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摄影创造了可被保留的图像艺术,因此尽可能真实还原所见视觉一直是摄影技术不断追求之事。本文作者AllainDaigle在“Howthe50-mmLensBecame‘Normal’”一文中讲述了50mm镜头的发展和演变,并借此说明“定焦”的世界与观点单一化类同,此两者都存在不可取之处。
镜头(lens)一词是自17世纪后期从一种呈曲面形状的兵豆植物的拉丁文名字(lensculinaris)借用而来。在法国,镜头拥有另一个名字,objectif,用以象征真理与公正。尽管自17世纪开始,objectif就用来描述如望远镜和显微镜这类科学仪器的光学玻璃,但是其最早作为一种描述摄影光学的用语则出现在儒勒·凡尔纳年的小说《神秘岛》中。在这个故事中,一群被困于南太平洋的美国人面向地平线拍下了一张照片。而其中一位漂流者赫伯特在照片底片上发现了一个斑点。当他将斑点的出现归因于镜头存在的缺陷时,又发现照片的地平线处出现了一艘船。不幸的是,很快赫伯特和其他漂流者就发现这艘船是由穷凶极恶的海盗所驾驶。
人们通常认为50mm镜头因其与人类视觉景观最接近,而能够最客观地呈现事物。精密镜头制造商蔡司说,50mm镜头“与人眼一样”。许多艺术家都用50mm镜头捕捉日常的生活片段。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极其精妙地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的生活图景,其拍摄几乎全部由50mm镜头完成。法国人文主义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经常使用这种镜头。50mm镜头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其“承诺”为拍摄者提供了相同视觉与相同观点。
但是若要严苛定义“正常视觉”概念,这几乎是镜头不可能做到的事,即便是50mm镜头相当强大的“复制”功能也对此无能为力。有关50mm最接近于人类视觉的叙述更多与镜头制作的早期历史有关,其意不在表述“镜头与人眼之间基本光学一致性”的程度。
***
19世纪,凡尔纳写道,围绕“知觉”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视觉”的严重怀疑。针对颜色、运动、视觉和光线等的研究调查挑战了人们对于知觉与现实之间具备相当稳定关联的固有信念。来自文艺复兴的观点认为,“再现”的主要形式不再与对视觉的科学理解有关。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和自然主义这样的艺术运动反映了人们对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以及自身了解世界能力的不信任。社会的焦虑情绪随着日益增长的科学实践所蕴含的客观性得以缓解,基于科学的专业培训和重复实验,人们对于习惯、技术和目之所见之事的信仰之力渐渐形成。从那时起,摄影记录就对客观性有着异乎寻常的追求,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客观感知其实只是一种对于测量惯例的信仰。
大多数关于50mm接近于人眼视觉的争论都依赖于定量测量直觉的科学传统。一方面,50mm镜头复刻了人用裸眼所观察到的视觉,其轮廓、深度和视觉的比例大致与人眼一样大小。另一方面,50mm镜头所呈现的视野也大致与人眼视野相匹配。然而,镜头不是通过透视法或者是视角进行测量,其是基于聚焦、即镜头与所聚焦图像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但是现实并非总是如人所愿。就像凡尔纳笔下的角色赫伯特对底片上的斑点感到疑惑一样,19世纪的物理学家也很难通过确凿的证据证明镜头存在缺陷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什么使镜头发挥作用。早期的镜头制作是一门手工工艺,光学器件主要通过反复试验得出,其质量依赖于单个光学仪器的制作水平。
将人的正常视觉与镜头焦距进行比较的测量行为一直存在,因为其关乎与如何按照标准进行实践生产和使用镜头。
摄影镜头的大批量和标准化生产很大程度上是由德国光学仪器制造商卡尔·蔡司开创,其同名公司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光学仪器。蔡司公司于年建立,当时其只是一家小型显微镜公司。考虑到改进显微镜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是纯理论式的,蔡司开始基于科学原理设计显微镜,将生产分解为离散的、可重复的任务,也因此成为第一家大规模生产精密镜片的公司。除此之外,其为显微镜所开发出的新型光学玻璃还使得公司业务扩展到了望远镜、投影仪、双筒望远镜和摄影镜片上。
尽管物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关于人们如何能够更加清晰理解镜头如何描绘世界的概念,但是却是蔡司公司的广告建立起了大众及专业人士关于镜头与可靠测量之间密切联系的想象。蔡司公司在展览、贸易展销会和产品目录中频繁展示着其科学成果。公司投放的广告也在不断强调制造过程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并仔细解释了玻璃材料及其精制与测试过程的重要性。虽然蔡司公司的镜片并不一定比英国和法国的同行竞争对手更加可靠,但是这些广告成功培养起人们对于镜头质量标准化意味着什么的认知。
