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朋友晨晨妈又来分享一篇大作!相信这篇文章会引起很多妈妈的共鸣,原文很长,我做了一些删减,有兴趣的也可以点击文末原文链接。文中的思维导图都是晨妈自己画的,有钱有闲有才华。另外如果想看她以往的文章可以在菜单“故事频道”里面点击“噜噜妈的唠唠叨叨”专栏。感觉自己好牛逼啊,都可以给人开专栏了哈哈哈。
我的孩子今年5岁,读中班,他像一个试验品,已经上过不少知名不知名的课外班,去了不少的地方,看了不少的书,可说是阅历丰富。在养育孩子的5年间,我这个魔都妈妈从懵懂到一知半解,被海量升学信息压成焦虑,再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救赎”,得以从焦虑的高峰上一路滑行下来。今天这篇文章就和各位魔都妈妈们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懵懂入手学区房
3周岁,孩子正式脱离尿片,前期的吃喝拉撒睡为主题的养育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除了从出生开始就坚持的每晚为孩子朗读之外,妈妈还没有思考过太多教育相关的问题。或许要感谢篱笆神贴“我为什么选择明珠—献给和我一样纠结于学区房选择的爸爸妈妈们”开始了我对于“教育”的思考。
这是一篇以北清复交为目标解析体制内魔都孩子的求学线路图的神文,作者以大量的事实数据从高考的上线率倒推到高中,初中和小学,从而得出如何选择学区房的结论。
看完这篇文章,我家队友立即行动,成功购买学区房的喜悦使我保持了相当久的高度兴奋,第一步已经跨出,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入坑某品初焦虑
孩子3-4岁的这一年我进入了莫名兴奋又莫名伤感的盲目焦虑期。篱笆神贴既指明了清晰的求学路也在我们这些新晋家长面前铺开了一幅魔都求学路的残酷长卷。(妹妈作为PPT爱好者给大家画了一幅)
由此可见,顶级民办幼升小的面试简直就是这场学业长跑举足轻重的起跑线。想到此,我不淡定了,心情在莫名兴奋和莫名焦虑间反复切换:莫名兴奋时,毫无来由的认定自己的孩子是高斯或者牛顿再世,觉得我娃若去面试一定能成功。莫名焦虑时,总是担心,万一我娃临场犯傻马失前蹄怎么办?岂不错失了人生最为重要的第一步?
不能有这个万一!我开始不停地搜集各种面试真题和过来人分享的面经。于是,我知道了某花和某品,也知道了家长们为了成功报名不惜花重金购买这两家机构的入学名额,甚至在报名处苦站2天2夜。于是,我也加入了某品小班妈妈的队列。得知内部报名的那天,我遥控返家途中的队友再折回去静安报名付费。报名成功后两天,陆续传来家长们为一个入学名额彻夜排队的新闻,由衷的觉得自己八面玲珑消息灵通。
那个时期,妈妈之间比拼的是谁报的课多,孩子间比拼的是谁拿的五角星多。每节课下课时,等候在教室外的妈妈们一拥而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默数自家娃的星星再用眼角的余光查看邻座的孩子的星星。
慢慢的,我发现五角星已经悄悄变了味:课堂上,老师只给正确回答问题的孩子五角星,却忽视了给那些克服恐惧后犹豫开口但还是没有答对的孩子,老师将五角星当做维持课堂纪律的工具,家长用五角星来给自己孩子贴标签。我甚至看到有孩子偷偷地给自己贴五角星。
有个小朋友的妈妈特别喜欢我娃,总在孩子面前说我娃怎么怎么乖巧。后来,孩子们在幼儿园相处时,那个孩子看到我娃就打。我私下找他妈妈沟通,请她不要再在孩子面前夸别人家的孩子了,那位妈妈不好意思的回答,“是啊,怪不得,我孩子会问我:‘如果Morgen是你的孩子就好了,是吗?’”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有时候“恨铁不成钢”的一句话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后来我们格外注意不在自家孩子面前夸奖别的孩子,要夸也是夸别家孩子的努力,懂礼貌。现在那个孩子可以友好地和我娃相处了,两人成了真正的好朋友;而在每天的朗读中,我们发现了这个小男孩对文字的超常理解力和收放自如的朗读能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珍爱。
那段时间和一群充满了干劲的妈妈们在一起,我受益良多也随时被一大波“焦虑”击中。小班寒假时,我晒了一张我整理的我娃在线下英语机构的学习图,被大咖们“谴责”我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学得太少了,学得太浅了”!她们出谋划策,给了我进一步开展亲子英语启蒙的方向,线下要上,网课也要上,在家更要不停的阅读和练习。
冲击焦虑高峰期
小班下学期,有关幼升小的传闻越来越多,比如八卦青浦世外的面试分居然包括家长的体重,阳浦面试时测试家长的智力,上实的考试流程我们如数家珍,还要讨论学英语和学认字哪个更有用。
怎么也没想到某思的中班家长宣讲会是唤醒我这个走在错误的鸡血之路上妈妈的第一个转折点。我和队友是冲着早点去占坑的想法带着娃去考试的,去之前,某思给我们的印象是史无前例令人发指的鸡血。谁想宣讲的老师拿出来的课件标题是清一色的知名绘本和把身心健康置于首位的国家教委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大纲。原来鸡血并不等于毫无乐趣的知识灌输,而是有章法的在快乐的情绪中帮孩子接受新知识。这是我家队友第一次接触《指南》和某思灵活的排课和换课方式,对比某品思维课老旧的课件和过课不补的课表,深为感动,立即决定换机构。
中班的入学测试是唤醒我的第二个转折点。我们的综合分并不高,我娃在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项目的失分比较多。我们群里有不少妈妈建议我们重考一次,进入理想的尖子班,我动了心思不料队友坚决不干,他说:“在不知情时考出来的才是最真实的状态,没必要再考一次。挤在凤凰里当凤尾,不如当个小鸡头。再说了,人生是一场长跑…”,事实上,后来队友不仅一次制止了我冲击尖子班的想法。
现在回头看,我们太看重机构的升班测试了。就算同样是4岁,大月龄和小月龄的孩子在动作语言上天然有发展的差距,把4-5岁之间的孩子混月龄考察很容易拉出阶梯状的成绩分布图,注重成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成绩和月龄间的关联性。
而中班就非尖子班不可的想法,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将年幼的孩子捧为同龄人间的学习小楷模,恰恰是在培养输不起的孩子:幼年就如此优秀,那么一定要时刻保持优秀。可是保持优秀何其难,因为人的天性就是玩乐,而过度压抑后的过度的玩乐往往会将小楷模拉下神坛。小楷模注定终身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拉锯。这样的孩子过早的失去了孩子的童真,“不能输”从童年起就成为他形影不离的诅咒。
一份调查惊人醒
读书使人进步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焦虑升级的同时我也一直坚持在看各种育儿书籍。分享我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