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害羞,一个常见的现象,一个不引起人们重视的现象。我们经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害羞就是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其实错了,很多时候喜欢喋喋不休,喜欢喝酒也是一种害羞的表现。害羞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害羞的因素有很多,但很多原因是我们对害羞的不重视引起的。害羞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还会影响我们的社交,害羞的人通常在一个团体中都是边缘人物。
是的,是否害羞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都很大。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书籍是《不再害羞:如何提高你的社会适应力》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针对害羞做了深刻的研究,从害羞的概念、害羞的影响因素、害羞如何避免等方面,让我们重新认识害羞,让我们不再害羞,克服害羞提升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在害羞》封面我会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解:
1、什么叫做害羞?2、造成害羞的罪魁祸首是什么?3、应该如何摆脱害羞?
1、什么叫做害羞?
很多人知道害羞,但对害羞有真正的认识,全面的认识,应该是屈指可数。就是因为大家对害羞这个定义认知错误,或是模糊,才导致很多人忽视害羞,最后导致害羞“祸害”我们的社交能力,让我们不能适应社会适应能力。
那到底害羞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害羞的概念。我们从这几方面来分析害羞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并不认为害羞是问题,但其实害羞就是一个问题。
1、害羞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是社会适应力不足的体现,程度的不同会给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2、或许会有很多人说,谁不会害羞,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害羞。是的,这便是害羞的另一个概念,害羞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害羞,只是变现害羞的方式不同。
害羞是人类的共有特质,而经过作者的研究和调查下,东方人的害羞特质更加严重。
3、很多人认为,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加的害羞。害羞这个特质真的和性别有关系吗?不,害羞和性别没有关系。只是男孩和女孩他们害羞的阶段不同。
为什么在学生时期的孩子们要更害羞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几乎天天都会受到管束,导致他们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最内心的想法。
4、害羞的不同状态:从偶尔焦虑到无法社交。
很多害羞的人在大庭广众上会脸红、不舒服、烦躁,甚至直接逃避人多的环境。虽然我们在上面的定义中,知道了害羞是普遍存在的,对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克服害羞这种状态。
处于中度害羞状态的人,缺乏处理基本人际关系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处于严重害羞状态的人常常无法抑制对别人的害怕而感到习惯性害羞;
处于严重害羞的人,害羞可能会转化为精神衰弱,甚至抑郁。
这便是害羞处于不同状态的表现。
5、害羞也有类型,那么害羞有几种类型呢?作者将害羞分为两类分别是:公众害羞和私下害羞两种类型。
公众害羞无法与适当的对象好好地交流,无法得到帮助、建议和爱。可能无法成为领导者。
私下害羞,懂得如何和别人交流,在别人眼中这类人是不会害羞的,在社交中如鱼得水。但是这种类型的人,会逃避他人的探究。
好了,我们一起来对害羞的概念进行总结:害羞不仅仅是一种性格,害羞就是社会焦虑症;害羞具有普遍性;害羞并不是女性多于男性;害羞所处的状态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害羞的两种类型。那么相信大家已经对害羞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从害羞的众多概念中不难看出,害羞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危害。既然如此,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出害羞的根源在哪里,好吧,我们一起去看看造成害羞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害羞是什么思维导图2、造成害羞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对于害羞的罪魁祸首,社会各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人格特质学派认为,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一样。行为主义者认为,害羞者没有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社交技巧罢了。精神学家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内心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社会心理学家则提出,害羞者是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上的标签,自认为害羞,或别人认为害羞。
其实上面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害羞的产生因素,分析的都是正确,但还是没有全面。
伦敦有一位内科医生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却又很悲观的观点:在社交中感到害羞的父母通过基因将害羞遗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这便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而害羞这个特质也是会通过遗传来传播的。这是人格特质学家的观点,他们的观点说害羞是先天形成的。
而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害羞是后天形成的他们的观点和人格特质学家的观点是截然的。他们认为社交中感到害羞是人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
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不会父母交流,其实我们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和父母交流,但很多时候就是不能如愿。而这个时候,父母也会变得不耐烦,甚至恼怒,而这个事件就变成了我们心中的一个创伤。或许此次事件过后,我们会变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父母会忽视我们的行为,只会觉得是因为我们害羞。
