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推出了“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推文的第一期。
我们从《开天辟地》《建*伟业》《》这三部电影,带领大家走进了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壮阔年代,那一年,平均年纪不满30的第一批共产*员们从天南海北走到一起,为了同一个梦想去顽抗旧势力,去拼搏新未来。
因为无私无畏的那群青年,风雨飘摇的中国走上了一条令人振奋的复兴之路。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推文的第二弹,之新中国成立。
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今天成立了!”这一闪闪发光的瞬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征程。
在我*的发展历程中,新中国成立是最关键也是最辉煌的一件大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数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电影里面,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大概是《开国大典》《建国大业》,以及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前夜》篇。
《开国大典》是年,建国40周年上映的电影。
想必很多年纪大一点的粉丝都知道这部电影上映时候的状况,在票价一块钱左右的80年代尾期,这部电影拿到了1.7亿的票房,换算成现在的票房,大概在40,50亿的成绩。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片。
这部电影由李前宽、肖桂云执导。这两位导演在现实中,还是一对夫妻。两人和十一这个日子特别有缘分。
李前宽是大连人,从小就喜欢绘画和电影,年,本来已经考上了沈阳鲁美的他,听到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的消息后,一路颠簸来到北京,最终被录取。
入学那年,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李前宽成为排头文艺兵,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读书时期,他遇到了导演系的哈尔滨女孩肖桂云,一次患病的经历,李前宽热情地照料着她,从此两人确定了关系。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四年之后的国庆节,他们结婚了,在长春制片厂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间蜗居着。
十一这个日子,成为串联他们人生的重要日期,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想到,多年后他们会联手执导一部万人空巷的《开国大典》。
执导《开国大典》的机遇,要追溯到年,那时候编剧张笑天拿着《佩剑将*》的剧本,点名让李前宽来导,厂领导同意了,但提出要肖桂云和他一起联合拍。因为当时肖桂云已经有了不少拍摄电影的经验。于是,前辈老婆带着新人老公开干了。
这部电影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一些大场景动辄需要调动几千人,但整部戏只用51天便拍摄完成,公映后,创下当年电影拷贝的最高纪录。之后,这对导演夫妇成了长影厂拍摄大片的首选之一。
年,夫妻俩正在拍摄电视剧《血洒故都》的时,接到了《开国大典》剧本。剧本约8万字,厚厚一垛,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剧本编剧就是曾经将《佩剑将*》交到李前宽手里的张笑天。
这部电影的剧作非常复杂,编剧认为,所有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关键战役都是建国这件大事的背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届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剧本都有涉及,更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整个剧本,出现的人物多达个。
如此难度的本子,但只有两个多月的筹备时间。很多人劝夫妻两人别接,这个剧本涵盖的内容和人物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
拿着万的资金,这对夫妇再次挑战高难度了。
两人在筹备期间,达成一个一致意见——电影虽然有个人物,但是只要把毛泽东、蒋介石这两个人物塑造好,电影就成功了一大半。
扮演毛主席的演员,他们选择了特型演员古月,这个演员也曾经出演过《重庆谈判》。古月没有学过表演,他最擅长的就是模仿毛主席的几个典型动作:吸烟、划火和讲演的手势。但这一次的演出中,导演两人常常要提醒他拿掉一些不符合场合的动作,因为这一次,他们塑造的是一个不在神坛里的毛主席形象。
好在,电影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古月在《开国大典》中所扮演的毛泽东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得主。
此外,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卢奇饰演的邓小平等片中演员,很多都在开拍前,都查看许多资料片和摄影作品,对人物进行反复的揣测和模仿。
而塑造蒋介石这个人物上,编剧和导演一直认为,以往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太脸谱化了,把敌人拍成窝囊废,这都是戏说历史,不可取的。
拍摄这部电影,就是要怀着对历史的尊重,“把毛主席从神坛请到人间,把蒋介石从*域拉回来。”
