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后来,在澳洲好不容易治好的
TUhjnbcbe - 2021/4/23 0:21:00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公务员考试,大多要求35岁以下;企业优化人力结构,优先淘汰35岁以上员工……35岁已成为一道坎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探访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朱国玮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研究报告指出,“35岁+”人群就业渠道、选择更窄,收入更低,而这类群体有家庭有房贷,一旦失业,家庭财务状况会变得十分脆弱乃至恶化,容易引发区域性银行按揭贷款违约等连带风险。

还有专家担忧,如果35岁的人会遭遇就业困难,那么40岁、50岁的人要在职场上找到舒适感就更是一道难题。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待业现象,不同阶段的就业年龄歧视最后构成了反对延迟退休的现实阻力。破除就业“中年歧视”。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朱丽亚认为,随着近年来出生率的逐步降低、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用工难情况在低质量就业岗位开始凸显,并呈现慢慢向高质量就业岗位蔓延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用工难、用工荒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破除“年龄歧视”“中年歧视”,重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参与率,大力开发中老年人力资源,倡导“人尽其才”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招聘、用人导向。

——立法制度保障。多位专家建议,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为了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必要对目前大行其道的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性的规定。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有反年龄就业歧视立法,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40岁以上任何年龄段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同时允许了一些特殊场合的年龄限制。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35岁并不意味着职业创造力的终结,反而是经验能力充分沉淀的成熟时期,各行各业应更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认识和利用中高龄员工的特点和优势,打造适合各年龄层融合发展的企业文化,营造友好的“人才流转”就业市场氛围。

——为中高龄就业者“赋能”。朱丽亚认为,‘35岁+’群体就业的最大压力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找不到符合期待值的工作,陷入“高不成来低不就”的困境。对此,*府应加强引导培训,赋予中高龄求职者更多技能,拓宽其再就业、创业之路。中高龄求职者也更应保持终身学习、积极更新观念技能,凭扎实的工作能力立于职场“不败之地”。

曾几何时,人们对“待业”“失业”的认知还停留于“”人员,可如今的“35岁+”就被招聘单位人为归类于这一群体。诚如有人对此的形象调侃:当你25岁和3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资源”;当你35岁和2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就变成了“人力成本”。”但在笔者看来,“35岁成职场荣枯线”的怪象,不仅涉嫌年龄歧视,更有害于资源使用和企业发展。

相较于年轻人所具有的有干劲、有精力、工薪要求低、上升空间大、生活牵绊少、创新意识高、适应力可塑性强等诸多优势,已过而立之岁、迈进中年门槛的35岁员工,的确有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琐事多、身体机能下滑等的相对弱势。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规律和自然现象,必须直面和善待。其实,心智和年龄未必同步,“35岁+”的许多人并不缺失上进心、蓬勃气和创新力,而且与职场新手相比,他们更多是经验丰富、技术熟练、阅历丰富的企业骨干。中年人也曾经有过青春岁月,年轻人也终究会步入中年、迈向老年。拿35岁一刀切“划线”有失武断,也不公平,更缺少人情味。

“35岁成职场荣枯线”,看似是出于“成本”考量的小聪明,实则存在短视误区。也许,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红利”让一些企业占得了先机、赢得了利润;但如今40年过去,劳动力市场早已物是人非,“人口红利”消退、粗放经营落伍,企业仅靠吃“青春饭”难有大作为。人才竞争、理念创新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变“年龄”优势为“智能”优势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培养、需要历练,从“十年磨一剑”的角度解读,35岁或是“正当年”。

围观“35岁成职场荣枯线”,人们可以读出有利有弊的“双刃剑”效应。对于热衷于跳槽的年轻人不失为“警示”:想跳槽要趁早,小于35岁正好。诚如有员工直言:随着年龄逼近35岁,公司尽管有各种不如意,但已经不敢再跳了,再难再累也只能忍气吞声。这势必会倒逼年轻员工收心止念、安营扎寨,有利于企业员工的队伍稳定。不过,这种被逼无奈“留”是否属“心在曹营心在汉”却不得而知。

对于职场内的“35岁+”员工,如果以这条“荣枯线”对待,则引发的副作用不可小觑:*心涣散、士气低迷、上升无望,归属感降低,更奢谈会有主人翁意识、自豪之感。而这种“天花板”瓶颈也势必会波及到职场新人——他们的今天就

35岁,对每个身在职场的人来讲,都是一个“生死线”,35岁焦虑症也正是当下社会焦虑症状中占比最大的一种,毕竟,这个年纪绝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年纪也大部分是车贷房贷两头扛,身体不能拼尽,头脑还得冷静,以免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惋惜局面。但现实情况是:体制内,35岁是能否提干的一道分水岭;体制外,35岁是能优胜劣汰的一条“生死线”,这么一看35岁好像总有多部分的人,多部分的家庭将关闭上升通道,家庭事业的过山车将到达最高点,然后的路程就是下坠…

就算是想跳槽,35岁好像也成了用人单位招聘的硬杠杠,超了35岁都没有机会参加面试,这些情况是真的吗?我们每位

TUhjnbcbe - 2021/4/23 0:21: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941903.html

这是撕开间隔年结束后的残酷真相的*鸡汤,请谨慎食用。

01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撕下解封条的那天,我突然不想走出房间。仿佛只要我一直像只鸵鸟一样躲在房间,就可以假装自己还在澳洲,就可以无视接下来所有的未知和迷茫。

