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获奖论文)
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合作学习与许多教学理论和策略一样有着自身的局限,本文从社会惰性心理效应的视角阐述了了小组学习有效参与度不广的原因,并从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小组“合作意识”、“运作体系”、“最佳时机”、“评价体制”等方面来谈笔者弱化、同化、淡化、异化“社会惰性”的一些矫正策略。试图通过这些应对矫正策略的实施来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质量和个体素质,真正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社会惰性小组合作人人参与矫正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森格尔曼曾作过一项“拔河研究”,要求被试个人或组成3-8人的群体进行拔河比赛。他测量了在个人和群体情况下每个人出力的大小,结果发现,参加拉的人数越多,每个人出的力就越小。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都是“社会惰化现象”在作祟。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具体形象化。“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一个原因是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可能会偷懒,根据公平理论,他自己也开始偷懒,因而付出的努力下降。这种心理现象表现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吃大锅饭”的现象很严重,只有少数几个能力较强,学习主动的成员表现积极,不断地代表小组发言,更多的是“小和尚念经”——出工不出力,坐享其成;那些暂时落后的弱势同学几乎成了永远的听众和看客,甚至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人人参与、全面提高”成为了一句空话,显然违背合作教育的初衷。
不过,研究也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其条件为: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当个人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被鉴别出来时等等。借助以上研究成果,本人运用以下策略对社会惰化效应在小组合作中的负面效应作了有效的应对和矫正。
一、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积极互赖”的小组合作意识,弱化“社会惰性”的产生心理。
合作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与意识,团队的工作绩效和其成员间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荣辱与共、积极互赖的情感将使团队绩效发挥1+1大于2的效能。教师可以通过手段说服学生尝试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合作的价值。
1、故事启迪,明理导行。
在数学课堂教学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石头做汤”的故事,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有三个士兵来到一个村庄,却发现村民们都在哀叹战争使他们缺衣少食,难以度日。三个士兵商量了一会,其中一个士兵说:“我们有一个生存的诀窍,想让大家共同分享,那就是用石头做汤。村民们感到非常好奇。士兵们往锅里放了三块光溜溜的石头,一个士兵说:“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另一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一点盐呢。”于是,村民们一个个都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实在是什么都拿不出来的村民就主动去拾柴禾,村民们欢聚在一起,喝着美味的汤,忘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由于我经常用类似“石头做汤”的故事,启发大家思考,启迪他们,很多同学都能理解感悟到大家只要人人为集体尽一份力量,就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2、场景渲染,引发激情。
合作前可以让小组成员联合创造自己的“小组吉祥物”,让组员有共同拥有的事物;与此相似的还有小组“形象标志”和“主题创意口号”,由小组设计出代表他们组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组员智慧和贡献的标志。也可将如下标语贴在墙上:我们都是一家人;人人参与,不懂就问;仔细聆听别人的发言。此类浓郁的场景渲染,能引发学生的合作激情,让同学合作时感到舒心,乐于分享想法,同时不自觉地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社会惰性。
3、活动体验,引发思索。
活动开始,首先要求学生把勺子绑在一米长的杆子上,让学生围成一圈,用长勺子从碗里盛汤喝,在规定时间里喝完,因为杆子太长,结果学生够不着,操作艰难,汤都流在地上了,因为时间紧迫,附近学生还把杆子缠在一起引起纠纷。接着,改变要求几人一组围成一圈,各人把盛来的汤给右边的同学喝,这样每人都能快速愉快地完成任务。此类活动的体验同样也让感悟到了学生合作的可贵。
4、技能培训,学会合作。
我在指导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在心里接纳了合作学习方式,也喜欢合作学习,但是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他们自身能力的限制,特别是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非常必要。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既愿合作,又掌握一些合作的技能技巧。
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责任共担”的小组运行体系,同化“社会惰性”的产生时空。
小组合作成员的和谐配置,合作责任分明,操作流程的科学安排,是提高人人参与、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开发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责任共担”的小组运作体系,是挤占和消除“社会惰性”滋生土壤,使之同化为新的时空。
1、按需分组,动态搭配,开发“合作型小组”,不给惰性产生留下空间。
合作小组的生成应该是动态的,即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合作中学生的变化,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我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探索实践,效果明显。
A、异质组。把班级混杂分组的一个方法按成绩等指标列出名单并排好顺序,然后把第一名、最后一名和中间两名同学分为一组,第二名、倒数第二名和中间其余两名分为一组,依次类推。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B、同质组。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的相似性,组成组内同质的学习小组。有利于优生思维碰撞,而差生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是无法体验到的。
C、异同混合组。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优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组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
D、随机组合组。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扩大交流的信息量,还可以随机组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扑克牌组合法”。一副牌,去掉正、副王牌,剩52张牌。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同花”的先组合成4个大组开展讨论;再将手持相同数字的组成小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由大组讨论到小组交流,学生得到的信息以及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以上几种组合形式。
E、异步指导组。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异步指导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达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扶中有放)。
F、自主学习组。把优中等学生按组内、组间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一组为4-6人)。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放为主)。这样一来,便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调控。这些各由优劣的分组方式不断变换,不仅符合学生新奇感,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学生状态合理的选择分组形式,使这些小组发挥优劣互补,从而提高合作的效度。
