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孩子升学我失眠rdquo
TUhjnbcbe - 2021/6/15 11:24:00
北京哪个酒渣鼻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又到了每年的升学季,最近家长群里蔓延着对择校的焦虑。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在一股脑的吐苦水。

昨天,我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名叫《起跑线》,真切的反应了现在家长的教育焦虑症。

▲电影描述了一个中产家庭,为了让女儿皮娅入读市里最好的名校费劲心思,先是花重金住进学区房,假装上流人士,但依旧没有通过学校的预审。随后皮娅的父母打起了歪主意,举家搬迁到贫民窟装穷,希望骗过审核员,抢占名校提供给贫困生的少数入学配额。

虽是印度片,但价值观念和当下中国家长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样是为了孩子教育不惜换房换车、为了挤进名校不惜钻*策的空子。

电影演得很欢乐,却看得我很揪心:揪心于家长如此折腾孩子,心疼连中产阶层都过得如此焦虑。

皮娅妈妈是一个焦虑家长的代表,她反复强调着:“女儿若进不了好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就会指数级放大,最后一定会吸*进监狱。”

在得知女儿被名校拒收后,她歇斯底里的哭泣,和丈夫大吵大闹,让屏幕外的我都感觉天要塌了。

虽然影片有夸大,但在日常沟通中,我发现这些情绪确实是不少家长的通病,普遍认为进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聊着聊着,就觉得孩子的人生都没有希望了。

这种焦虑在家长群里,成倍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大家仿佛每天都沉浸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

家长的过度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对于某个特定的或不确定的事件感到焦虑;

另一种是对于自己焦虑本身而焦虑。

在影片中,皮娅的妈妈就是这样,先不知道孩子是否能上名校这件事情相当担忧,以致这种情绪笼罩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之后,在跟邻居和老师谈论过程中,焦虑一再加深,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困局,不停地在心理预演负面结果,这就是焦虑感叠加的表现。

与皮娅妈妈不谋而同的还有中国妈妈们。

根据《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统计: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人群,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问题,都加重了焦虑指数。

确实,这几个词一抛出来,气氛马上就凝重三分。

焦虑本身并不是坏事,更何况孩子的教育问题本来就是人生大事,升学择校更是一道道坎,家长感到压力是非常合理的表现。

这种焦虑感来自于你对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紧迫性。

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感是可以被自我接纳吸收的,这种心理反应能让人提升注意力,对解决困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警惕的是“过度焦虑”。

如果你有以下3种表现状态之一,那焦虑指数很可能已经超标了:

①非理性信念

在非理性信念的状态中,有两类特别适合描述本文讨论的家长焦虑症。

一是“一定/绝对/必须状态”:指的是认为某事一定是这样,否则就不对,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二是“不恰当地评估价值状态”:指的是认为除了关心的事,其他人或事不值一提,完全是浪费时间。

前者说的是皮娅妈妈认为女儿成才的标准只有读名校这一条,入读普通学校绝对不可容忍;

后者说的是皮娅妈妈除了进名校,对家人的居住环境、甚至涉险去进行不正当竞争等事情都毫不关心,丝毫不介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法律和道德。

延伸到国内,家长还可能有以下执拗的念头:

认为自己如此费心,孩子如此优秀,不进名校简直“天理难容”;认为孩子跟成绩差的同学玩就会一定带坏;玩电脑就是浪费时间;考了证没有加分就是白学了……

这些钻牛角尖一样非黑即白的思路,其实都是非理性信念的焦虑在作祟!

②极端消极预期

不切实际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不正确的夸张思维。

——阿尔伯特·埃利斯《控制焦虑》

当下的升学报考方式,除了人户一致、目标公办的一小撮家长外,其他大部分家庭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优秀的民办学校是否能摇到号;不确定自家的户口、积分情况,是否能顺利入读公办;不确定每一年的学区划分等等……

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试探着人们的承受底线。

过度焦虑的家长会带着消极的预期看待不确定结果,对积极方面选择性失明,能把当下芝麻大的一点小事看得比天大,陷入悲观的怪圈。

这种悲观来源于为未知的恐惧,经过消极想象力的加工,使本来在控制范围内的事情,跳脱了现实,放大无数倍,简直算得上是“杞人忧天”。

就像皮娅妈妈一样,硬是把孩子就读普通学校,和长大会吸*扯上关系,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时候的家长往往带有一点完美主义,无法正确看待选择的不确定性,也无法接受结果可能出现的瑕疵,过于放大可能产生的不如意,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先怕得不行。

如果你当下沉浸在孩子升学的负面预期中无法纾解,那也是过度焦虑的表现,需要警惕了。

③病态攀比心理

用“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来形容家长们的心理,多少年过去了也不过时。

《起跑线》这个影片名也起得颇有深意,皮娅的爸妈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不计成本的搬进豪宅区,想混入上流阶层。在得知社区富人家的孩子都在私立学校后,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挤进去。

中国家长碰面聊天,避不开的话题就是“考了多少?”或“买了哪里的学区房?”