这21天比想象中过得快很多。

在澳洲呆的时间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每一天出于生活成本高的焦虑感,除了转移、度假和找工作的路上,我基本都在上班。可以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我也习惯了时薪制带来的对时间的紧迫性,总容不得自己闲下来什么都不干。

隔离期间尝试过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最后都没干成,好像做什么事都没动力了。在酒店和在家期间,每天睡13、14小时,然后上网冲浪、看剧、看文章度过接下来的时间,偶尔想提起精神做点正事,发现自己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了。

然后接下来的日子,离解除隔离越近,我就越消沉。

到最后,什么也不想做,就只是躺着,躺着冥想。什么也不做,放任自己浪费时间,这样的任性让我愧疚感越来越重,但又很舒服。

爸妈怕我无聊,送饭的时候总是想多跟我说说话。但我连话都不想说,接上饭就关门,将他们的关切挡在门外。

2月20日,隔离最后一天,居委提前给我发了解除隔离通知书,告诉我午夜12点后就正式解除隔离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意识到,出了这个门,我就没法再做鸵鸟躲着逃避接下来会面对的问题了。我又要回到现实生活了。我要找工作要爆肝工作要买房供房要结婚生子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想到好像再也不能自由自在了,一股酸楚涌上鼻头。

害怕。焦虑。不知所措。低落。眼泪不自觉地浸湿了枕头。

早就知道很多回了国的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适应并接受国内的生活,本以为我在离开澳洲之前已经彻底厌倦,迫不及待想重新感受国内的烟火气,没想到我依然还是会遭受这样突然席卷而来的消极情绪。

02才刚成真的美梦

解除隔离后,我决定先在家待一段时间,缓冲一下突然改变环境带来的不适应感。本计划着每天换着吃各种思念已久的美食,见各种朋友,约各种局。结果一到家,突然变得清心寡欲,每天没什么食欲,也不想见人。

家里面每一样东西都还是在一样的位置,爸妈还是做着多年来一样的事情,小区里面依然树木茂盛,街道依然拥挤繁华。

惊喜地发现这样一个小城市居然也开了星巴克,点了一杯久违的flatwhite,拿到之后失望地发现只是一杯凉掉的拿铁。偌大的商超里形形色色的服装店很多,曾经只有kmart一个选择依然逛得很开心,现在居然不知道该买什么了。身边经过的人穿着都很时尚精致,好像只有我灰头土脸素面朝天。

这时候,铺天盖地的游离感席卷了我。

我感觉我像个游客,跟这个熟悉的环境格格不入,突然会开始喘不上气。

03梦醒的感觉

后来我问了几个同样是近期回国的人,还有几个曾经留学回国的朋友。

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我花了一个月才找到了新工作,在即将上班的前一晚,突然开始害怕了。在澳洲生活了四年多,从来没感受过压力和焦虑,但现在还没开始我就怕我适应不了国内的节奏。”

“澳洲仿佛就是一个避风港,没有经济压力,没人干涉我,回来后直接崩溃了,父母觉得我没结婚没买房没固定工作,每天都是焦虑重重,不自觉的我的心态也崩了。我现在很想回澳洲,想回去逃避现实。”

“我觉得我过去一年拥有了一辈子的自由。而现在我要失去它了。”

突然地,我想明白了我到底在恐惧什么。

早就习惯了独自漂泊,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低物欲的生活。平静舒服,无忧无虑的澳洲生活似乎让我游走在废掉的边缘。而我还能再挤进去刀枪无眼的职场吗,我能接受这样残酷百倍收入却要减半的落差感吗,我不再能不开心就换一个环境,不能在累了的时候选择开始度假,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和工作时间了。

当初离开家去澳洲,是抱着希望自己成长的心情,以为经历过一遭后,心态会改变。可最后,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人生依然没有方向,职业发展依然没有头绪,性格依然是这样冒冒失失,感情观依然是如此幼稚。甚至同龄人开始在事业上成功,或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了,而我还要重新开始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过去几年的意义。

我以为我准备好了直面血淋淋的生活,原来我高估了自己。

其实一切都没有变,焦虑从不会消失,逃到澳洲了也没用。逃避总有结束的一天,在间隔年中找到人生方向这样的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大部分平庸如我的人,即便是勇敢地开启了不一样的生活,起初的迷茫最后还是会继续迷茫。我想接受自己的平庸大概是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了吧。

而如果心态不好的话,回来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4Moveon

朋友问我,回国了什么感受。

“不知道呢,好像是回家了,又好像是离开家了。”

解除隔离那天,走出家门,在家乡的街道上走着,阳光很刺眼,马路很嘈杂。

戴上耳机,放上熟悉的那几首歌,我仿佛又走回了黑得兰的凌晨四点,整条街道寂静无声,只有我在灯下拉长的身影。

我突然很想念澳洲那些绚烂的日落和星空,无数时刻深刻感受到的孤独和宁静。

而我明白,那只是一场梦,梦醒了。此后在人生这条需要拼尽全力厮杀的路上,在各种血肉模糊筋疲力尽的时刻,我一定会想念在澳洲的这两年的自由和欢喜,那些肆意大笑的回忆,应该能撑过我走很多艰难的瞬间。

现在,我对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保持自由的心。

投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后来,在澳洲好不容易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