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查理·考夫曼,你也许会先想到那部中译片名烂到极致但电影本身也是好到极致的《暖暖内含光》,或是用后设玩弄编剧这个概念玩得炉火纯青的《改编剧本》,当然还有他自己执导绚丽极简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
这样一个知名的编剧和导演,今年七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特别提及原创题材在好莱坞已经不如往日容易开拍。
考夫曼的作品以实验性强大著称,在他职涯的早期他还可以执行大胆的剧本创意,但年后产业剧烈改变(对,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和《钢铁侠》大火的那年),片厂开始停止拍摄电影而不断生产大片。
身为影迷,光凭能够看见《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影片,就该感激涕零。
虽然片中复古而诡异的质感、迷离的色调、细致的环境混音,在大银幕看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但在特殊的此刻,也许不该强求太多了。
切身体会的久违之作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他睽违五年推出的自编自导作。
查理·考夫曼认为:这故事最吸引我的是它涉及超越理性能理解的部分。
而在他改编的剧本里就展现出“是寂寞、无能为力的感受,以及无尽的悔恨”,这里也透露出这部电影与众不同的特点。
演员阵容就不做太多介绍,但导演兼编剧查理考夫曼一向以诡异烧脑的故事做独门招牌,他曾经三度夺得英国学院最佳剧本奖,当中以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暖暖内含光》最广为人知,累积左不少死忠影迷。
《我想结束这一切》中挑梁主演的是近年来急速窜红国际影坛的女演员杰西·巴克利,坊间传说她在导演海选时击败饰演《惊奇队长》的奥斯卡影后布丽·拉尔森夺得此角色,男主角是曾演出《爱尔兰人》的男演员杰西·普莱蒙。
考夫曼说: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拍起来很简单,因为场景就只是一部车、一间农舍,没想到实际结果却非常、非常复杂!
考夫曼为了创造出曲折离奇的超现实感,特别找来《哈利波特》美术团队打造出风格突出的场景,从拍摄背景的墙纸到晚宴戏的台布,都散发出日常却诡异的风格,反映出角色心中扭曲、歪斜的记忆与投射,为电影增添十足的惊悚氛围。
考夫曼还透露:内部试片结束后,每个人看完出来都有截然不同的感想。
有人惊*未定地大叫:我需要重新检视我的人生!
杰西·巴克利也表示:读完剧本就让我怀疑人生,让我感到非常害怕......
可见该片带来的震撼冲击。
考夫曼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恩·里德的同名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再度以一个表面的悬疑式的爱情故事作包装,展现了一个孤独者的丧歌。
为免剧透,剧情姑且不详述,只略为介绍故事框架。
《我想结束这一切》由两组看似平衡发展、互不交集的脉络开展故事:
脉络一:一名才情洋溢的女生,于片头直言“我想结束这一切”,似乎有意挥别相恋才几星期的男朋友杰克,但转个头她却又不由自主地随对方上车,出发拜访其远居乡下农场的双亲,并于饭局间与此家庭展开一段诡异对话。当两人离家后,又遇上其他意外,绕道至雪地的神秘便利商店和受困于某所废弃的高中,前路未明。
脉络二:当女主角无从脱身时,电影镜头又不时穿插另一场景,展示一名年老校工寂寥地看电视、吃早餐,独自游走于校园中清洁打扫,全日无人理会的情况。两条奇怪的脉络,不期然使观众萌生大堆问号。
恐怖与惊悚感急剧上升
前面我承认看得很枯燥想睡觉,故事到达情节中盘开始好转,虽然懊恼发现,前面大量铺垫并无太大作用,只不过是人物形象建立与作者的智性游戏。
当两人终于抵达杰克的老家时,使人不适的气氛开始层层叠加。
固然,小说无法如同电影般利用镜头、快速剪接与分镜头等来营造恐怖感,但小说能利用的技法是全然纯粹的第一人称,把镜头完全锁定在露西的心理与眼前。
“现在,我在这里、在这样的光线之下,我更加清楚这栋房子有多暗。我一关上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牙齿里的那块指甲弄松,吐到手里。”
而在杰克老家中的其他人物透过她的想像与猜测,*影幢幢地无所不在,忽远忽近。从这里开始,小说的恐怖感一口气地提升上去,直到最后的解谜部分一口气爆发。
在故事终盘部分,杰克经常走出视野范围,神秘人亦潜伏在暗处窥视女主角,他们在凌晨到达了学校,那如同迷宫的环境营造着可怖的无力感。
如同电影《闪灵》,转角时可能什么都没有,又可能出现一些物件,无论有无,都能引起惊恐。在极端无力的状态下,一张海报、一个水桶、一台摄影机都仿佛是对主角不利的。
最后,线索全部归一,宣示一切都只不过是主角的脑内想像,他是个精神分裂的老校工。
露西与杰克都是脑内剧场,老人幻想一段热烈而智性的恋情以支撑他的日常生活,不致被无聊压倒。
