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杨文幸运......不从制度上和具体措施上有所改变,杨文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杀的医生”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图
本刊记者梁辰
编辑
陈雅峰
全文约字,细读大约需要8分钟
春节临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一层大厅,赵立众与同事们正在彩排年会演出节目。身穿黑色运动装的赵立众,是在场的唯一男性,他站在十几位年轻护士中间,伴着欢快的旋律拍打篮球。这轻松的气氛,跟赵医生的经历有着鲜明的反差,在调到体检科之前,他是一名急诊科的医生,也是一起伤医事件的亲历者和幸存者。
“医生提着脑袋治病救人”
年4月13日晚7时许,时任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的赵立众在工作岗位上被素不相识的患者吕福克刺伤右颈,刀口距离椎动脉只差一厘米,造成软组织、血管、神经和椎体等多处受损。
事发时,赵立众正在急诊科出诊,周围围了一圈病人和家属。吕福克扒开人群冲进来,向埋头写病历的医生后颈部扎了一刀,然后迅速逃离。赵立众当时没感到很疼,只觉得颈部像是被人用锤子重击了一下,看到周围人惊愕的目光,他才反应过来,往自己后颈部一摸,带出一把刀。于是下意识地跑出去追凶手,医院门口,一路上流了很多血。赵立众至今忘不了当时凶手站在不远处盯着自己的冷漠眼神。
在急诊科工作15年,赵立众处理过各种急危重症,也见证了各种极端的医患关系。急诊科的矛盾风险相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几乎每个医务人员都挨过打,之前赵立众被打过,也差点被砍。就在赵立众出事前20天,哈尔滨医院的王浩医生被患者刺死,赵立众开始在微博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曾无数次想过,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想到,一语成谶。
受伤后赵立众原本比较乐观,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出事,医院会做出妥善的处理。“但实际上,整个事件演变成了施害者和受害者的个人恩怨。”
这次亲身经历让赵立众对产生医患矛盾的医疗体制有了深入的思考,“毕竟我是亲历者,我最清楚受到伤害的医生最需要什么,为什么会不断发生伤医事件,该如何改变。我不去说,谁去说?”他起草了建议书,通过有关渠道递交给高层领导,建议内容包括:把杀医案件当作重大责任事故,医院管理者进行问责、追责,纳入官员考核;建立医疗机构强制安检制度;建立患者黑名单等。“这些措施或许解决不了医疗制度的根本问题,但至少能改善医生提着脑袋治病救人的现状。”
事发后,赵立众开始接受媒体访问、在微博发声,呼吁更多的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