为了表现开国典礼前毛泽东的内心活动,编剧们设计了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开国大典前夕谈话一场戏,通过毛泽东在父子对话中回忆为革命牺牲的杨开慧、方志敏等人,展现毛泽东对战友的情感。同时,为了使人物更加亲切真实,还设计了毛泽东逛夜市吃羊泡馍的细节,拉近领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蒋介石,编剧设计了去天童寺抽签、在“国耻日”不让家人举火等细节,表现蒋介石的人情味。
这部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也是用了很多诗意的,古典的艺术化的手法,和之前的主旋律电影的氛围还是有不小区别的。表现东北战场时,参考了俄罗斯古典油画中的战场风格,用一个固定机位营造出哀鸿遍野的战后现场。
同时,它也用了不少非常有对比感的电影场景画面,这又将整个电影的艺术性拔高了。
在电影开篇,在一个满地死尸的推进镜头中,一名战士站起来迎向太阳,影片高潮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人民万岁”,礼花齐放之时,镜头叠加了战场上战士缓缓倒下的镜头,这让观众形象地感受到: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片中有一场戏,解放*打到了总统府,毛泽东深知胜券在握,十分疲惫地在作战地图前的椅子上打起盹来。
拿着战报的叶子龙兴奋地冲进来,发现主席睡得这么香,就轻轻地把战报放下。接下来,一边是解放*千*万马渡过长江的镜头,一边是毛泽东睡得正香。
这些有强烈对比感的画面,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和当年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气韵。
电影拍摄横跨12个省市,中南海颐年堂、天安门广场、西柏坡、双清别墅、总统府等多个场景都进行了实景拍摄,电影上映后,这部片子一时间成为当年的大热门,得到了多方好评,奖项上,更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及多项金鸡提名奖。
电影于年11月9日至年3月1日在香港上映,共天,打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映天的国产片在港上映记录,在没有做宣传的情况下,观众们纷纷涌向影院,更给导演寄来无数看片感言,身在香港任教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看了电影后,还专门买了一个拷贝作为纪念,这片算是创造了一个80年代国产片的小奇迹。
电影于年的时候在完成4k修复的工作后,进行了重新复映。相信有不少粉丝都买票支持了吧。
而关于开国大典的电影里,除了这一部,观众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前夜篇。
这部电影的筹备,是在年的平安夜,*建新和陈凯歌接到创作任务后,就确认了这片的方向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
导演陈凯歌、总制片人*建新在创作会上,用12个字,概括了这部电影——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随后,他们将可以拍摄的故事筛选到了最后十几个,然后给到拍摄的导演挑选。
最后,电影的七个短片由七组编剧,七位著名导演拍摄。
《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短片的时代背景分别是开国大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女排奥运会第一次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片段被一本日记串联起来。电影的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管虎导演的《前夜》,这是一个关于开国大典前一夜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年7月初,开国大典筹备组决定,天安门广场的修整工程任务下达给北平建设局,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
林治远是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洋大学,是开国大典升旗的旗杆设计师,北京市*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他是一名中共*员,也是前夜短片中的主角。
开国大典上,那个戴着眼镜站在毛主席旁边的人就是他。
他负责开国大典上设计与修建国旗旗杆,因为毛主席要在开国大典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旗杆的结构设计由林治远完成,原本设计的旗杆要和天安门城楼一样35米,这么高的旗杆难住了林治远。经过多方寻找,林治远终于在自来水厂找到4根不同直径的水管,一根一根套在一起,根据抗弯和弹性强度测试,最后旗杆只能为22.5米,经汇报,上级同意按这个高度。
整个电动旗杆是从旗杆下引出导线,在路面下埋钢管,使导线穿过长安街横跨金水河,然后接到城楼上的开关按钮。
林治远还找来了建设局的梁昌寿协助,设计电动升旗装置,保证国旗自动升降,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整个安装施工直到9月30日中午才完成,现场试验都很正常。年9月30日晚上,林治远和梁昌寿又做了一次试验,意外出现了,试验旗升到杆顶,但马达没有停止,试验旗被绞在旗杆,这个电影便是围绕着这个意外的小故事开始展开的。
《前夜》总时长30分钟,是7部短片中最长的,据说前期筹备了2个月,主要演员后来都出演了管虎导演的《八佰》。短片以林治远视角去聚焦开国大典上升旗这一事件。全片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企图去以点到面的宏观交代开国大典,反而提供了一个个人视角,让观众走进那段建国的历史。