此前出现过的对白和画面,其实都是假象。整个故事,他们存在的世界,都是覆盖在真实层之上的想像世界,一场主体调位的“庄周之梦”。
而这个梦境一旦被戳破,老校工察觉自己如此悲哀且孤独,老无所依,唯有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用铁制衣架将自己狠狠戳死。
《我想结束这一切》绝对不是一部好懂的片。
当然这和《信条》那种烧脑完全不同类型,诺兰的电影基本上是以科幻概念包装固定剧情,看懂叙事手法之后就不难理解。
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脑洞则是基于概念本身的,每个人都可能从他层层叠叠的隐喻里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考夫曼自己则说,这部片是《惊*记》遇上《搏击俱乐部》。
《我想结束这一切》的谜底的确和《搏击俱乐部》相似,但考夫曼在片中埋下的线索很模糊,而且没有真正正面对决的场景让观众恍然大悟;更显晦涩的是,电影开头我们便以女主角的思绪进行理解,但她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这个故事甚至并不属于她。
那么这是谁的故事呢?是那位年迈的学校工友的,也就是杰克。在爸妈屋子里那场诡异至极的晚餐中,杰克提及了对自己的评语:
他不想要被奖励勤勉,因为那表示他不够聪明。
这个自卑的、深受原生家庭和人际关系困扰的男人创造出了一个他可以带回家见父母的交往对象,而这个女孩掺杂着他在大众媒体上观察到的女性拼贴而成,所以她可能是画家、物理学家、诗人、老人研究者或是服务生(这些职业也可能是杰克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她时常称赞杰克聪明好学、敏感贴心,还愿意在酒吧主动和他搭话。
在车上那些没完没了的对话——谈诗、谈散文、谈电影就是不谈彼此之中,女主角常会闪过“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又或是她不停的要求要离开杰克家,暗示着他其实想离开这样的妄想,但又不愿意让脑中唯一肯在乎他的女孩离开。
考夫曼在访谈中指出,虽然女主角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但他尽可能还是想给予她血肉,让杰克即使在他的妄想里,也没办法总是得到他想要的。
在诡异的晚餐里,女主角目击了杰克父亲、母亲还有狗狗生命中的不同阶段。
考夫曼说,这是因为杰克不知道要把她放在自己人生的哪个阶段里,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基本上也毫无掌握。
我自己看到这段时,有点想起《太空漫游》,房子里压缩了生命历程的各个版本,而我们跟着女主角的眼睛,看见的其实是杰克。
这里其实给出了相当多的暗示,但当下其实我想的是时间上的吊诡而不是心灵上的。墙上的照片一会是女主角一会是杰克;被女主角热切抚摸的狗狗在童年时期就已过世;来程路上女主角朗读创作的诗早已写在某本书上;女主角手机里展示的画作早已放在地下室落款杰克;洗衣机里泡着三件工友制服。
然后他们终于要回程了。
诡异的冰淇淋店在大雪中还开着,他们遇见了三个女孩:两个漂亮但伤人,一个和善但恐惧,她们都在贩售快乐给客人。这完全就是杰克失败的恋情象征,不管是哪样的女孩,杰克都不敢直接接触。
高中校园之于杰克就像是景观豪宅之于柯布,他私密的渴望和创伤都藏在那里。车上对话时杰克提及过自己对青春的痴迷,校园里面甚至有他和女主角的年轻漂亮版本,然后工友亲手终结了那个“好的”杰克。
孤独带来的想象
领奖而后演出音乐剧,他生命中所有想像的、不是想像的人都在,全都画着非常假的老妆,我的猜测是已经老去的杰克不愿承认,他在自己内心当中希望所有人看起来都跟他一样:还年轻,只是假装老了。
这部片的我搞不懂的隐喻还有太多太多,例如那只被活活吃掉、肚子生蛆,却还上桌成为菜肴的猪,是在说人生吗?电影中大量使用的蓝色是什么意思?加上他又涉及了许多文本,例如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或是老电影《醉酒的女人》,使得整片更加难懂。
但我想起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纽约提喻法》,也许《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核心仍然在讲人的无力和孤独,想结束自己的苦痛却又紧抓着希望。查理考夫曼笔下的人物是私密却又普世的,深深被自己无法获得、无法控制的人生所纠缠。
如果要探讨老校工的脑内剧场,那种分裂出多重角色却又不知道彼此的状态如何,甚至还跟对方谈恋爱或当成兄长等等的故事,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二十四个比利》。
但这并没有解释到为何人格会如此分裂,只作为一种人类奇观来处理。
《我想结束这一切》则把这种分裂归因于孤独,“我不认为有任何人跟他很熟,他是独行侠,本性如此。没有人关心老校工导致了他的死亡,换言之,他没有经历任何的爱,唯有在脑内分裂出露西来爱自己,并在幻象揭穿后绝望地结束生命。
