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是在说焦虑或者传递焦虑的信息吗?
自今年4月11日《小舍得》开播以来,贩卖焦虑这个词就伴随出现,被学区房支配的焦虑、被密集辅导班充斥的假日、被成绩与排名驱使的恐慌,每一个点都映射到中国家庭上。“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早晨起来,父母的洗漱时间一定是在孩子之后的,照顾好孩子之后,才是自己,这就是生活的细节。”
从校内成绩到课外班,从奥数到英语、再到语文,三组家庭中的小学生,都在面临着各自的学习与生活困扰,而孩子的困扰又辐射到了3个家庭,再加上重组家庭关系的极致设定,强情节的冲突出现在《小舍得》的每一分钟。
目前,电视剧已更新到第34集,故事已接近结局,而三个皆被负面能量缠身的小主人公,直指中国千万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1.中产家庭的“鸡娃”教育《小舍得》的故事从一场高能饭局开始——这场饭局,导演张晓波整整拍摄了3天。南俪、田雨岚带着丈夫、孩子家人到南建龙家里去吃饭。从出门到吃上饭,她们俩一直在比,比孩子,比出身,比跟南建龙的亲情。透过剧里的几个小细节,比如南俪让儿子带上南建龙给买的金手镯、田雨岚让儿子背圆周率、南建龙给田雨岚儿子的礼物跟上一次相同,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南俪隐忍温和,但也有脾气;田雨岚争强好胜,不安全感很强;南建龙看似“端水”,暗地里他更偏爱自己的亲生女儿。
也是这场高能的开场戏,奠定了《小舍得》的整体基调——不同于《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抛出教育难题,而是让家庭先行,不再把家庭矛盾撤到教育的后方,而是在激烈的家庭冲突下,让教育的问题慢慢浮现。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鸡娃”派的代表。
剧中,田雨岚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这么逼儿子?她老公颜鹏虽然是富二代、啃老族,但性格非常好,田雨岚有极度的不安全感,他们正因为这个才走到了一起。
作为小三的女儿,生父酗酒去世,南叔虽然帮助了田雨岚,但她能读大学、找到工作、升职都是靠自己。她是这么长大的,教育观念都是自己人生经历的投射。而且,原生家庭的匮乏让她在婆家直不起腰板,她羡慕南俪毫不费力的优雅和体面,进而逐渐偏执:
动用一切资源,让儿子子悠考高分、上名校,成为人上人,才能凸显自己作为母亲的成功。
南家家宴,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聊天。
她见缝插针,让子悠用英文介绍水果,一脸得意地期待儿子能给她长脸:剧中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也确实争气,学习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在班里部分同学偷偷补课的情况下,颜子悠仍能考到第四名。
虽然田雨岚对此非常不满意,可在南俪看来,数学八十多分,实属优秀;毕竟南俪的女儿欢欢,才考了四十五分。
颜子悠喜欢研究小昆虫,梦想是成为“生物学家”。
但在田雨岚眼里,儿子的热爱,不过是一些“恶心兮兮的东西”。出发点好,但努力方向不对,爱开始变质。校园活动“请你夸夸我”的演讲上,子悠哭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看到我闲一小会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这番话不仅没触及到田雨岚的真心,反而加重了田雨岚“孩子不逼不成器”的信念。
越逼迫越不学习,越不学习越落后,越落后越逆反,越逆反越自卑,越自卑越被逼迫。一旦形成了这种恶性闭环,那么孩子又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逼迫和重压之下,子悠“疯”了,他出现了幻听和幻视。
在考场上,子悠紧张到彻底精神错乱。
他趁老师不备撕掉考卷,掀翻桌子,癫狂地疯笑着冲出了考场……原著中子悠最后在奥数比赛时直接撕了试卷,掀了桌子,重点中学也没考上,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费了,这样的结局,是田雨岚一手造成的。
像田雨岚一样的“鸡娃派”,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赢过同龄人,一味的施压,却唯独忘了,他只是个孩子。希望剧版对子悠的结局已经改编,田雨岚能早点意识到她错误的做法,还子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2.城市新贵家庭由“佛系”到变本加厉
和田雨岚截然相反的南俪,任职某家居品牌营销总监,年薪80万。老公是某个设计院的领导,年薪万。
夫妻俩是标准的城市新贵,对女儿欢欢的教育一贯佛系,奉行“素质教育”。
五年级之前,欢欢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辅导班。
“没指着她成名成家,只要她喜欢就好。”
早期的南俪,不论是职业理念还是教育理念都相当理想化,
各项能力都很优秀的欢欢,声乐比赛还拿了一等奖。
事业上遭遇降职,家庭中被迫低头、深困于陈年恩怨,对比中发现寒门孩子在艰苦条件下尚且有优秀表现,她也同样陷入了“自我价值受挫转向孩子索取价值”的负面循环,逐渐“田雨岚化”。
如果说此前的南俪,最鲜明的品质是拎得清的辨别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那么“发疯”之后的南俪,则一模一样复制了田雨岚的短板症候,突然短视、容易上纲上线借题发挥,在失控的边缘反复横跳。
提议找自己此前不认同的钟老师补课,还将幼儿园幼儿园的超超小朋友、也塞入了“再不抓紧就晚了”的焦虑行列中。
超超太小无法接受,南俪急躁之下甚至推倒了孩子,口不择言“以后爸爸妈妈就只养姐姐不要你了”“不爱学习的笨小孩是没有人喜欢的”。
妈妈怒火攻心、言语失控、态度暴走,孩子受惊万分、大哭保证“超超要学习”,场面一度非常可怜。
纵使想为超超小升初做准备,也应该给他报一个阶段适合的班吧?
