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旦到来之际,朋友圈总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放眼望去皆是对于未来一年的美好憧憬和祝愿。尤其在今年——的元旦。
因为有时候生活太苦、太过艰难,所以我们才迫不及待地需要制造和期待更多的甜。
而生活的苦味和艰难,往往总是裹挟着太多挥之不去的焦虑感。即使在我们努力作乐、努力欢欣鼓舞的时候。
所有人都怀揣着这样或是那样的焦虑和不安。
尤其在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焦虑更是成了家常便饭、成了每个人生活中一抹高度雷同的底色。
每当夜深人静,那些内心深处的焦虑便如同潮水一般汹涌而来,令我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焦虑?
我们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是生存、虚荣、挫折、失误、遗憾······还是其他别的什么?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焦虑有多么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其实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生存的尊严。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生而为人,我们几乎无时不刻不在渴求着这种生存的尊严,并且自始至终地为这种尊严而活——哪怕我们并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而获得生存的尊严,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他人之爱;二是自我之爱。
所谓他人之爱,也就是他人的欣赏和认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比较体面的世俗身份。
所谓自我之爱,也就是自我的认同和满足。这表示我们需要拥有一个高度自洽的灵*。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身份需求,诱发了我们相应的身份焦虑,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于时间的焦虑。
01世俗身份的焦虑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说的是人之所以活得辛苦,一半是缘于生活,一半则是缘于比较。
的确。
虽然生活本身早已足够令人疲惫,但他人的审视及评价却往往比生活更甚。
人生在世,谁不想沐浴着世俗的荣光、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然而人生的吊诡之处却在于,生存取决于自己,生存的尊严却偏巧攥在别人手里。
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少尊严,往往有赖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态度。
而他人的看法及态度,又往往取决于我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取决于由我们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财富的多寡。
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往往与其身份地位及生存的尊严成正比。
拥有的财富越多,身份地位越是优越,就越是能够享有更多的尊严。
为什么?
因为在一个以财富作为个人价值衡量尺度的群体意识体系里,财富往往被认为直接代表了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总和。
简单点儿说,也就是财富越多,“能力”越强,越是优秀。
反之,财富越少,“能力”越弱,越是平庸。
于是这就有了所谓的“精英崇拜”,以及“贫穷羞辱”。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相当的才干和能力,就不可能获得高薪的工作和优厚的收入。而获得高薪的工作和优厚的收入,无疑就是这个人才干和能力的最佳证明——证明他的确值得崇拜和敬仰。
与此同时,“贫穷”却多少带有些“罪有应得”的“惩戒”意味。
关于一个人为什么会“贫穷”,无论是热衷精英崇拜的人还是普罗大众,其实很多时候心里都有着同一个心照不宣的答案。那就是:贫穷很可能表示一个人能力有限,甚至还可能与自身的懒惰及愚笨有关。
不得不说,这样的解释实在足以令任何一个“穷人”感到无比耻辱和难堪。
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才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所谓的贫穷划清界限、跟尴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一刀两断。
然而无论是贫穷还是个人的身份地位,很多时候根本不会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更可能与我们的个人意愿背道而驰。
我们越是追求财富、越是向往优越体面的身份和地位,恰恰说明我们的愿望尚未达成,或者达成的可能性有点微乎其微。
这样一来,我们的慌张和焦虑自然就变得不可避免。
02灵*的焦虑
如果我们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拥有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和优越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远离焦虑的困扰、从此高枕无忧了呢?
显然并不是。
放眼望去,社会上那些叱咤风云、赫赫扬扬的所谓的成功人士,显然同样难以跟恼人的焦虑彻底撇清关系。
往浅了说,这固然跟财富、地位的相对性及不确定性有关。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正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
在财富和地位面前,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可以永远傲视群雄、高枕无忧。
患得患失,终是不可规避的常态。
而往深了说,一个人只要还有所“渴望”,就必定与焦虑如影相伴。
这种“渴望”,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永不满足。
俗话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一骚动,就必然导致我们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得不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地经受自我灵*的尖锐审视和拷问。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获得了什么样的世俗身份?我拥有的一切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对自己满意吗、足够坦然吗?我离理想中的自己究竟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对此,别人无从在意,而我们自己却是无从逃避。
因为我们的灵*会像个尽忠职守的士兵一样,一刻不停地对这一切进行全面的感知和督查,并会将感知和督查的结果一丝不苟地及时反馈到我们的心绪和态度之中。
而在某些偶然的时刻,譬如当我们“放空”的时候,灵*的姿态便很可能不经意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刹那间看清了所有的真相和悲喜。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对于真实自我的压制、对于生活的妥协、对于真实意志的扭曲,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再显赫的地位,我们的灵*恐怕也将由此难得安宁。
而灵*一旦不安,我们便无所谓真正的尊严。
03时间的焦虑
无论是世俗身份的获得,还是灵*的自洽,都必然敏感于时间。
因为人类生命的长度终归是有限的,而身份的获得与灵*的自洽大多数时候非但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甚至还可能一波三折、缺乏达成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自然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
尤其当时间越来越稀缺,而我们渴求的事物却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
并且就算我们侥幸赢得了体面的身份和自洽的灵*,也并不意味着焦虑能够适可而止,就此放过我们。
因为解决了一个焦虑,便会有另一些新的焦虑时刻等待着应运而生。
诚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焦虑似乎注定将永远无解?
其实倒也并不尽然。
毕竟,办法总是比困难要多。
根据阿兰·德波顿的观点,大致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令我们的焦虑得以缓解:
一、清醒而坚定的自我认知及判断。
我们“渴望”的东西固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群体、他人的影响,所以一旦别人追求什么、或者别人“告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便会不知不觉地遵从,或是效仿。
这样一来,我们无疑是主动将自己纳入了别人的价值评价体系。
为了在这样的体系中赢得好评、获得尊严,我们往往一边全力以赴、一边惶恐不安。
之所以如此,恰恰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不够坚定和不够自信。
而一个内心强大、对自己有着清醒而笃定认知及判断的人则不然。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少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也不会时时产生内心的动荡和摇摆。
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
二、足够开阔的时空观念。
任何一件事情,之所以显得十分严重和紧要,往往是因为用来放置它的时间和空间相对狭小。
而一旦时间被拉长、空间被延展,一切都可能变得不足为道。
就像小时候我们曾经以为惊天动地的那些事,如今看来却也不过如此。
就像当初在班级、学校再怎么令人艳羡的风云人物,放到偌大的社会之中,也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沧海一粟。
足够开阔的时空观,往往能够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启发我们对于生死的全新思考。
“对于死亡的思考能够赋予我们以勇气,使我们能够摆脱社会对我们期望中那些毫无道理的成分。”阿兰·德波顿说,“不管我们生活在如何遭人遗弃和忽略的境况中,也不管他人多么势力强大,多么受人尊敬,一旦想到每一个人都将最终化为世界上最平等的物质——尘土,我们便会顿感释然。”
END
:你会经常感到焦虑吗?你是怎么克服的呢?一起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