我想讲的是另一个比利——比利·皮尔格利姆,冯内果经典作品《第五号屠宰场》的主角,这个家伙也是个老人,并且患上了一种叫时空痉挛症的病。
这个虚构出来的疾病其实就是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比利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疯了,他的脑内剧场创意大爆发,带他上天入地,无论他目前在做什么,只要病发他就会挣脱时空束缚,他会瞬间回到童年时期,或是重新经历战争,甚至是被外星人绑架到外太空关进动物园,在那里与女明星共组家庭。
虽然脑内剧场大爆发,比利随时随地都带着这个幻想的浴室,然而他却对一切无能为力。
比利无法改变的事情就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我想结束这一切》当中,老校工罹患精神分裂的原因被解释为小时候看见了农场被蛆虫吃光的猪、经常独处并躲在老家的地下室、没有成功约到喜欢的女孩。
一切的成因是孤独,整个社会都没有人对他伸出援手,也没有法律或制度可以救赎他,老校工所患的其实是一种无爱的痉挛。这种痉挛让他挣脱时空束缚,分裂出露西、杰克、大哥、父母,所有人都深爱着彼此,意思是,爱着自己。直到他从浴室里出来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为止。
两个疯癫老人,一个经历战争,一个经历冷漠与疏离的现代社会,都使用了一种人类自古以来排解创伤的好方法:编造故事。
只是一个下场还过得去,一个死状悲惨,他们的差异在于被爱与否,被观察与否,被当成一个案例或需要处理的对象与否。
老校工并不被视之为人,他是让学校运转下去的机器,仅此而已。
《我想结束这一切》把他的孤独无助刻画到了极致,即使他经常失神晕眩、起疹子、前额冒汗,也没有人关心过他。这一切的问题在于,老校工是自己从幻象里走出来的,假如是有别人把他从里头扯出来,尽管痛苦,也不甘情愿,但一切也即将不同,至少能活下去。
时空痉挛的比利无法改变现在、过去与未来,但他有着家人也有听他讲外星人故事的听众们。无论是多么愚蠢的理由,只要能让一个人不愿结束这一切,这就够了。
当我们以文学作品去理解一个孤独的人时,也许会碰上绝望的呐喊、无法融入人群的乏力、甚至激动的自死,但采用脑内剧场并将其外现,转化成一个惊栗故事且一层层地抽丝剥茧,是不太常见的题材。
我很难像专业学者一样将其上升至哲学层次,只会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那是痛苦与干扰性的。
从浴室里走出来,带着痛苦地活下去吧。
“那讲起来像场梦”,《第五号屠宰场》里的比利这样说着:“别人做的梦通常不有趣。”但至少他能从浴室里走出来,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而别人愿意聆听,给予反馈。这就够了。
所以往往就在观众看得精髓之际,考夫曼就会于后半段中、某个虚实难分的时空,让几位看似无所关联的人物相遇,继而牵引出连串颠覆原先叙事视角、改变最初想像的谜样情节,以及以一场孤独的死亡结束故事。
究竟,《我想结束这一切》发生何事?细节,就留待你在影片中自行寻找。
但熟悉考夫曼的忠实粉丝,定必可从导演引用的多个文学典故与艺术作品中,强烈感受到考夫曼怎样延续多年来于创作里的自我探索。
引用的多个文学典故
譬如在影片中中,考夫曼引用诗人伊娃的名作《RottenPerfectMouth》一节选诗谈蓝领少年的成长孤寂,隐喻男女主角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羁绊与不安;
而杰克父亲提及的名画《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是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于年绘画的经典画作,画中的残疾妇女克里斯蒂娜,是安德鲁于自家避暑住处的镇上邻舍,当年画家从她无视生活艰苦、每日奋斗的行为。
看出某种人性的象征意义,于是就把感受转化成画。当你看到伤残的克里斯蒂娜竭力爬向远方家园的画面,再对应戏中人在面对种种“逃与留”的矛盾,不难感受到人类挣扎求存的感伤。
此外,戏中老校工是音乐剧迷,他专注欣赏的《俄克拉荷马》亦有段故。
《俄克拉荷马》是年由音乐剧殿堂级创作组合写成的农村牛仔爱情剧。
故事表面谈情,暗下却通过牛仔跟村中人的对立与黑暗面,寓意式展现战后美国的民族性与本土化问题,当年更因突破欧洲轻歌剧的传统模式及音乐喜剧类型,开拓了题材的多元性而成巨作,放诸影片中,似乎流露考夫曼身为创作人,面对“商业与艺术、严肃与娱乐这些深刻思考。
讲到创作身份这层关系,不得不提《我想结束这一切》中,考夫曼刻意引述的美国著名女性影评人宝琳·凯尔与已故当代知名作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
前者以辛辣文笔见称业界,她出名无视行内名利瓜葛与小圈子关系,坚持以个人的艺术观点评论影视作品,这或者伤害了了某些电影人的自尊,招徕某些读者、观众、影迷或同行的批判,可是她的专业见识却也提携了不少电影新血与优秀作品,并为世人提供更多姿的文化视野,成就非凡。
这一点,是否暗示了考夫曼多年来无视外界评价,始终恪守个人喜好做创作和思考生命的文艺执着?