电影里由*渤饰演林治远这个角色,果然影帝演技不凡,他演活了在面对时间不足时的焦虑,在面对高空的恐惧。同时又将人物的严谨和坚定的一面展示在观众眼前。
在片中,*渤说的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自己家乡的山东话,而是带着些南方口音的天津话。这并非他学方言学的不像,而是人物原型林治远出生于天津,祖籍为广东,口音本身也不够纯正。
*渤是在努力模仿人物原型的口音。这样的口音为角色平添了些许喜感和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无论是爬上旗杆,还是电焊、烧铁水,这些危险的戏份都由*渤亲力亲为,电影里,有一场夜跑戏份,*渤一遍遍的跑,后来跑到要打吊瓶了,但打完针后马上回归拍摄现场。也是因为演员们辛苦的付出,我们看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渤在电影中说过的一句话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的话。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林治远身上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而依附在这种精神之上的,则是他心中憧憬祖国美好未来的忠贞信仰,修建旗杆是他作为一名*员,为建国大业做出的贡献,也是他作为一名大国工匠,为了事业永不服输的拼搏。
《开国大典》《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篇,都将主体故事从开国大典这件盛事展开。
而年上映的《建国大业》,将故事重点放在了第一届*协会议的筹备上。这部电影创造过很多奇迹,有一百多名明星参与演出,票房破了当时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道路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电影的编剧是王兴东和陈宝光,王兴东写过很多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的客座教授。
《建国大业》启动创作大概是在年前后,当时北京市*协想通过影视作品宣传*协工作,找了王兴东等几位从事影视编剧的*协委员去商谈,当时王兴东的选题是写第一届*协会议,这个提议得到了批准。
这个电影的名字《建国大业》,其实并不是根据故事主题而来的,而是来源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当年,宋庆龄到北京上车后,毛主席跟她说“欢迎你来北京,我们共商建国大业”,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第一届*协会议的举办背后,到底传达的是怎样的时代思想呢?在研究了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人的传记后,编剧们深深理解了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并盛情邀请他们北上参加*协会议。
这部电影,加入了很多类型片的故事写法,从毛泽东提出召开*协会议,半月后,混进我*的特务刘从文密报毛泽东的位置,蒋介石立即派飞机轰炸毛泽东住所,第一届*协会议背后,很多代表都是冒死参加会议的。冯玉祥乘苏联船在黑海遇难被烧死,*的五个代表坐着苏联的E-2飞机遇到空难,李济深在反动派监视下化装成商人才得以进入北平。会议筹备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危机......
真实的历史本身就像一部惊险绝伦,残酷危险的剧情片,这是新旧*权的较量,第一次*协会议前后发生的各种事件,也让观众感受到建国之路的惊心动魄。
电影的主题,落在了民主团结打败专制独裁。这种独特视角,也为电影找到了一个故事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而在人物方面,编剧也充分尊重历史,没有脸谱化的描绘,国共双方的人物刻画都基于史实进行创作。
得悉冯玉祥遇难后,周恩来大发雷霆,怒斥我*特工人员失职。国民*轰炸城南庄时,毛泽东穿着睡衣被担架抬到防空洞。
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真真正正的斗争现场,而不是刻板的主旋律。
包括对于蒋经国的刻画,也是以一个相对正面的形象来描绘的——他是一个受过苏联共产主义教育的人,有抱负有理想,回国之前是苏联红*中尉,一生很复杂。
对于这一点,编剧王兴东的解释是,写历史作品一定要符合历史。不管是《建国大业》还是《辛亥革命》,一定要让两岸都能接受。台湾方面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我们剧作家不完全是史学家,但我们大致上都要符合史实。”对于创作原则,他总结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导演的人选,韩三平找到了*建新,这个电影对于任何导演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照这部电影的体量,筹备加拍摄期应该有20个月左右,但这部戏要赶在年国庆前上映,调整剧本、物色演员、制定方案、制作服装道具、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工作要压缩到7个月。
*建新一开始并没有信心,对于主旋律大制作电影,他觉得自己的经验并不丰富,但是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年2月2日,电影开机了。
因为时间的问题,很多戏份是交叉着拍的,包括陈凯歌、冯小刚、陈可辛都帮忙拍了一两场戏。天的拍摄周期里,人的剧组分成三个小组,摄影机一天也没有停止。
此外,这部电影庞大的明星阵容在上映前,就受到了巨大的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