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网络上热传,引发众多网友的
部分读者的不安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家境殷实,有房、有车,拥有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如此,费尽心思、拼尽全力的一家仍然未能挽回岳父的生命。很快,有文章指出,即使通过水晶球般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读出了自己的未来,我们还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改变或改善这样的未来。言下之意,个体的力量在社会与医疗体系前是微不足道的。作者的努力都成徒劳,更何况经济实力与人脉资源皆不如他的芸芸大众?
然而,与其杞人忧天,我们更应
为作者岳父感到惋惜之余,公众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焦虑,而是补上公共健康知识的短板。勤洗手、勤漱口、勤换衣,养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比讨论风险概率这一虚无缥缈的话题更有实际意义。事实上,流感引发的死亡事件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年西班牙大流感曾造成万人死亡。年新型H1N1流感在我国多省市大面积暴发,造成多人死亡,而全球死亡人数更是超过人。平心而论,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作者这样的经济条件、社会资源,又如何能对抗人世的无常?因此,关心身边亲人朋友的健康状况,相互提醒相关科学知识,才是读完热文后的当务之急。
另外,作者事无巨细地描写了岳父的治疗过程,还为所有读者精心制作了相关目录,指出某些具体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显示出他的一片暖心。作者客观、详实地记录一切,未必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在这篇文章传播的过程中,其初衷却走了样。不少网友在朋友圈转发之时,不忘附加感想,哀叹个人生活的脆弱,甚至批评医疗制度的不足,显然有添油加醋、火上浇油之嫌。如今,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之强、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网友,也应养成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的基本素质。如此,在各类碎片化信息汹涌而来的当下,才不至于晕头转向、人云亦云。由于“流感中年”是一篇公号文章,其中诸多情节难以查证,因此,作者的经历只具有参考意义。在阅读热文时也要保持一份冷静,这是互联网时代向所有人提出的新要求。
当然,该文中的一些关键情节也值得注意。比如,感冒致死的岳父所感染的“未知病*”究竟是什么,它会不会有传染的潜在风险,颇为令人担心。不过,要解答这些问题,应由疾控部门等权威人士作科学、理性的解释,不能任由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网友胡乱猜测。说到底,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才能为我们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该文作者的表达能力强,又拥有较为通畅的传播渠道,因此在网络上获得了话语权。但是,话语不能代替现实,更不能超出现实。补上公共卫生意识的短板,不轻视、不忽视流感,才是所有人的现实问题。有关部门也不必因为一篇刷屏热文而产生杯弓蛇影的心理,更应抓住机会,普及相关知识,夯实健康卫生工作。唯有如此,作者写下长文的一片苦心才不会被辜负。(特约评论员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