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处在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焦虑指数却一直在上升,“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焦虑引发的社会问题越发普遍,值得重视。
前段时间由*轩、佟丽娅主演的电视剧《完美关系》引发了关于焦虑症的讨论,一向擅长处理他人危机的金牌危机公关人卫哲长时间受焦虑症的困扰,幸好他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修通了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好书,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和工信出版社出版的《工作不焦虑》,作者关于焦虑的看法直达要害,提出的应对焦虑的方法,让作为读者的我受益匪浅。
作者之一的德里克·罗杰是焦虑管理专家、心理学家,本书基于德里克30年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实用性强、效果明确、简单易行的操作技巧。书中还提到了领导培养、团队建设等内容。限于篇幅,我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如何避免焦虑。
究竟什么是焦虑?它是如何发生的?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重新认识焦虑
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一种对自己大到生命安全、前途命运,小到对一些日常发生和未发生的事件的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情况。这里强调的焦虑是指日常的焦虑,不含亲人去世等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痛苦。
2.焦虑是如何发生的?它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焦虑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焦虑是由本能驱动,促使人体产生“战逃反应”。当压力来袭,我们以为自己将面临“洪水”,忍不住去想如何应对。结果却是越琢磨(纠结)越害怕,身体持续保持“战逃反应”状态。战逃反应的表现是你每想起烦心事,心就“纠”一下,就像被惊吓的猫,毛一下子竖了起来。
第二种焦虑是由情感驱动,人持续反刍痛苦(纠结),陷入负面情绪。
无论人处于“战逃反应”还是“负面情绪”,都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升高。随着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人的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促进人体应对当前局面。
纠结具有反复性,当纠结带来的压力成为常态,就会引发慢性焦虑,诱发疾病,进而缩短寿命。
急性的压力总有消退的时候,而慢性焦虑让人持续处在压力的环境中,负面情绪呈螺旋式上升,就像幽灵一样困扰了人们。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纠结会带来痛苦,可还是控制不住纠结呢?这就要提到驱动焦虑的根源——大脑。
约3.6亿年前爬行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演化出了最初的“爬行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它让爬行动物能够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能战斗或者逃跑,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战逃反应”。依靠这种本能反应爬行动物在没有情感和理智的情况下存活至今,比如鳄鱼、蜥蜴、蛇等。
在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哺乳动物的大脑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情绪能够帮助动物趋利避害,提升存活率,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和关爱等。
而直到距今约万年前,人类得以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这要归功于大脑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新皮层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理智的脑区,让人类社会拥有语言、艺术、科技,得以建立现代文明。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遗憾的是,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一是因为理智脑发育较晚,二是约八成的神经元细胞集中在本能脑和情绪脑中,理智脑的掌控力不足。三是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调整着呼吸、心跳、血压,运行速度很快,比理智脑消耗的能量少得多。
可见,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我们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就是普通人容易纠结和焦虑的原因。
看清焦虑的真相,摆脱旧有的思维误区,构建新的认知
要从根本上避免焦虑,改变行为,除了要了解焦虑的成因,还要摆脱旧有的思维误区,承认自身问题,不再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1.关于焦虑的误区
误区1:认为焦虑可以给人带来紧迫感和动力。
有种观点认为适度焦虑有助于提高效率,造成这样误区的原因:一是没有分清压力和焦虑的区别,二是没有认识到焦虑对我们身心造成的伤害。
前面提到,反复咀嚼痛苦会使负面情绪累积,从而导致焦虑。作者把它总结为“纠结的倾向”。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压力,但压力并不一定会导致焦虑。只有当人在承受压力时,加入了纠结,才会焦虑。压力并不必然导致焦虑,纠结才是焦虑的原因。
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
工作截止日期快到了,时间所剩无几,你感到压力扑面而来。为了完成工作,你不得不专注其中,竭尽全力。你提醒自己越急越完不成。最后你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工作,并感叹最后一段时间的高效。
而如果我们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不临时抱佛脚也许会完成地更好。或者开始担心如果没有完成工作,领导会如何评价我之类的,每想到这里会感到心乱如麻,根本无法进入工作状态,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你反复想,并不能从中学到什么,解决什么,反而容易让思绪被本能和情绪带偏,陷入焦虑中。事实是,所想的可怕结果并不一定会发生。
纠结不但会危害健康,还会消耗我们的精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纠结还会让我们陷入痛苦甚至抑郁。可见,纠结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误区2:是外界引发了焦虑,抱怨引发焦虑的人和事。
压力来自外界,纠结来自自身。既然纠结才是导致焦虑的原因,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纠结,而不是抱怨让你纠结的人和事。
如果认为是外界导致了焦虑,比如工作不开心,是因为领导对我不好。认为事件所带来的压力会消耗人的精力,当人的精力面临枯竭时,会遭受焦虑带来的痛苦。但这样认为的后果是你会抱怨让你产生焦虑的人和事。其实外界只是提供了纠结的原料,是否纠结则是你自己的选择。
误区3:认为焦虑不可避免。
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结论:纠结是一种习惯,它是自己后天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改变习惯很难,而且逆人性。焦虑不是必然忍受和面对的,我们可以对焦虑说“不”。
如何避免纠结,收获幸福人生?
