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截图
据央视报道,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5亿人患病。为应对日益增加的抑郁症人群,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到年,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但也有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而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无需治疗。真的是这样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截图
事实上,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是包含情感、躯体和认知症状在内的多维障碍,需要用医学手段进行干预治疗。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产生负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欲紊乱,身体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等,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它广泛存在于各类人群中,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职场人士以及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随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公众对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心,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对抑郁症存在误解甚至偏见。以下这些误区,请一定要避免!
性格开朗的人不会患抑郁症?
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待人友善、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正因为他们爱笑、友善和开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更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他们主动求助,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抑郁症就是焦虑症?
“抑郁症”与“焦虑症”时常会被同时提及,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焦虑的人能量高于常人,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多思多虑,并出现心跳快、血压高、手抖多汗、坐立不安等症状;而抑郁的人能量低于常人,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想法少、不想说话、活动减少等。如果把焦虑症看得比抑郁症轻,用焦虑担心过多来解释抑郁症的原因,都是误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有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因病情而导致言不达意、言语内容逻辑混乱,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种抑郁情绪经过治疗,可以在几周或几月之后恢复正常。
抑郁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抗抑郁药可简单地分为传统的三环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等新型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便秘、体重增加、食欲增加、坐立不安、静坐不能等,起效快但不良反应也较多,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抵触心里,服药不规律或拒服药,易致病情迁延不愈,故近年来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逐渐受到重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主要基于电磁转换和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微弱、恒定的电位波进行大脑皮质活动状态的调节,利用强大且无衰减穿过颅骨的脉冲磁场电刺激使神经元膜电位的电荷分布发生去极化或者超极化,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的生化、生理反应,重新进行大脑功能区域调节,大脑可塑性的变化促进神经重塑性加强,依据低频刺激抑制皮层兴奋性,高频刺激易化皮层兴奋性和调节多巴胺释放,增加刺激区域的脑血流和大脑活动,成为一种有效治疗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的手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吃甜食可以控制抑郁症?
尽管吃糖有时能短暂提升情绪,但从长期来看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吃太多糖会导致身体更容易出现炎症,而与炎症相关的一些激素会导致大脑进入抑郁状态。吃太多糖对体内微生物的影响也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因为有些微生物在糖分较多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生成某些化学物质,使人更易抑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吃糖过多的人还会生成更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其氧化应激反应更强,更有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和多巴胺失调,这些都与炎症有关。建议抑郁症患者少吃糖,多吃富含欧米伽-脂肪酸的食物,这样对心理健康更有益。
抑郁症预防Tips:
预防抑郁症,还需自身从根本上进行心理调节。这些自我调节方式也许能有所帮助↓
睡眠法:充足的睡眠能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运动法:运动是缓解坏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帮身体分泌快乐多巴胺。
饮食法: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能够平复情绪的食物,它能够促使大脑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帮助人冷静并放松下来。
暗示法:研究发现,在经历抑郁情绪的人群中,能够主动发现积极面的人群,能够更快走出情绪。
颜色法:愤怒,远离红色;抑郁,远离黑色、深蓝色;焦虑或紧张,选择淡蓝色。
音乐:听10分钟的音乐能够让坏情绪得到缓解。有时学习不熟悉的音乐,效果更佳。
呼吸法:当你处于压力的时候,要放慢呼吸,同时尽量舌头往后卷。能在数秒内缓解情绪。
光照法:让自己身处光亮的环境中,能有效对抗坏情绪的影响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