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汽车,
1月25~26日,全球自动驾驶论坛在武汉举办。会议期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智能汽车人才总量不足2万人,我国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人才严重不足,这将严重制约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再度强调了发展智能汽车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智能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表示行业需认真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相关部署,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汽车战略谋划与科技领*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
可见,发展智能汽车,人才是关键。目前,如何医治智能汽车人才焦虑症已经成为行业内最为
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总量预计不足2万人,所调研的企业中90%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类相关人才在整个研发团队的占比不足5%。其中,尤其是汽车信息安全领域,目前汽车信息安全人才不足人,远远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整个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深入。“汽车+IT+通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非常稀缺,是急需培养的高端行业人才。此外,调研还发现,目前中国在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核心零部件方面的人才奇缺,总量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目前我国从事智能汽车研发方面的人才分布也比较分散。部分新造车企业直接将研究院布局在美国、德国等地,就近招募本地研发工程师;传统车企的相关研发人员则分布在前瞻技术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等机构。
“目前我们与中国面临的困境一样。从事AI的研究人员,他们本身不具备汽车方面的知识,懂AI还懂汽车的人才非常缺乏。”美国智能网联车辆协会会长ScottMcCormick说。
此外,燃料电池汽车专家、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认为,除了数量上短缺以外,人才的质量和流动性也值得行业格外重视。他表示,以前行业内人才流动很难,现在人才虽然流动起来了,但却不大有序,恶意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是把企业的一个团队全部给挖走,这对整体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有行业专家认为,自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以来,国家频繁出台各项*策,整个行业在快速向前发展。但是,人才培养有周期性,因此才会出现高校供给端人才输送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导致智能汽车人才短缺的现象。
对此,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表示,年他感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以前汽车系的学生只在机械和动力两大类招生,但去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都在电子大类中招生,并按照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进行培养。他还告诉记者,以前他所教授的智能交通课,不会涉及到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内容,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内容已逐渐融入到课程中。
的确,目前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型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目前,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已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该中心就是以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基础,深度融合各学科之间的发展特色而建立的。
不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向阳表示,目前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师的学术研究都在积极向智能汽车方向转移。不过,据他所知,目前本科生的课程中涉及到智能汽车方面的内容仍然较少,大多数仍以选修课方式呈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关的课程与课题研究就会比较多。但整体而言,我国智能汽车方面的人才确实十分短缺。
对此,杨殿阁也表示,目前整个行业对于智能汽车方面的人才需求和研发需求很多,已经多到让清华应接不暇,未来这种人才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可见,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正在倒逼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做出改变,而复合型的核心技术人才则越来越成为未来各个企业争夺的焦点。实际上,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调整,行业内人才短缺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刘义认为,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已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因此,行业内的人才也应该呈现出“跨行业、高融合的特点。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的方式,在特定的海外市场,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积极引进所需的人才。实际上,目前广汽、吉利、长安等多家自主车企一直在积极引进海归人才,尤其是在积极发展智能汽车的关键时期,各个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海外人才引进的方式。
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高校与企业的努力外,行业内还需要适时启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工作组人才交流与服务机制,合力打造行业内开放的人才服务与交流平台,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解决我国智能汽车人才短缺的问题。
文:韩忠楠编辑:*蓓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欢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