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考前焦虑是许多高考生都会遇到的情况,适度的焦虑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焦虑情绪得不到排解可能会影响学习效率,引起考前“高原反应”。如何缓解考前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家长们又能做些什么?近日,记者采访了海南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中学心理高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陈玲老师,听听她对考生和家长们的建议。(记者林文星)
1专注当下去除杂念可以有效缓解焦虑
随着高考的临近,部分考生出现了如头痛、失眠、焦虑、烦躁等高考心理问题,甚至一想到考试,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发抖。家长们也非常苦恼,却不知该如何帮到孩子。对此,陈玲认为,考生之所以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考前心理紧张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压力太大,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但又担心自己考不出好成绩,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非常容易导致考生压力过大或不自信。
“虽然我们常说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但过多地强调目标往往就成了压力。”陈玲提醒考生和家长们,这个时候不要过多纠结于目标,心态要放平衡,竭尽全力做好每一步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陈玲老师表示,考试的实质也是做题,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认真把握每一次复习及做题即可。考生们可以根据老师建议,做好各学科复习策略,并且踏踏实实去执行。“将注意力专注在当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去除杂念,有效缓解焦虑。”
当然,适度的焦虑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根据调查,大部分的考生在考前都会产生焦虑心理。这恰恰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了高考的状态了。”陈玲表示,如果发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家长不用过分紧张,这属于非常时期的正常反应,不需要刻意缓解。考生自己可以增加一些劳逸结合的活动放松心情。作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开心的事,例如和孩子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愉快故事,或在饭桌旁讲一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这样整个家庭气氛就会变得比较轻松活跃,对孩子的心态调整很有帮助。
2发掘自身优势,树立考试信心
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许多考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劣势,导致考前信心不足。对于如何树立自信心,陈玲认为,对于考前出现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果是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还存在知识空白点的,尽可能利用考前最后一周夯实基础。
如果能力水平已经基本定型,更重要的还是要接纳现实,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尤其是对那些其实已经准备得很好,但是还是对自己不够满意的孩子,这时可以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已经做了足够的努力,剩下的也没关系了。
家长也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同时尽量帮助孩子去挖掘自身优势,“例如基础扎实根底深,或者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又或者是比较细心谨慎,做题认真等。”陈玲表示,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寻找和回顾孩子自身优势,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3改变学习方式,克服考前“高原反应”
临近高考,有些学生出现“真空期”,感到过去学的东西都记不起来了,甚至出现越学越退步的错觉,有些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高原反应”。陈玲老师表示,学生在长期身体疲惫,精神压力比较大,情绪比较焦虑的时候,确实会感到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不如之前,这也是俗称的考前“高原反应”。
“这种情况下,考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有时很容易发火。”陈玲老师建议家长们不要慌,也不要为孩子莫名情绪而生气,尽量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如果可以的话,家长可以建议孩子暂时放下所有功课,让自己放松一下,例如做一些放松训练,或者出去散步跑步,听听音乐看看风景,平复一下心情。如果是比较外向的孩子,可以适当宣泄一下内心的情绪,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
对于考生自身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克服“高原反应”,例如梳理回顾过去的重难点知识,回顾课本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看看错题本等,“这个时候看似记不住,其实都已经记忆储存在大脑里了,考试需要时自然能提取出来。”
陈玲建议考生,尝试转换不一样的复习方式,例如,到图书馆或者是安静的书吧去学习,或是邀请一两位同学一起复习,用问答的方式或互相猜题的方式等都是可以的。改变一下复习方式,可以帮助大脑带来新鲜的体验,进而提高效率。
4失眠无需刻意“求睡”,应顺其自然
临近高考,失眠问题往往困扰着许多考生和家长。陈玲老师认为,考前失眠是正常现象,给考生造成困扰的不是失眠本身,而是“不想让自己失眠”的想法。“因为睡眠问题是属于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并不是说睡晚了或者起早了就是失眠。其实这是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原因是对睡眠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