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宋树立。
昨天,国家卫生健康委组派的近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护士已抵达武汉,全力投入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今天上午,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在国新办举行了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负责人,介绍了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情况值得我们
为了进一步方便公众及时得到咨询服务,我们近日还要求各个省份在原来已经有的心理热线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好多部门、多方面资源的心理热线服务,比如原来分布在教育、民*、社会组织、社工组织的心理援助热线,把这样的工作团队都组织起来,并且加强对这些热线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把他们组织起来之后积极地为公众提供规范化的心理援助服务。同时,大家都知道,高校有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我们希望高校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为疫情防控下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咨询。
我刚才提到的疫情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公众心理自助和疏导指南在我们委的网站、“健康中国”APP和
在这样一个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每一个人,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建立起自己的健康免疫力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相信我们已经采取的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定会有成效,另外一方面还要相信自己,我们本来就具备免疫力,保持镇定,保持乐观,乐观自信的内心是最好和最强大的免疫力。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
宋树立
下面我来回应记者的第二个提问。的确,对于目前的疫情,救治工作引起了大家广泛的
我想问一下,疫情开始以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不断增多,确诊的人担心病情严重,无法治愈,疑似病例担心自己会被确诊,这些人的心理压力可能会阻碍他们治疗和康复。对这些人群和他们的家人,应该如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谢谢。
北京医院院长
杨甫德
获悉自己被确诊或可能被确诊,一些人会感到压力,心理受到一定冲击,调节方式可以包括自身调节、借助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调节、到专业机构就诊。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压力。
第一,认识了解危机。在经历非正常的重大事件后,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大概会经历4个阶段:?1.警觉期。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慌、不知所措,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2.消极防御期。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绪,个体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会否认、退缩和回避,或者高度警觉,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3.现实适应期。危机事件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4.恢复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付技巧。
第二,面对压力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1.增加对自身状态的理解度。现在很多的反应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是正常反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宣泄情绪。2.保持稳定状态。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一些稳定化技术实现,比如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3.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心理援助准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电话、网络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有愉悦感的事情。
第三,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经济日报社记者
随着很多地方延迟开工开学,有一些人还会留在家中一段时间,并且要求减少户外活动和外出,有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烦躁恐慌等情绪,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缓解,请专家介绍一下。谢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雪峰
目前,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尽量做到少出门、不聚会,这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的方式。出于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我们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等情况,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适。而且这种改变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适应性改变。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应现在的情况,就很难缓解这种不适。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有几点建议,概括为五个一。
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2.钻研一件事情。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特别难受,自己无法调整时,应当拨打热线电话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抵抗病*的攻击。因此送给大家三句话:试试五个一、拥有好情绪、提升免疫力。
深圳卫视记者
此前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在接电话时出现了情绪波动,嚎啕大哭,后来在同事的安抚之下心情慢慢平复下来。大众也非常关心包括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排查人员等在内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目前的心理状况是如何的?想请教一下专家,在舒缓一线工作人员情绪和心理方面,有没有哪些好的建议和举措?谢谢。
北京医院院长
杨甫德
在当下,一线的医务人员、做社区登记的排查人员以及前线的交通警察等等,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强度都比较大,心理的、身体的负荷都达到了一定的极限。所以对于这些人群,确实应该进行合理的心身调整,具体有几方面:第一,每个人的工作强度都不可以持续太长时间,应该合理为他们设置工作持续时间,适当轮休,在他们工作之余的休息场所,能够播放一些轻音乐,让他们能够在休息时得到最快的、最好的放松。
第二,他们应该自己掌握一些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方法,因为每个人在负面情绪的包裹之下,如果不加调整、不会调整,真的有可能会出问题。我们通常也会采用几种方式,比如你心情特别压抑,可以痛痛快快的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好好哭一场,哭几分钟,自己哭完之后真的感觉到放松。打个比方,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只有下一场大雨才会变得晴朗是一样的。比如说如果有条件,我们的办公室或者工作休息的场所,放个沙袋,放个拳击袋,花几分钟的时间做一些拳击性的运动,也会马上得到放松和调整。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做一些语音聊天,找自己特别想聊的人说说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注意力分散和转移的方法,会起到比较好的放松效果。
第三,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积极的做一些方便的运动,比如室内的运动,打太极拳、举重、仰卧起坐等等,运动一方面会提高我们肌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会让我们的身体、大脑在紧张的状态下即刻放松下来。
第四,这些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或者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一定要通过可能的途径,第一时间或者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要知道,对一个人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家人,来自于亲人,所以这时候我们多忙多累都需要和家人积极保持联系。一方面帮自己减压,另一方面也增加家庭的和谐度,虽然我们忙没有回家,但是我们依然是一家人,心依然是在一起的。处在高压一线的人能够通过这些方式缓解压力,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度过这场疫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当前很多密切接触者和接受医学观察的人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受到感染,心理压力很大。另外,随着返程高峰的到来和工作的逐渐恢复,很多人都需要外出,他们也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受到感染,怎样才能舒缓大家紧张的情绪,看到战胜疫情的希望。谢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雪峰