当素质教育变成了家庭之间的比较,很容易会让家长失去平常心,不知不觉的竞争起来,把孩子的升学当做对家庭资源的攀比。

有机构做了学校等级排序来增强对比度,甚至还出现了“学校鄙视链”的说法,仿佛就读普通学校,孩子就“低人一等”。

家长间因教育引发的攀比心态若是出了格,会让人心理失衡,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无力感。

如何摆脱过度升学焦虑?

过度焦虑对孩子的升学择校并无助益,相反会让人心难安,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内耗,引发情绪失控。

情绪失控其实是焦虑心理的外露表现,只因一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强烈波动,过度敏感、歇斯底里,但情绪过去了又极度后悔,又陷入了自我质疑和否定中,但是下次情绪来的时候,依旧无法控制。

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力感呢?教你三招:

①做知足者而非最佳选择者

社会心理学家ShalomH.Schwartz把价值观不同的两种人分别定义:

一种人倾向于只挑选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他将这类人命名为“最佳选择者”;

另一种人得到一般好的选择,也非常满足,他将这类人命名为“知足者”。

总体而言,两种人相比,即使最佳选择者的结果看起来比知足者要好得多,但最佳选择者过得更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责。

我很欣慰在《起跑线》中,皮娅的妈妈在最后完成了“最佳选择者”到“知足者”的转化,在就读了一段时间后,她放弃了名校的学位,把孩子送到了公办学校。

刚开始,名校是她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她在非名校不如的心态中不可自拔。但获取名校学位的不当竞争过程,让全家吃尽苦头,她并没有收获应有的幸福和满足。

直到她看到了公办学校的优势,认识到公办学校能给女儿提供自信、勇敢的价值观,而这些珍贵品质在被利欲熏心的私立学校无法获取,才最终作出了最适合家庭和孩子的选择。

对当下的处境保持知足的心态,放弃脱离现实的期待,允许不完美的发生。

这是稀释焦虑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避免被情绪牵着思路走,以公正的态度来分析情形。

②增强现实感,拒绝扩大化思维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会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教育学家陶行知

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会极大影响情绪和判断力。

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第一种解读是“这次怎么又没考好,可能是因为偏科,那以后数理化都很难学得好了,这样中高考怎么办啊!”;第二种解读是“幸好这次不是重要考试,赶紧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儿,这一类型的错误都不可以再犯了。”

同一个事情,两种解读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应对方案。

如果你实在焦虑,可以通过跳出情绪想象,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实本身,换一种解读方式,化焦虑为行动,把力量用在克服不利条件上。

面对升学这件事,可以把你能提供给孩子的择校选项尽数写出,然后排出优先级顺序,针对末端的不利选项,提出扭转方案。

比如,你可能面临的最不利结果是孩子摇不中心仪的民办学,而你又对将要被动分配的学校不太满意。

那解决方案可以是往后插班,可以是搬家租房,还可以是让孩子尽量进入所在学区的优等生序列占据分班优势……

如果是插班,你现在是否已经联系到了目标学校?

如果是搬家,你的家庭条件是否承担得了?

如果是靠成绩,孩子的学习还跟得上吗?有什么需要你帮助的吗?

这样一分析,你就会从焦虑的空想派,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实干派,跳出了负面情绪的怪圈,也解决了问题的根本。

③将比较范围合理化

在心理学里,社会比较被里昂费斯廷格分为三类,分别是向上比较、平行比较和向下比较。

平行比较能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比较;向上比较则是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比较;向下比较则是与水平低的人比较。

在这三类比较中,向上比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平衡。这也是城市人群的通病,每天接触着五光十色的世界,总能看到比自己好的,然后持续处在不自信的焦虑中。

现在的新媒体文章也在贩卖焦虑,利用了大众渴望向上比较的心态,放大个人痛点,推动不安情绪的传播。

向往更好的生活没错,但是没有必要为了攀比让自己焦虑。

首先,你可以换个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处境。当你羡慕别人孩子成绩优秀的时候,也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才艺突出,还特别懂事;

其次,不要总是将自己置身于不恰当的圈层中。俗话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不同圈层的消费、观念、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尽量平行比较,没必要徒增自己的不自信。

最后,别忘记充实自己的能力。不可否认,你的能够给孩子提供的起点越高,孩子今后就可能飞的越远。

不要被贩卖焦虑的文章蒙蔽了前进的决心,而应是把力气用在奋斗上,把抱怨放一放,切实的为孩子提供一个更高的起点。

最后的话

过度焦虑会引起无谓内耗,还会把这种情绪转嫁在家人和孩子身上,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的目标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配置,去实现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对下一代的投入最优化。

过度焦虑对这些目的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控制消极情绪,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花妈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孩子升学我失眠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