是的,害羞的形成,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沟通方式都会对害羞造成影响。父母、老师及身边的人对孩子害羞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发现,没有进行好的引导,导致孩子害羞的这种行为变成他们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自我不能改变或是克服,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病态的习惯,导致他们在社交中不能更好的适应。
这是行为学家的看法,他们主要的着重点在害羞在后天中受到的影响。
而精神学家则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里发生的一种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病人的临床试验研究分析。总结和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也提出了:害羞是内在冲突表现出来的状态而已,它代表着未被满足的本我的原始愿望。
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恋母情节,恋父情节有排他的情况,便是因为本我的原始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提出,害羞者是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上的标签,自认为害羞,或别人认为害羞。
在生活、工作中,大家应该会听到这样的话:他就是害羞,其他没什么。
是呀,小时候因为害羞,我们可以躲避很多事情。很多人觉得害羞是一个优点,绝大多数害羞的人,安静、不浮躁且谨慎。因此很多人在心底便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标签。
还有一部人是因为自己的公共的场合的表现,让别人觉得他是害羞的人。
说自己不害羞的人,会把自己不适当的表现,责怪在当时的情境下。而害羞的人则会说:“我就是一个害羞的人,就是处于被动之中,走到哪儿都是一样的,这是改变不了的。”
害羞的人责怪自己,不害羞的责怪环境,因此对待自己身上“害羞这个标签”要理智的看待。切记,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给你贴的标签,或许那根本不是你该有的模样。
造成害羞的因素不尽相同,面对不同的学着、专家都有不同的见解,每一个因素都会造就一个害羞者。那么这些造就害羞者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我们接着来说,人格特质学派认为,害羞是一种遗传,那么不言而喻,造就害羞者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父母。一对害羞的父母,自然会生下一个害羞的孩子。
但从遗传学上来说,这不能怪我们的爸妈呀,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
其实,很多的人并不是因为遗传的原因而害羞,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创伤。而这种创伤要么是他们的溺爱,要么就是他们的无心之失。
我们在孩童时期,很多孩子就会被贴上害羞的标签。而往往这个标签,是我们的父母,亲手给我们贴上去的。他们不仅仅是贴标签的人,很多父母甚至让害羞的标签,任由发展,或是无视害羞的存在。
是的,孩子之所以会对社会感到焦虑害羞,无法充分适应社会和环境,就是因为父母和老师无意中的某些行为导致的。
父母老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害羞。
很多父母和老师,总是当着很多人的面教育孩子,让孩子难堪,而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内心已经受了伤,这个伤便给孩子留下了害羞的后遗症。
父母孩子一味的打击孩子,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心,其实害羞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自卑、没有自信心。因为他们内心胆怯,小的时候害怕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长大了害怕受到上级的批评,同事的嘲笑。他们害怕出错,害怕受到批评、嘲笑,因此他们选择沉默。
因而害羞的孩子,越是不能和父母、老师更好的沟通,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付出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所以害羞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就会较少,老师对害羞孩子的付出也会相对的少许多。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孩童时期遭受的创伤,都会在长大之后有所表现。因为成长环境及成长过程中,会把一些自卑、不自信、害羞的孩子从困境中拉出来。
因此,除了在孩童时期父母、老师的影响之外,我们还要自己正确的面对害羞这个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决害羞的症状。
害羞罪魁祸首思维导图是的,这个“幕后黑手”可能是父母、老师也可能是身边的朋友,公司的领导,甚至是自己。但是在被贴上害羞的标签时,或是发现自己有害羞症状时,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呢?
3、应该如何克服害羞?
“在全力以赴战胜害羞的征程上,你会遇到一些挫折、失败与焦虑,还会被更多地暴露在聚光灯下,这时你要有耐心。你要明白,失败是不可能避免且暂时的,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首先,要重新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更没有花时间去问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更多的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不明白自己的目标,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每天都是麻木的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
想要克服害羞,体改社会适应能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真正的了解自己。当我们不了解自己时,我们要不断的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树立的是一种什么形象?
你的这种形象受你的控制吗?
你会为生活的失败负责吗?
遇到好事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运气,还是努力的结果?
有什么东西能让你自愿牺牲自己的生活?
以上的5个问题,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害羞的核心问题就是过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