边安慰爸爸。果然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开学时。
其实,很多时候,有分离焦虑的不是那个小小的人儿,而是爸爸妈妈。甚至焦虑程度远超于孩子:
长这么大,还没离开我半步呢,这上幼儿园能适应吗?
在幼儿园能吃饱吗?会不会和小朋友打架呢?
上厕所能自己脱穿裤子吗?午睡睡不着咋办?
别人家的娃都能说会道,小嘴儿叭叭地,我家娃就像个闷葫芦,要是有事,他敢和老师说吗?
一边想一边脑补娃儿种种委屈巴拉的小场景。于是,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想,恨不得立马奔进幼儿园把孩子接回家。
就连娘娘*也曾在微博晒出*在幼儿园偷偷流眼泪的背影,并调侃道:我觉得有必要重新送爸爸回幼儿园学习一下,怎么克服分离焦虑症,那两个小的好像进步很大,这个大的不行,还要学习……
可以说,面对孩子入园,需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
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
所有哺乳动物在幼年的时候都会无限依恋自己的母亲,但唯有人类的婴儿从第二个月起就可以单纯通过注视母亲的眼睛获得快乐,所以人类对母亲的依恋比其他动物似乎更深。
0-7个月的宝宝,只要妈妈一离开视线,就会害怕和哭泣。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因为对他来说,物体一旦离开视线,就等于这个物体完全消失,因此必须看到人和物在眼前才能安心。
这个时期,父母如果有规律地离开之后再回来,宝宝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宝宝的安全感是否缺失与父母是否上班等有规律的分离之间没有决定性联系,但与离开的方式有关。
在宝宝小时候就培养其独处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比如睡觉时是宝宝独处的时间,醒来后就是跟妈妈相聚的时间。妈妈即便是全职在家,每周也应该有几次离开宝宝,让宝宝养成习惯,跟随他人也一样愉悦。
如果某个宝宝依恋的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当这个人有一天不得不离开时,宝宝就会非常焦虑和痛苦。为了让宝宝不遭受这份痛苦,大人要为宝宝培养起良好的分离和聚合的认知习惯。
面对分离焦虑,父母更要保持情绪稳定
当出现分离焦虑时,孩子必定不肯离开他的依恋人。而依恋必然是双向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孩子的强烈依恋。正是因为有依恋,所以才会有分离焦虑。
这与安全感缺失不太一样,缺乏安全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而分离焦虑只针对分离,因此,孩子和家长都能感觉到痛苦,家长对孩子的焦虑更能感同身受。但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情绪稳定,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更甚。
因为处于分离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大人身上,大人的所有行动都会引起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