哥哥姐姐们上课,这么小的小朋友在一旁自己看一本花花绿绿的《数学思维》,这能有什么效果?
成绩差的欢欢在她眼里逐渐样样都落后,往日的表扬如今都变成了数落。
老师打击她脑子不灵光,妈妈贬低她是败笔,爸爸斥责她不用功,还一口气给她报了5门补习班。
原本活泼开朗的欢欢逐渐患上了焦虑症,敏感又自卑。在周记里指责妈妈眼里只有分数,还被当场读出来。
原著里,饱受折磨的欢欢和父母的关系降到冰点,又发现自己发烧,疑似感染新冠,留下一封遗书后离家出走。
明明最有条件实施素质教育的家庭,明明子女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家的教育共识却只有一条:考好分数,进升学率最高的学校。
至于孩子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一切的一切都要为此让路。
这不得不令人遗憾,更引人深思,究竟是客观的教育“内卷”,还是育人标准的主观单一化呢。
3.城市务工家庭的天才少女
不同于《小欢喜》、《小别离》两部作品中三个家庭并行的设置,《小舍得》在家庭设置上是有明显偏重的,南俪、田雨岚家是两个以家长为主导的家庭,比如米桃这组家庭其实就是故事的副线,这样一组家庭的加入拓宽了以往教育题材的视角限制。
米桃成为一个拥有独立视角的孩子,智商的米桃是天才设定。米桃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米桃的妈妈给南俪和田雨岚家轮流当保姆,米桃的爸爸经营着一间小铺,三口人住在破旧的出租房里。
米桃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她自己解决的,她内心承受的落差,遇到的困难,也都是在依靠着自己的内心去面对的。她不从属于她的家长,而是一个拥有主视角的角色。
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的米桃,令人心疼的懂事。
从老家背过来的书包,破了烂了缝了又缝,没有怨言接着用;米桃家里经济状况拮据,根本上不起补习班,想去金牌奥数班,看着爸妈为钱发愁,她咬着牙改口:“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可米桃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吊打”了城市的小朋友,米桃的爸妈喜上眉梢,对扎根在大城市更加有信心了。
米桃妈妈甚至得意地说:“大城市咋了,咱孩子到哪儿都是尖子生。”
《小舍得》中米桃爸爸的原型,是一个从河南来的爸爸,老家经济不是很发达,他自己在上海务工,做建筑装修工作,他的孩子还在老家,他办了居住证,正在打算把孩子转到上海来上学。
剧中的米桃爸爸有着宽厚的性格,也很爱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但也看得出来,他本身没什么文化,因为除了让女儿刻苦学习之外,他再没有其他学习上的经验可以传授给孩子。
更细思极恐的是,他看似玩笑的一句话,他说:“咱这跳农门,成为城里人,可就指靠你了。”
考第一名的米桃,数学接近满分,孩子聪明,上进,能吃苦,比城里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但她真能轻轻松松,就跨越阶层吗?
农村人想要提升阶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父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瘦弱的女儿身上,年少的米桃要肩负起拯救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命运的责任,未免太不公平。
“跳农门”如果真能那么容易,父母自己为何不跳,反而是给孩子“打鸡血”?
剧中目前米桃的戏份很少,她孤零零地刷着碗,这个懂事孝顺的女孩太让人心疼。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敏感,早熟和孤单,她是否真的能融入陌生的环境,仍然是未知。米桃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资源的匮乏,更有心理上的落差,直到,米桃去了欢欢家里,她才知道,原来世界上真的有白雪公主,欢欢家的厨房就大过自己的家。
原生家庭带来的差距,让这个只有12岁的少女第一次产生了巨大的自卑感,她开始压抑自己的想法,转身投入黑暗,变得沉默、自闭,远离欢欢,也没有了笑容。
妈妈开导她要学习欢欢的开朗、大方。
爸爸骂她是个闷葫芦,上不得台面。
无法给自己辩解的米桃只能偷偷的流泪,唯一排解的方式,也只能在公厕旁边跳绳。
当两方力量不断拉扯之时,没有共赢,更多的是两败俱伤。后来剧情愈演愈烈,矛盾不断升级,被父母不断贬低的米桃终于爆发。
“为什么就我要永远懂事,为什么你们就欠人家那么多人情,为什么你们就这么没用。”
其实《小舍得》原著里,米桃的结局早就被写好了,好强的米桃某一天忽然背诵不了课文,记不住文章内容,不断卡壳,写作文语言混乱,米桃的状态非常糟糕,就医检查结果是患上了忧郁症。
父母不关心她的心理变化,只是大骂米桃不够努力,要求她下次考试必须取得好成绩。
可是生了病的米桃,脑子里循环的都是高价的培训费和补习费,看不见书本上的内容,最后只能休学,被父亲带回老家陪妻子种茶。
米桃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很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