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焦虑现象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低龄化。从孩子的口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诸如“压力山大”,“焦虑”,“我太难了”的话。
小区孟姐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儿子小乐似乎每天都在担心或焦虑什么,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有的时候到了睡觉时间,依然静不下心来。
因为担心,孟姐医院检查。在排除了焦虑症的可能后,孟姐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焦虑呢?总是这么焦虑,对他的个人成长也不好吧?
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切。
但是对于孟姐经历的事情,可能有不少家长也经历过,或者是正在经历着。大家普遍的担心是:孩子容易焦虑是坏事吗?是不是说明孩子在某些方面不足呀?
答案恰恰相反,有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孩子容易焦虑,可能是因为智商太高了。
比如,加拿大的雷克汉大学通过对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与没有烦恼的学生相比,焦虑的学生有着更高的言语智商分数。比如,以色列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学生“寻求技术支持”的表现发现,表现出了高度焦虑的学生,通常都有着较高的IQ分数。比如,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中心对焦虑症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焦虑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通常智商更高。
如果有需要,我还能列出更多的关于焦虑和智商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我想,这三个研究已经完全可以说明:孩子焦虑,很有可能和他们的智商相关。
知道了这一点,原本还感觉比较担心的家长,可以暂时松一口气,甚至在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还可以借此安慰孩子:“宝贝,你知道吗?研究已经表明了,你焦虑,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差,而是因为你智商高!”
如果孩子不相信,或者不理解研究的内容,家长还可以把焦虑的好处讲给孩子听,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焦虑。
比如容易焦虑的孩子,天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比起一般人来,会更倾向于回避那些会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冒险行为。
不仅如此,这种自我保护意识还会增强孩子的警觉能力,让孩子在遇到危险时,能够立刻察觉到,甚至帮助别人规避危险。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后,有同学邀请他一起去网吧打游戏。焦虑的孩子可能会意识到,这样做会导致自己作业写不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便会拒绝,甚至会劝阻同学。
当然,研究的结果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新角度,并不能说明所有智商高的人都容易焦虑,或者不焦虑的人智商就低。
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但是一点不焦虑;有些孩子容易紧张焦虑,虽然非常努力,可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
这也提醒我们,焦虑带给孩子的,不仅有好处,还有让人始料不及的坏处,这主要和焦虑程度有关。
举个例子,虽然智商高的人更善于分析问题,能从各种选项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但是,当他们处于高度焦虑中时,就会把目光过多的集中在负面因素上,导致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受到影响。而且由于焦虑,他们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会轻易放过,会一遍遍地进行回顾、分析,并且指责自己当时没有做出好的决定。这种不恰当的完美主义,不恰当的拖延,不恰当的自责,如果在孩子身上出现,终究会影响孩子的进步。
那如何与焦虑共处,让孩子保持智商在线呢?
虽然孩子焦虑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未来可能存在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是因为预期而产生的。
比如,明天要参加考试,即使明天还没有到,即使孩子设想的意外情况还没有发生,孩子依然会感觉很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感会严重影响孩子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可见,当孩子把焦点放在未来的时候,就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产生担心、恐惧,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在于“未来”二字。
1.零秒笔记法,让孩子避免提前预测焦虑
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孩子也不例外。想要让大脑不产生负面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当大脑中对未来产生焦虑时,如果能察觉到,并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这种焦虑,就可以把焦虑程度降到最低。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叫零秒笔记法,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在《零秒思考》中提到的方法,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提倡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整理思绪。
具体怎么做呢?
拿出一张a4纸,横放,在纸张的左上角写上了想要思考的问题,并在问题下方画一条横线。这样做一是可以让人把目光集中在问题上,二是可以将问题与答案区分开来。在纸的右上角写上时间,方便以后做整理和总结(如下图)。
做完一切准备工作后,可以在标题下方写4~6条答案。不用去拘泥字写得好不好看,语法通不通顺,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
整个过程,可以持续一分钟的时间,考虑到孩子年龄比较小,每一条答案的字数不一定非要20-30个,我觉得10个字左右就可以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如下图)。
在写下自己的答案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有些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对于觉得自己有必要担心的答案,可以将其作为新的问题,再写一遍张零秒笔记。
比如,以图片上写下的答案为例,其中有一条是“我怕语速快,别人听不清”,那么针对这一点,可以思考“我怎么做可以降低语速,让别人听得清”?然后,再写一张零秒笔记进行分析(如下图)。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