2、制定规则,多维训练,构建“责任型小组”,不给惰性产生留下时间。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个别学生会尽可能的偷懒,却与他们辛苦工作的同伴一同共享学习成绩。在合作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变的活动约定,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可替代的感觉,形成人人有责的小则合作运行机制,避免“社会惰性产生”的时间。在教学中我首先将所有的学生都有编号——1、2、3、4。让所有带有相同号码的学生坐在同一个位置,例如,所有1号都坐在小组的东南角,老师就能轻松得知坐在哪一个小组的哪个同学是第几号,如果是异质分组,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水平编号。接下去教师可以利用以下策略达成全员参与:
A、轮流“采访”。首先把四人小组成员编为1,2,3,4号。第一步1号采访2号,同时3号采访4号。第二步角色交换。第三步采访者说出采访的收获。第四步如果时间允许,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提问。如在自学“质数和合数”概念后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B、前进的“雪球”。这项合作学习的技术多用于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中的“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等发散性问题的合作交流,“前进的雪球“是合作学习中收集信息的好办法。具体步骤为,第一步,4人小组每个学生列一个表。第二步,学生两人一组把每人所列的合在一起,去掉重复的。第三步,两对学生在一起,把所有相同的条目结合,列出一个综合的表。
C、倒退的“雪球”。“前进的雪球”让小组清单越来越长,“倒退的雪球”则让它越来越短。第一步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列出想法和信息。第二步两人各自对照所列,仅保留相同或两人认为最好的办法。两对学生重复上述过程。倒退的雪球是解决问题多样化后想得到最佳方法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如“相遇问题”的从思路理解和计算简易两个维度的选优时可用此法。
D、轮流“写作”。每个同学拿一张纸。第一步所有组员同时写。第二步,学生们把纸传给他们左边的人,让他们在纸上加上新的东西,持续到每个组员都在每张纸上写过为止。这时指传到初始者手中,老师可以提问他们和组员都写了什么。例如数学教学中每个同学做出一步然后传向下一个同伴来做下一步,直到问题解决。如果有同学觉得哪一步不对,可以叫暂停,小组讨论这一步该如何做。
E、多边“会议”。第一步给四人小组组员编1、2、3、4号;第二步:教师给出或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小组一起讨论解决方法。第四步:教师叫一个号码,每组中编该号码的学生来回答和解释本小组的解决方案。
F、谈话“筹码”。谈话“筹码”是促进所有小组成员有效参与的好办法。第一步: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小筹码或标志。第二步:每个同学每次发言掏出一个筹码,放在小组中间或交给扮银行功能的同学。第三步:当三个筹码用完时,该同学就不能发言或进行其他交流活动了,直到所有组员的筹码用完。第四步:当所有筹码都用完时,再从头开始。谈话筹码的另一个变化是,让用完筹码的学生向还有筹码的学生提问,促进他们的发言。
G、交谈“网格”。第一步每组准备一个毛线球。第一个发言的学生将毛线球一端系在手指上,将毛线球交给下一个发言同学。第二步:继续发言,同时传递毛线球,并将毛线系在手指上;第三步:5-10分钟后,先来检查毛线构成的网格,看每组成员是否都有相同次数的发言?看有哪个同学喜欢在别人发言前后发言。
三、找准一个“适时适宜、有效合作”的最佳时机,淡化“社会惰性”的产生效应。
小组合作并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持有宁少勿滥的观念,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现状、课堂实际等情况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究竟什么样的时机才是合作的最佳时机呢?
1、“举手如林,强烈表达需要”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让学生相互说一说,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揭示加法交换律含义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加法交换律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标点符号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实物表示,还有的用主科考试分数表示……,此时气氛热烈而融洽,效果实际而有效。
2、“意见不一,有效争论必要”时。意见的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自悟个中道理。例:“单人椅34把,双人椅8把,一共能做坐多少人?要是我们班开家长会够坐了吗?学生开始算了:34+8*2=50,我们班42人,50-42=8(把)还剩下8把椅子,这下可把学生激活了,老师不对,应该是8人,“应该是8把”“那不一定是单人椅?“应该写个表示8个位置……热闹的场面里,老师可以抓住思维疑点问:这里的单位到底应该写什么,请分组讨论一下。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内容深层次的感悟。
3、“方法不定,答案多元开放”时。有这样一道题开放性,在2、4、6、7、8、10这六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请说明理由。马上就有同学得出不同答案,这时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教师可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再用雪球的方法加起来,比赛哪一组方法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4、“个体无助,合作操作复杂”时。有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如黑板的长,教室的宽,课桌的高等等,就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才能较好完成。具有合作价值的内容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就是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适合于合作完成的好时机。
四、设置一套“公平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机制,异化“社会惰性”的产生本源。
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之所以出现“社会惰性效应”,一个重要的原因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所以必须设置一套公平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机制来改进与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建立起消除“社会惰性效应”的长效机制,使“社会惰性”生成本源产生异化,从而激励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参与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保持学生学习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
1、小组合作的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评价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教师,还包括学生个人、小组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我在数学课堂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曾设计改进和使用各类评比量表,如: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家长反馈表等。(见附表)。
五(2)班数学课堂小组学习自评表
小组名称_________主题口号_________组员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周日期_________
五(2)班数学课堂小组学习自评表
小组名称_________主题口号_________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周日期_________
2、小组合作的评价结果过程化。
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评价侧重于激励与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