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学识气自华
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权威|新鲜|奇趣|好玩
每天一期
让你大开眼界,大涨学识
不朽长征中那些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小人物”文/谢毅超
中国工农红*的万里长征,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不朽史诗。
说到长征,人们往往会感慨红*战士的英勇顽强、坚忍不拔,和毛泽东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特别是毛泽东数次在关键时刻挽救红*和中国革命命运的壮举,使人们对他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责任感、睿智的远见、非凡的智慧钦佩不已。“长征为什么能胜利?外国学者普遍认为是与毛泽东高超的*治智慧和*事指挥分不开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也说,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毛泽东的魄力和巧妙用兵’,而且,‘毛泽东对长征的领导闪耀着*治天才’。”①然而,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并非只有伟大人物,还有往往被忽略掉的小人物——称他们为“小人物”未必确切,他们未必渺小,只是不便说伟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却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长征中,就有这样一些不该被忘怀的“小人物”,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大渡河战役中,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的7勇士,在泸定桥飞夺铁索桥的22勇士,他们都是英雄群体,而还有一些人,他们几乎是靠个人之力,在关键时刻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一、莫雄、项与年与长征决策年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制订了“铁桶计划”,意图彻底歼灭中央红*。“按照‘铁桶计划’推进的敌*先后占领了宁都、长汀、会昌等地,当兵临瑞金城下时才得知红*主力早已转移,国民*50万大*精心打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个裂缝漏水的破桶。医院住院的蒋介石接到报告后,气得暴跳如雷,大骂‘娘希皮’,说一定有人走漏了消息,连假牙都顾不得戴就要立马赶回南昌查办此事。但这位顽固反共的委员长直到败走台湾也没弄清究竟是谁向共产*提供了情报。”②
为红*提供这份绝密情报的,是国民**界元老莫雄,经历艰辛穿过重重封锁将这份情报送到瑞金的,是中共特科成员项与年(后因秘密工作需要改姓名为梁明德,但后人仍习惯称他项与年)。
莫雄早年追随孙中山,在粤*中任职。年孙中山部“兴师讨伐*阀吴佩孚时,蒋介石时任大本营参*兼粤*第二*总参谋长,负责大本营留守工作。一次,桂林附近山区‘土匪’万余人包围大本营,蒋介石被困在城中危在旦夕,慌忙拍电报给粤*第四独立旅(莫雄时任该旅中校营长)求援,莫雄带了两个营,冒死把蒋介石救了出来。”③但两人的关系却因蒋争权夺利之举而破裂。当时两人都在蒋的结拜兄长许崇智任总司令的建国*粤*(简称建国粤*)中。“年8月廖仲恺被害,蒋介石趁机夺了许崇智的兵权,莫雄任师长的建国粤*第十一师(刘哑佛时任师*治部主任)也被蒋介石加以‘反革命*队’之罪就地缴械遣散,莫对蒋排斥异己的行为十分不满,从此对蒋介石敬而远之,之后又两次参加张发奎反蒋的行动,均不了了之,成不了大事,只得于年来到上海找到国民*财*部长宋子文,弄到一个挂名领干薪(月薪元)的财*部视察职务。”“一天,在上海街头闲荡的莫雄巧遇已是中央特科人员的刘哑佛。”从此,他与中共情报机关特科建立了联系。“项与年等人经常到莫先生的住地霞飞路桃园坊,用革命理论开导他”。“莫便向特科同志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经请示上海地下*领导李克农同志,李克农答复说‘莫先生是革命的老前辈,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请求加入共产*我们是欢迎的。