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叔本华
你的家里,有多少本没有被读完的书呢?
BOOK
如果你经常了解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也许你会常常看到一个名词:“焦虑障碍”(Anxietydisorder)或者“神经症”(neurosis)。
这是一类以“焦虑”为核心的心理疾病的统称。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怖症等。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
神经症是一种用于“对抗恐惧的防御措施”,以及为了“缓和内在冲突”,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
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才将它叫做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
KNOWLEDGE
说人话就是,我们的焦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为同一个行为,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例如在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生育便给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以及焦虑。因为一旦不能怀上男孩,也许会导致许多糟糕的事情发生。
而如今,女性的生育焦虑已经大大降低,但我们也迎来了新的焦虑——“知识焦虑”。
当知识成为一种焦虑
最能引起和体现人们“知识焦虑”的行为就是学习。
①在过去信息匮乏的年代,人们渴望上学,获取知识,此时的问题在于:“难以获取知识”。
于是,当别人通过某些途径能有效获取知识,而自己却不能的时候,许多人便有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即使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这种焦虑也一直都在。
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获取丰富的知识,此时的问题在于:人们消化信息的速度,远不及信息增长的速度。这时,学习会给许多人带来一种受挫感。
于是,当自己不能消化,但有的人却能消化的时候,焦虑感就像活火山一般,随时会失控爆发。
这两种情况,常常让许多人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自我提升”
为了追赶上别人,或者防止被别人超越。大家自然而然地会开始购买书籍,课程,各种教学视频、音频进行学习。
问题是,这些书往往只看了一半,或者压根就没看。于是,钱花了,知识没有学到——更加焦虑。因为焦虑,下一次又控制不住消费。
到底怎样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并且不用再花冤枉钱呢?
想要不再花冤枉钱,你需要深入了解“知识焦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你需要知道“知识焦虑”的内在成因:
①信息的爆炸带来了越来越多“未知的事物”,未知带来了恐惧与不安。
②为了降低恐惧,人们尝试了解更多的事情,希望追上信息的增长,但往往以失败告终。“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了焦虑产生的基础。
在越来越强的“恐惧”与“冲突”的作用下,知识成为了一种“焦虑”。甚至慢慢发展出了“知识焦虑症”这一精神心理疾病。
知识焦虑症通常表现为:紧张和自我强迫
严重时会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
KNOWLEDGE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得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①降低未知知识所带来的恐惧,从而降低我们的焦虑。
②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来对抗焦虑。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如何降低“恐惧”。
知识焦虑背后的恐惧
正所谓“想要消灭敌人,首先要了解敌人”。我们想降低“恐惧”,也需要先了解我们到底是在“恐惧”什么?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信息的爆炸意味着社会角色的分化加剧。
很多时候,不是同一个领域的两个人,也许连沟通都很困难。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弥补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减小与他人的“距离感”。我们都在尽力不让自己被“时代的巨轮”所抛下。
其次,无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都认为,“归属感”和“亲密感”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社会需求。
所以,对“知识的恐惧”,是在恐惧与“他人/时代”脱节,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丧失社会链接感”的恐惧。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购书”时,潜意识所表达的内容:当一个人感到恐惧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人会希望“抱团取暖”,因为和集体待在一起,比我们自己一个人更有安全感。
而“买买买”便是一个“社会性行为”,我们通过购物来感受“融入集体”带来的安全感。这便是购物成为人们“缓解焦虑最常用手段之一”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尝试解释“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玩手机”。
也许在你躺在沙发上,漫无目的的划着手机屏幕的时候,你的潜意识也渴望着能“无意中”刷到一个“新的知识”;我们每天吃瓜,也只是为了能获取一个大家都聊得来的话题,增强与他人的“链接感”。
只是,我们都在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