为什么有人面对小事焦虑不已,而有人遭遇困境却泰然自若,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韧性不同。
要想拥有高效幸福的人生,就要增强自己的韧性,培养不纠结的心态。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改变心态。
虽然世上很多人和事是无法控制的,但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注意力、对事件的解释、情绪反应。
很多人“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下面我将从行动层面具体来说,如何扭转纠结的习惯,增强自己的韧性。
1.唤醒“醒着睡觉”的自己,专注当下
如何识别自己有没有纠结呢?看自己有没有客观地看待事物,有没有做到“慎思”,就是客观地看待事物,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它运用的正是“理性脑”。
纠结是习惯性地放任注意力在情绪上,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理性思考那劫持了。因此,我们要对纠结保持觉察和警惕。
人会在什么时候纠结呢?一般是走神、做白日梦的时候。比如工作的时候,却想着午饭吃什么、跑步的时候却在考虑后天的安排。虽然白天是醒着的,但由于思绪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人就处于”醒着睡觉“的状态。
潜意识会不自觉地纠结过去、担忧未来。比如想象在单位的一次发言会不会被周围的人嘲笑,越想越揪心。事后不难发现他人的轻蔑并不存在,是幻想的,而那些情绪却实实在在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任务到了最后关头必须提交的时候,你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反而做事效率很高。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当下,做到了身心合一。
当身心合一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和感受上,当身心分离的时候,担忧、幻想、焦虑就来了。
只有当我们立足当下,基于过去,规划未来时,才是清醒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纠结,就要立即唤醒“醒着睡觉的自己”,把注意力拉回正在做的事情上,结束身心分离的状态。
吃饭时好好吃饭,感受每一口饭菜的美味,运动时好好运动,感受迈开腿的感觉和呼吸的起伏……专注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
唤醒和专注几乎同时发生,唤醒自己就能够再次保持专注。只有“把心放在当下”,才能避免焦虑损耗精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心的能量,放在正面情绪上,才能收获幸福。
为了更好地唤醒自己,专注当下,你可以:
①问自己“纠结有用吗?”,避免想“如果……多好“、“假如……怎么办”;
②用正面思考替代负面情绪;
③如果可以的话,多做自己喜欢并有挑战性的事,少做感到无聊、易分散注意力的事;
④与感受相连,感受属于当下的一切。
⑤提高对自我的觉察和反省能力。
唤醒和专注是第一步,面对负面情绪我们还需要超然与释放。
2.超然与释放
超然
什么是超然呢?超然的确切含义是能够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超然的人的特点是接纳情绪,但不受情绪摆布。不具备超然能力的人犹如惊弓之鸟,夸大后果,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不能自拔。
有韧性的人具有超然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当压力和负面情绪袭来,我们要像弹簧一样有韧性。
就拿工作来说,有韧性的人,不会感觉工作太多,犹如风暴席卷,人要快速脱离。而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即使台风来临也没有关系,他的心里有“台风眼”,台风眼里没有风,风只是从自己的周围掠过而已。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心若静,风奈何“,你的心内平静而强大,外界的风雨也奈何不了你。
电视剧里往往有一类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处事十分冷静,他们善于提醒周围的人:“慌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失控的情绪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并没有好处。世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被烦心事羁绊,这日子就没法过了。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开心,你要看开不能控制的事,尽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副漫画,画的是一个人看着桌子上的花生米,满面愁容。画面左边写着:“花生米不满足”。
人世间的痛苦之一就是“拿不起,放不下”,其实和幸福人生比起来,那些纠结放不下的东西就如同几粒花生米一般。到最后你会发现当下过不去的坎,就整个人生而言,不足挂齿。
如果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纠结也是无用的。承认这个世上有很多人和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才会放弃完美控制的倾向。承认他人是独立的个体,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拥有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受他人负面影响。
人都有情感,而情绪宜疏不宜堵。为了减少注意力和理智力的消耗,我们还应学会“释放”。
释放有几种方法:
①户外运动
让新鲜氧气在你的肺里循环,整个人会清爽许多。
②和大自然接触
阳光普照、绿意盎然、微风拂面,汲取天地灵气,十分治愈。
③不压抑情绪
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高情商的表现。《非暴力沟通》等书籍里都有提到,适当地表达情绪可以帮助自己释放负面情绪,拨开迷雾,认清问题。
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焦虑的成因,焦虑的误区和克服焦虑的办法——唤醒、专注、超然、释放。
现如今注意力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谁最大限度地掌控了注意力,谁的手中就握有了远离焦虑并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
唤醒能让自己的专注力不被焦虑夺走;专注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超然能让自己有信心在焦虑来袭时安然度过;释放是借助外界力量,释放压力,使注意力恢复。
本书作者笃定地告诉我们焦虑是可以避免的,尽管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增强自我的韧性,不断向内求,你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水月正能量,专注个人成长、提升认知、传递正能量。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转发给需要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