组织上认为莫先生在国民*中资历老、社交广,为方便工作起见,以暂不参加共产*为宜。今后凡对*有利的事,望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能做到这样,我们就满意了’。”④“年0月,正在赋闲的莫雄在南昌遇到了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南昌‘剿共’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杨永泰和莫雄于年认识,当时莫雄为粤*第七独立旅旅长,杨永泰对莫雄的*事才能深表敬服。杨永泰此时权力显赫,便对蒋介石说莫雄在*事上很有一套,让他出山对付红*肯定能够奏效。”“当时蒋介石正在为几次‘围剿’苏区均告失败而郁闷,他亲自领教过莫雄的*事本领,而且莫雄救过他的命,所以,就委任莫雄为江西德安区专员兼保安‘剿共’司令,并放权让其自组班子。”——就这一任命而言,蒋介石表面上对莫雄很信任,但实际上对被他深深伤害过的莫雄并未完全信任,他让莫雄指挥的是保安部队而非正规*,此后也一直未让莫雄指挥正规*。莫雄也乘机利用了这一机会,他立即与中共特科联系,将卢志英、刘哑佛、项与年等中共特科人员以“袍泽部下”的名义安置在专署和保安司令部内,“还通过杨永泰把几个共产*员安插进蒋介石的南昌行营。与此同时,上海地下*还委托莫雄介绍多名同志打进国民*特务高级训练班,杨永泰照单全收。”⑤
年,项与年和莫雄在广东莫雄寓所前合影
钱壮飞
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秘密*事会议,制定了最后彻底剿灭中央红*的“铁桶计划”。“该计划准备集结50万大*、架飞机和门大炮,以‘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新战术彻底围歼中央苏区的红*主力。其实施方案是:以‘赤都’瑞金为最终目标,各参战部队按指定的时间、地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然后每天攻击前进5公里后就修筑碉堡工事,严密进行火力配系,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断绝交通,封锁红*的一切信息和物资来往,最后将红*主力压迫到很小范围进行决战。为防止红*突围,还计划配备辆*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彻底歼灭。为隐蔽作战企图,该计划还要求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完成之前,全力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不断与红*保持纠缠,用假象造成红*判断失误,以达成‘铁桶作战’的突然性。”⑥
“莫雄作为国民**少将参议、国民*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本没有资格参加这次极为重要的庐山*事会议,但因为庐山正处于德安地区,他又与蒋介石有特殊关系,所以莫雄也被破格特邀参加。”莫雄出席完庐山*事会议,连夜赶回德安司令部,顾不上吃饭,将“铁桶计划”交给卢志英、刘哑佛、项与年细看。“情况十万火急,项与年等人决定马上行动,连夜用特种药水将蒋介石制订的‘铁桶计划’的主要内容,密写到四本学生字典上,然后把整套计划送到南昌秘密联络站,马上把计划的核心部分用电报形式向瑞金发报,项与年还提出必须马上将整套计划密写后秘密送往中央苏区。项与年会讲客家话,熟悉当地人情地貌,又是保安司令部机要秘书,过关卡比较隐蔽、方便,他自告奋勇承担重任。”项与年装扮成教书先生,“为减少与敌人关卡接触,决定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幕掩护,避开大路穿山越林,秘密而行。”经过多天艰难跋涉,“当他到达兴国后,发现敌人封锁更加严密,几乎每个村子都修有碉堡,各山头路口均有岗哨。”心急之下,他“将心一横,抓起一块石头一连敲下自己的四颗门牙。第二天,项与年的双腮严重肿胀,面部变得狰狞吓人,头发像蒿草一样蓬乱,衣服也早已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完全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叫花子。他强忍疼痛将四本密写字典藏在满是污秽的袋子里,上面放着乞讨来的发馊食物,深一脚浅一脚下山前行。沿途敌*哨兵见了,很远就捂住鼻子将他赶走。”0月7日,项与年终于将情报送到瑞金。⑦
假如莫雄没有送上这份情报,或者,项与年和他的同志们只是满足于将情报的要点用电报发往瑞金,而没有将完整的整套情报送往瑞金,后来的局面会如何?难以想象!
