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考试前会紧张、焦虑,亲人生病、病故时会感到忧郁、悲伤。那如何判断自己是正常的一时情绪,还是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呢?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主任医师季建林介绍,焦虑症和抑郁症并非是同一种疾病,虽然它们都是情绪上的疾病,但表现并不相同。
焦虑症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抑郁症则是心境低落,情绪跌到谷底;
在临床表现上,焦虑症更多为神经功能的焦感,亢进、心慌、心神不宁,抑郁症是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焦虑症患者对自身要求过高,对未来充满担忧,抑郁症患者则对过去感到后悔、自责;
焦虑症与个性特征有关,患病年龄较早,青少年居多,抑郁症可能与生活事件、遗传基因相关,多数患者为25岁左右起病。
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的焦虑、抑郁是一时情绪还是已发展为疾病,季建林建议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第一,生活、工作是否受到影响,例如考试前紧张是正常的,但是紧张到不参加考试,甚至不去学校,这可能需要引起注意。
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例如,不明原因的抑郁、悲伤、焦虑不安,且持续时间超过多月甚至半年以上,这可能就不是单纯的情绪了。
第三,观察性格是否出现了巨大反差,例如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变得沉默寡言。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焦虑症、抑郁症治愈率的关键。季建林强调,发现自身情绪反应不正常时,医院确诊。
他表示,焦虑症、抑郁症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例如,抑郁症诊断时,患者需符合以下九条症状中的五条以上,且必须符合第一、第二条核心症状中的一条。
第一,心境低落,开心不起来;
第二,兴趣缺乏,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
第三,睡眠质量差,睡不着、吃不下;
第四,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如话少、行为活动少而被动,或容易烦躁不安、急躁;
第五,注意力难以集中,不爱动脑筋、不想说话,连与家人的交流都变少;
第六,过于悲观、负面;
第七,丧失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对前途悲观绝望;
第八,对异性、配偶不感兴趣;
第九,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
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的预防,季建林认为,首先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白天进行适当户外运动。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挫折时要有一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坦然面对,不过分悲观、怨天尤人。
再次,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当感到紧张、焦虑时,适当放松,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
最后,应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找朋友倾诉,分解压力,重塑信心,排解不良情绪。
季建林说,轻度、中度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一般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辅导就能治愈,如果达到了重度程度,对工作、生活带来长时间的严重影响,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