当然这是我个人揣测了。
至于小说家华莱士,亦是当代文坛传奇之一。
这位自我戏谑“我是害羞*、自大狂与暴露狂的综合体”的作家,其实将人生看得极端通透,他25岁崭露头角,30岁出版的《无尽嘲讽》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年他于俄亥俄州甘比尔市的肯阳学院做的毕业演讲《做一滴水》更被喻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毕业典礼演讲”,当时他分享到各种教育、社会、制度加诸于人的枷锁,以及日常的琐碎又颓丧的生存困难与人生自觉,均与考夫曼素来的创作精神,有点一脉相承的况味。
特别有趣的是,华莱士生平也曾被改编成公路电影《旅行终点》。
此戏参照了他生前跟《滚石》杂志记者利普斯基一场未出版的访谈为蓝本,刻划了作家毕生与自我和孤独搏斗,既渴望被了解与包容,又厌倦世界名利场的伪善,让人更了解他自杀前多年的种种内心交战。
恰巧地,华莱士跟记者在车途对谈与乡郊相处,跟《我想结束这一切》中杰克与女主角、以至校工的状态,有种异曲同工的相似,只是《旅行终点》是真人真事、《我想结束这一切》是虚拟故事。
但《我想结束这一切》的连场发展,倒又让人有种错觉,像不经意地走进了华莱士自杀前的脑交战中,经由导演将种种内心说话、思想被视觉化的展现,让观众终于看到了这位创作人,甚至其他与之一样的知识分子。
包括考夫曼本人,身处现实富裕社会的寂寞与繁荣中的空虚中,面对时代、文化、科技、消费和娱乐模式等急速转型,人际愈见疏离、冲突频生等现象化的焦虑与慨叹,以及私密又不为人知的自我思辩。
若将两部电影对照观看,说实在,真的让人看得趣味盎然、浮思不断。
如此多典故或非线性的电影,初看之时或会令你产生一种“不知所云”的状态。
但一部好的电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人提供标准答案,更在于帮助每个人学习自行地、反复地对生命作出发问与思考。
并且由一部作品去认识更多文化点滴,从而让那个被平日生活营役得已麻木的自己,重新感受隐藏于生活的喜怒哀乐、温度与色彩,并且进一步地了解大世界在发生什么。
这一次,建议大家放下看《暖暖内含光》的浪漫爱情片心态,还有平常看好莱坞娱乐片的惯性与定见,引用诺兰的格言:“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要感受它。”先运用想象力、投入幻想世界,用心去感受一遍,然后再慢慢消化、查阅资料,从不同角度再去理解它、研读它,帮自己长知识吧。
据悉《我想结束这一切》是考夫曼最后一部以导演身份处理的作品,但他仍会继续以编剧岗位,延续多年来对身份与记忆等议题的探讨。
也有消息称他正着手改编小说《秘密结晶》,此作由日本小说家小川洋子在于年发表,故事描述一名居住在小岛上的年轻女子,意外发现记忆警察正秘密地抹除居民的思想,好让他们忘记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以极权手法改写历史与未来。听来,既贴切考夫曼的创作口味,也似乎很适合他的影迷观看。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推荐一下原著小说
小说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公路旅行、归家、解谜,比重分别是半本书、四分之一跟四分之一。
没太可能会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就在于那落落长的公路旅行,一百页的篇幅里两个角色在车里进行大量的争论,杰克极其聪明,露西极其敏感,这两个角色可以用小说的一段话概括好:
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东西,是自信与不安的结合,以恰当的分量混合在一起。任何一边太多,一切就完了。
这段话应该是作者用来安慰自己和读者用的,杰克与露西不是太多或少的问题,问题在于叙事表现方式一团糟。书写对话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动不动就只是尴尬延伸。这个教训我们从淋浴时已经学到过了,一个声音说A,另一个声音说非A,怎么办呢?把水关掉,然后再擦干身体时就当作事情已经解决了。
这事情柏拉图也干过,那方法叫做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过最好的至理名言是:给我闭嘴,滚出浴室,让故事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