中共领导人非常清楚这份情报的价值。年,叶剑英南下主*广东。叶剑英是年2月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莫雄当时在张发奎部,参加了对广州起义的镇压。“毛泽东在叶剑英南下之前曾嘱咐他到广东后要找到莫雄,说莫雄是我们*的老同志、老朋友,无论他过去犯过什么罪,都要安排他工作。”“年叶剑英代表*中央设宴招待两位功臣,称赞他们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⑧
如此奇功,但该事迹却长期不为人知。一些反映红*长征历史的权威史书,如由中共中央*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共*史出版社年初次出版的《红*长征史》中,对这份绝密情报对长征决策所起的关键作用,就一字未提。直到两人去世多年后,他们的事迹才逐渐被人们知晓。年,《山路漫漫——项与年的革命生涯》一书出版,曾在全面抗战期间与项与年在陕西共事的老革命家习仲勋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写道:“他最为辉煌的一页,是他和战友在获得庐山会议‘剿共计划’这一重要情报后,为了及时送到中央苏区,敲掉门牙,扮成乞丐,穿越重重封锁线,日夜兼程,把这一关系到革命全局的重要情报及时送到瑞金,亲自交到周恩来手中。”⑨这段话,刻在项与年老家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文地村他的墓碑上。⑩
二是,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严重不利,“自年5月起,当时的‘左’倾领导人,已经提出战略转移的问题,只不过一直举棋不定。直到9月初对打破敌人‘围剿’已经完全绝望后,才开始部署战略转移。”“年4月底广昌战斗彻底失利之后,中央书记处5月开会,决定突围转移。当时书记处书记是四人: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后来有人说撤出中央苏区这个关系到*和红*命运的重大决定未通过会议讨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应该说没有在*的*治局会议上讨论。“”如此重大的决定,当然首先还是要报共产国际。”而共产国际6月25日的回电则模棱两可。一方面说:“动员新的武装力量,这在苏区并未枯竭,红*各部队的抵抗力及后方环境等,亦未促使我们惊慌失措。”另一方面说:“甚至说到对苏区主力红*退出的事情,这唯一的只是为了保存活的力量,以免遭受敌人可能的打击。”前一句似乎不同意,后一句又似乎同意。“博古对李德说,国际来电同意。”因此,一些宣传莫雄、项与年事迹的文章称,是因为这份情报送到,才“促使红*长征”,是欠准确的。并非有了项与年送来的这份情报,中央红*才决定战略转移。但正是项与年送来的这份情报,使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若不断然采取果断措施,十天半月后,就会被敌人围困得难以脱身,于是决定将原定0月底、月初突围转移的计划提前实施。”“0月0日晚,中央***机关撤离瑞金,发布了中央主力红*战略突围转移的命令;0月6日晚,经过集结、休整、补充的8.6万多名红*,开始夜渡于都河,踏上长征路。”中央红*比原计划提前半个月左右踏上长征路,由此避免了覆灭的命运。
关于中央红*走上长征路之仓促,有一点可以说明。当时中共临时中央在*事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三人团”,组成人员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以共产国际*事顾问名义出现的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当时亦称中央*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周恩来。而长征的决定,仅由中央书记处作出,“三人团”实施。“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和中央红*的命运,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应该在*和红*的领导人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治动员。但是,这些准备工作只是在‘三人团’中秘密进行,没有在部队和地方领导人中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动员工作,甚至在中央*治局会议上也没有讨论过。”国家元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总司令朱德,当时因非中央*治局常委,都不知情。从项与年在年0月7日将这份情报送达中共临时中央,到中央红*主力0月6日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只有9天。中央红*开始长征时行动之仓促,固然反映了“三人团”工作作风的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项与年送来的这份情报何等珍贵,其机密度多高。
二、钱壮飞与通道转兵中央红*开始长征后,在突破了国民**四道封锁线,特别是经过湘江战役后,兵力由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湘、桂、黔交界行*途中,张闻天和毛泽东、王稼祥一起同博古、李德一路争论,除了上述第五次反‘围剿’与突围的*事指挥问题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当时亟待解决的红*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他们指出,李德、博古所认为的只有到达湘西,同红二、六*团会合,才能放下行李,打仗消灭敌人,也是错误的。”“在红*前进到湘西通道地区时,得到情报,蒋介石已经识破了中央红*将到湘西同红二、六*团会师的战略意图,遂在湖南洪江、藏江,贵州石阡、铜仁、松桃一带集结了五六倍于红*的强大兵力,设了四道封锁线,形成一个大口袋等红*去钻。