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徐来主播/沐风
来源/樊登读书(ID:radingclub_btfx)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考试还没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考不过;
工作稍有失误,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领导不认可自己;
恋人没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选择,就左右为难,纠结很长时间......
当你陷入这样的情绪,就说明你正在经历着“精神内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有%的能量,但80%都在自我内耗,行动力自然会减弱。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
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内耗可能正在拖垮你。
让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内耗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因为我们有思考的能力,所以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
可是,当我们的思考能力变成“胡思乱想”时,便会发生精神内耗。
最近,我看了一部微电影,叫《星期六》。
这部小短片只有3分钟,剧情却很写实。
周六的早晨,独居男子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的打卡清单。
他盘算着等会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老妈,然后晚上再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开始做事之前,他把全部事情预想了一遍,包括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不好的结果。
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试图找出最佳方式,结果大量情绪被消耗,琐事却越积越多。
就这样,日暮*昏,月落树梢,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片中的这位男主,就是典型的内耗型人格,被内心的纠结困在方寸之地。
明明做事情只需要两个小时,结果,提前消化掉自己“要去做”这件事,以及提前预判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到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开始去做,整个过程花了八个小时。
而且,还都是带着排斥和负面的心态去做的。
这些最终导致他一整天没干什么事情,却感觉身心俱疲。
真正让你觉得累的,是这些未知的情绪内耗,而真正能帮助你进步的,是你的行动力。
内卷化无处不在,有太多东西在消耗我们的精力。
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家人的期望、消费主义的影响等等。
这个时代,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
90岁仍未退休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用一辈子写了一本哲理小书——《人间值得》。
这本小书给这个人人都有“内耗病”的时代,开出了一剂良药。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焦虑、疲惫?
大多数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导致精神内耗严重。
长此以往,一个人身上背负的行囊就会越来越沉,生活也会越来越艰难。
中村恒子认为:“忧虑未来,于事无补,谁也无法预料未来。”
她年轻的时候,憧憬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结果嫁给了一个不顾家的酒*,于是只好一边做着繁重的工作,一边抚养嗷嗷待哺的小孩,家里还有做不完的家务。
但中村恒子还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好好对待生活。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执念。一旦执念太深,人就会有怨念。
当我们停止内耗,把目标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然后一步一步地积极行动,就会惊喜地发现忧虑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了。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不放过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放过自己。心里始终就像住着两个小人,不断打架。
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高度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的自己。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说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
网友
安晓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门,要挣扎许久;
想在课堂上发言,要在心里演练无数回;
聚会时企图加入群聊,却一句话也插不上;
发个朋友圈都要焦虑失眠一晚上......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都高度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在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有问题、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加深焦虑感。
别人随口的一句话,都能暗自揣测很久,越想越多,整个人陷入一种毫无意义的思考之中,然后拼命跟自己过不去。
同时,高度敏感的人还会给自己制定很高的标准,以至于对自己非常苛刻。
而高标准往往跟低自尊紧密相连,这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就很容易产生自责或自卑的情绪。
萨特的小说《墙》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我们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被头脑中的各种念头缠绕。
精神损耗严重,会影响我们做出有效的判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感觉很吃力。
接纳自己,扔掉完美人设的标签,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中就讲述了一个内耗型人格的故事。
在人们眼中,女主深海晶每天笑容灿烂,是一个工作和恋爱中都能做到完美的30岁女性。
可事实上,她只是为了周围人的眼光在不断忍耐,她的内心对工作和恋爱都很疲惫。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当一个人不再去讨好所有人,不再鞭策自己做到完美时,他才会活得更自由。
要知道,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适应者。
停止内耗,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