密切接触者的心理压力往往来自对疫情和对自己健康情况的过度
对于必须外出的人,可能心理压力都比较大,有两点建议。一是理性分析自己的心理压力。有些人可能情绪受影响比较大;有些人可能认知受影响比较大,大量信息反复刺激导致注意力、记忆力都受影响;有些人可能行为改变比较大,逃避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失眠、胃疼、腹泻等躯体反应。大家应该认识到,这些反应大部分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二是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果情绪压力大,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放松技术,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如果认知压力大,应当减少各种信息的影响,少看手机,多读书或做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如果是行为方面的变化比较大,应当提醒自己及时调整。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心理应激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自己觉得很痛苦,一定要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普通公众如何进行心理应对,疫情发生后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亲人朋友,他们可能是因为紧张产生一些比较焦虑的行为,比如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病*了,不断量体温,甚至失眠,或者总是
三大调整原则:一是全面观察自己的情况;二是用心倾听主流的声音;三是保持与家人及外界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适度
2.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
3.调整生活状态,按日常生活规律生活,注意吃好睡好作息规律;
4.找到信赖的家人、朋友聊天,通过
5.放松训练。如果感到不能放松做一做深呼吸、跟着音乐活动身体、做一些平时可以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想一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保持身体健康,利用这次待在家中的空闲时间做自己原来没时间做的事情:如读本小说、追部好剧等;
6.如发现自己发热应及时就医。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请问现在学校推迟开学了,孩子在家作息的时间黑白颠倒了怎么办?开学前该怎么调整?随着假期的延长,有些人采取喝酒、打网络游戏的方法去打发时间、缓解情绪,这样的方法有效吗?谢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雪峰
学校推迟开学,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增加了。对学龄前的孩子,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如果孩子对疫情好奇和提问,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教孩子学习健康知识、让孩子有安全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对上学的孩子和家长,有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第二,生活计划中要包括娱乐和做家务的内容,最好是能够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特别是如果家长延期上班,或者在家时间比较长,有时间陪孩子,这是难得的增进亲子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第三,学习计划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空中课堂等在线教育进行学习。要像平时上学一样,认真听课和做作业。
第四,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尽量不要太焦虑,不要太着急,保持情绪稳定。对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孩子来说,父母情绪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对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孩子,应当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成年人如果压力很大或情绪状态比较差,可以采用一些合理宣泄的方法,比如室内运动、唱歌、给朋友打电话等。但是,最好的应对方式还是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一些,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能够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人民日报记者
对一些有慢性病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医院进行复查和拿药,但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可能就会觉得非常焦虑,请问对于这些患者应该怎么办?有一些已经有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的患者,因为疫情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的紧张情绪,导致病情加重,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谢谢。
北京医院院长
杨甫德
一、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规律服用治疗药物,不要自己擅自调整用药,以免病情波动或反复;
二、到医院取药是安全的。一方面,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清洁;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比如北京市要求门诊患者在进入诊室前需要检测2次体温,以便第一时间筛出疑似人群;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所以,医院看病是安全的,一般不会被传染。
三、如果病情有波动的话,还是建议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医院就医。
长江日报长江网北京站常驻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专家,第一,武汉地区关闭出城的通道已经有十几天了,*冈、温州等地也采取了管控措施,请问对待这些地区的市民,在心理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第二,现在在网上和在实际接触中发现对待疫情严重地区的人有些过激的情绪,请问这种过激的情绪应该怎么平复?谢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陈雪峰
武汉和周边地区采取了比较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对疫情防控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应该认识到这是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应当尽快调整生活安排,调节好情绪,适应这种变化。对于如何调整心态,前面的回答中已经提到了一些具体建议,比如“五个一”的方法,可以试试。
对疫情严重区域的人产生过激情绪,这是人的一种保护自己的心理本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是靠本能生存的,我们还有理智和情感。人们总是想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找到一个原因,而疫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这种病*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能够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掌握自我防护的科学知识、学会调节心理的科学方法,看到全社会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感受到战胜疫情的信心。
疫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但受疫情感染的人是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一定不要因为过激的情绪,导致过激的行为,为疫情防控工作添乱。现在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团结一心,我们才可能早日战胜疫情。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
宋树立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是围绕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服务的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明天我们同一时间还会在这里举办发布会,主题是围绕武汉重症患者救治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欢迎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