而博古、李德仍然坚持到湘西与二、六*团会合的方针,2月9日给各*团首长的命令中重申‘总的前进方向不得改变’”。“张闻天了解战局的重要变化之后,立即找到毛泽东,告诉他敌人的部署,商量解救危局的对策”。张闻天同毛泽东、王稼祥一起向周恩来提出:原定到湘西的先机已失,建议转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年2月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了中央领导人紧急会议。“李德、博古全然不顾当时不利于我的情况,还是机械地要向二、六*团所处地区推进。”“会上,毛泽东首先坚决反对李德的方针,建议向贵州进*。”“讨论中,王稼祥、张闻天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朱德明确表示应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博古坚持去湘西的既定目标,但认为从贵州北上湘西,可能遇到的抵抗小。由此,会议决定红*转向西进贵州。”“通道会议的这个决定,提出了中央红*实行战略方针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启了中央红*摆脱危局的序幕,意义重大。”“短促的通道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
这就是长征史上的通道会议、通道转兵。而后,是2月8日的黎平会议、年月日的猴场会议,直到年月5日至7日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终于开始从第二次低潮中走出。
对具有重要意义的通道转兵,人们往往重视的是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挽救危局的举动,而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情报。是谁在关键时刻获取了蒋介石再次重兵设伏的情报?诸多相关的著作、文章都未谈及此事。
在中国工农红*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的年,一篇文章披露了内情:获得这一重要情报的,是中共隐蔽战线功勋卓著的钱壮飞。在通道会议召开前若干小时,“年2月日深夜至2日凌晨,钱壮飞带人破译了敌‘追剿’*第一兵团总指挥刘建绪企图截击红*、在通道县以北的遂宁地区构筑封锁线的部署密电。”“该密电说蒋介石‘围剿’红*的五路大*,有两路大*已经运动到红*主力北面,其中第一路和第三路的8个师会合,已经先期到达北面的靖县,形成第一道防线;第二路的4个师从武冈占领巫水的洪江一带,形成第二道防线。过了湘江的中央红*虽然到达通道,并未脱离危险,形势极为严峻。”毛泽东“根据钱壮飞提供的情报,提议避实就虚,改向敌人最薄弱的贵州,进入黔北,再图发展,但遭到博古、李德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刻,曾希圣、钱壮飞又送来敌情通报,并且附上钱壮飞画的敌*形势图,真是恰逢其时。在敌人张网以待我北上的事实面前,博古、李德这才被迫同意毛泽东的主张,通道会议很快通过毛泽东的意见,并决定了西进贵州的主张。”
谈到钱壮飞,人们往往想到的是93年的一件事:中共中央*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领导人顾顺章在武汉被叛徒出卖被捕叛变,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关的秘密他全都知道,潜伏在南京打入国民*中统特务机关的钱壮飞在值夜班时获取了这一情报,及时通报,使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幸免覆灭,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点,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不朽功勋。而他在年通道转兵中所起的作用,却鲜为人知,但这一事件同样意义非凡。可以说,钱壮飞在93年、年两次挽救了中国革命。遗憾的是,为中国革命两次立下奇功的钱壮飞,随后不久却在长征路上失踪,据判断是在躲避敌机空袭时与战友走散掉队,被地主民团杀害而牺牲。
三、戴镜元与鸭溪会议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获得了*事指挥权,随后指挥了堪称传奇的四渡赤水之战。“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事行动,是毛泽东*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他的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但这个“得意之笔”却也是一波三折,其间不太为人注意的鸭溪会议中的风波,真称得上是惊心动魄。
中央红*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后,“张闻天从战争实践中更加相信、佩服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与*事指挥才能,认为毛泽东在前方指挥战斗更有把握,所以,张闻天在遵义提议成立一个前敌司令部,请毛泽东到前方担任前敌总指挥。”“3月0日时,一*团林彪、聂荣臻发电报给*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3月0日白天,张闻天即在鸭溪召开中央*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要不要发动‘打鼓新场战斗’问题。到会的大多数同志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坚持主张不打。毛泽东认为红*2日才能赶到新场,那时滇*也赶到那里和黔*会合,同时川*可侧击红*,所以反对打。毛泽东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部队不值得,还是应该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嘛。