事实证明,标准化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制作至关重要。爱迪生电影公司职员威廉·K·L·迪克森于年将35mm电影定为行业标准。随着19世纪10年代好莱坞开始系统向一整套工作室发展,标准化对于协调工业电影生产中所涉及的多个技术角色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摄影镜头最初是根据其可以覆盖的照相底片大小和以英寸为单位的镜头宽度来进行测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镜头则变为根据焦距进行测量。镜头标准之变发生在好莱坞,原因不难断定。就固定焦距来说,确定镜头与图像之间的距离比确定镜头宽度更为重要。镜头多种多样,但需要其改变被称之为“电影产业核心”的电影胶片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些依旧适用的摄影惯例就是从电影行业标准中变换产生。于年离开蔡司公司去了光学公司Leitz的奥斯卡·巴纳克展开了对电影胶片和镜头的研究。巴纳克想要制作出一款“小人国”大小的照相机,使其变得比当时相机更轻便,也更便于在旅行中使用。大约于年-年年间,巴纳克成功将一台仪器改造成35mm摄影机的原型,它既是莱卡始祖。最终,莱卡始祖就成为了LeicaI,并在年面世后很快成为一款广受欢迎的相机,受到了包括卡蒂埃·布列松在内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喜爱。
LeicaI上配备了一个固定的、不可拆卸的50mm镜头,而年的LeicaII则设计了可供更换镜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焦镜头成为单反相机的标准配置,但是诸如宾得K和佳能AE-1这样受欢迎的消费型相机依然在广告宣传中与50mm镜头捆绑在一起宣传。对于那些业余爱好者和首次进行拍摄的摄影者来说,50mm镜头能够使其在不需要掌握大量技术知识的前提下清晰捕捉生活图景。
是什么导致人们对于“正常”镜头的认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呢?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数码传感器而非35mm胶片进行拍摄,50mm镜头与正常视觉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概念之物,而不是一种对于理想化物理通信行为的表达。一般来说,数码相机上的传感器与胶片相机的尺寸有所不同,因此其测量焦距的方式也不同。对于那种使用6cm×6cm底片的中等尺寸相机来说,如禄来福来反光照相机和哈苏,一个80mm镜头则能够提供“正常”视觉。而苹果手机则处于另一个极端,iPhoneX的后置镜头是一个4mm镜头。虽然50mm镜头是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视觉扭曲和提高35mm胶片电影分辨率的最佳设计,但是现代传感器已经不再需要这种特殊仪器。
***
从技术角度来看,50mm镜头最接近人的视觉这种看法将在胶片被数字传感器替代的过程中渐渐抛弃。但是,围绕50mm镜头所发生的轶事至今依旧鲜活,部分原因是其存在于制造镜头的历史之中,也还因为其触碰了人们对于使用技术的潜在恐惧、焦虑和想象。认为摄影仪器存在标准,并能够被“标准”复制的观点多少令人们长舒一口气。
在今天,镜头浓缩了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的斗争。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会将某些镜头称为“批判性镜头”、“文化镜头”“*治镜头”和“历史镜头”。我们放大缩小、我们将其框起来,我们转动镜头,完成聚焦。这个过程再现了人们理应接受多样化观点,进而改变自己看待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甚至可以说,50mm镜头表达了一个人能否理解他人想法的焦虑。在某些情况下,50mm镜头的确展示了一种透视关系,而这或多或少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情况相似。但是这种相似依旧是相对的。它只是一种相对于镜头所附着的特定仪器的机械表达。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众多社会、情感和经济条件。我们应该对相同观点保持怀疑态度。更重要的是,不同镜头之间的区别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机器和人们所产生的“第一视觉”是什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