但未能说服众人,大家还是要打。会场上争持不下。毛泽东以‘去就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有人发言说,‘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张闻天主持会议,以一般地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了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毛泽东刚担任没有几天的新职于是被撤销,前敌总指挥由彭德怀暂代。”“按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般的人也就作罢了。但毛泽东不是一般人,他有那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事关红*前途命运,他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不能打。深夜,毛泽东提着马灯,沿着狭窄的羊肠小道,找到周恩来,继续做说服工作。周恩来终于同意部队出发前召集大家再讨论一次。结果,第二天一早,传来情报,说敌情有变,蒋介石已经下令中央*向打鼓新场压了过来。显然,毛泽东的判断是对的,这一仗是不能打的。”“在这场争论以后,毛泽东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事,成员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很赞成’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关于打鼓新场战斗的争论,说明还是毛泽东高明。从这件事,张闻天也认识到*事指挥必须临机决断,经常开中央会议来决定,对*事指挥不利,自己对打仗又不熟悉,是外行,成立‘三人团’,毛、王之间的矛盾可以由他们自己解决,也省掉召集会议的麻烦。所以,3月2日张闻天就在苟坝附近召开中央*治局会议,将成立‘三人团’的提议提交会议讨论。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又称‘三人*事领导小组’)。”
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使中央红*差点再次陷入国民**的合围之中。持反对态度的毛泽东,再次在争论中陷入孤立。他以辞职力争,辞职却在表决中被接受。遵义会议后还不到两个月,毛泽东竟再次被解除指挥权。而令他苦涩的是,在鸭溪会议上同意他“辞职”的不少人,是在遵义会议之前同情他、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他的人。幸而这次失去兵权的时间只能以小时计。而这次危机得以化解,毛泽东的指挥权能失而复得,仍然是因为情报。诸多权威书籍、文章谈及此事,包括一些当事人回忆时谈及此事,都未提及情报这一关键因素,有的虽有提到,却未谈及提供情报的人。
年的一篇报道,披露了这份情报的来历。获取这份情报的,是戴镜元。“长征时他在中革*委二局任职,编入中革*委红星纵队第四分队,担任*支部书记。”“年3月,红*二渡赤水,再次占领遵义。0日,中央*治局开会讨论是否进攻黔北重镇打鼓新场,会上多数同志主张行动,但毛泽东认为,此举将使红*陷入四面被围的绝境,坚决反对。会后,毛泽东建议周恩来暂缓发出作战命令。当天23时,戴镜元破译了国民**正调兵遣将、在打鼓新场周围布下‘口袋’的电报,立刻呈报中央。第二天早晨,中央*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破译的情报,放弃了进攻计划,避免了红*的重大损失。”
据悉,当年的戴镜元是位红小*,年9岁时成为共青团员,在家乡福建省永定县(现龙岩市永定区)参加永定暴动,0岁时转为共产*员,任共青团永定县委书记,后相继任龙岩县团委书记、连城县团委书记,中央红*长征出发前一年的年参加红*,在鸭溪会议期间破译那份关键情报的那年,他才6岁……
时光会让很多的历史情节流失,以致于人们往往只会记得伟大人物的事迹。诚然,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无法排除其中的偶然性。伟大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小人物”们在历史中往往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些作用不该被遗忘、忽略。
注释:
①卢毅:《外国学者笔下的红*长征》,北京:《学习时报》年9月5日,第4版。
②《红*长征与一份绝密情报》,《中华*》6年第期,第6页。
③《送绝密情报的奇人奇功——莫雄与项与年》,《百年潮》年第7期,第29页。
④《山路漫漫——项与年的革命生涯》,第6-7页。
⑤《送绝密情报的奇人奇功——莫雄与项与年》,第30页。
⑥《红*长征与一份绝密情报》,第4页。
⑦《送绝密情报的奇人奇功——莫雄与项与年》,第3-32页。
⑧《送绝密情报的奇人奇功——莫雄与项与年》,第35页。
⑨《山路漫漫——项与年的革命生涯》,序第页。
⑩《红*长征史》,中共*史出版社6年版,第3页。
《红*长征史》,第39页。
《苦难辉煌》,第88-89页。
徐隽:《一份绝密情报促使红*长征——我*隐蔽战线老前辈项与年的革命故事》,《人民日报》年0月20日。
《李克农:保卫长征顺利进行功不可没》,《法制日报》年9月5日。
《红*长征史》,第4页。
《张闻天传》,第-页。
《摆脱危局的黎平转兵》,《学习时报》年9月日。
《红*长征史》,第72页。
《钱壮飞:红*长征路上的“千里眼”》,《法制日报》年9月3日。
《红*长征史》,第3页。
《张闻天传》,第-页。
《毛泽东同志与遵义新局》,《光明日报》年0月4日。
《张闻天传》,第-页。
《长征中的福建子弟兵》,《福建日报》年0月4日。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和摘自:《中华*》年第6期P6-66页。图片来源网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
I商务合作:yin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