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子观点三十四ldquo凡尔赛文
TUhjnbcbe - 2021/4/19 18:08:00

首先,我们来看看凡尔赛文学是什么?


  “凡尔赛”一词出自池田理代子绘画的漫画《凡尔赛玫瑰》,在这部漫画里,有大量篇幅都在刻画路易十六时期上流贵族的生活。凡尔赛一词代表着上流、高贵,近期大火的凡尔赛文学一次便是它的延伸,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以看似抱怨实则炫耀的文字,不经意间展现出优越生活的线索,有人将其概括为“故作苦恼地炫耀,欲拒还迎地责怪”。


  凡尔赛文学普遍的三大特点:

(1)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表面明明是嫌弃,实则是在炫耀夸奖

(2)自问自答——这种在朋友圈里比较常见,自己评论自己,或者用统一回复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想要让大家看到的内容。

(3)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借用第三人的视角来炫耀自己的魅力,这个常见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中。


  根据上文这些对“凡尔赛文学”特点的描述,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像全家最丑*、非常普通梁朝伟、一点不帅郭富城、不知妻美刘强东,北大还行*这样的知名人士的自我调侃,可这些都不是我们这次的爆点,这次的凡尔赛文学的热度是由一名叫“蒙淇淇77”的微博博主引爆的,她的微博中除了炫耀财富以外,更多的是炫耀丈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以及自己所在阶层发生的生活琐事,前后不能自洽的文字中流露出满满的少女纯爱文学的玛丽苏气息。


  但透过大众炒梗娱乐一派欢腾的表象,凡尔赛文学的火爆背后其实是在贩卖焦虑,隐藏着消费主义的扩张和精英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的扩张


  凡尔赛人以漫不经心的方式铺陈生活细节,炫示象征财富、地位等的符号,再进一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取认同。他们不在意是否有人对文字的真假与否的质疑,因为他们只是想借此展示自身的名誉与地位,这才是凡尔赛人们在“凡尔赛文学”背后追求的核心。他们渴望通过这种虚假描写的生活向高收入阶层示同而与低收入阶层示异,希望通过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幻想跨越阶层的区隔。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生存的需求似乎不再是人们的第一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享受的狂热追求。工业化生产的大众商品成为了区分人们等级高低的符号化产物,人们受到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去购买商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认为这些商品是在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而在“凡尔赛文学”中,凡尔赛人们不再是追求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媒介,通过谦虚的语气将自身对幻想生活的设想以符号化的词汇展现出来,来满足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虚假需求”。


  “凡尔赛文学”将语言文本作为一种符号为消费主义服务。这种过度崇尚物质欲望的描述、反常规操作的炫富只会让“普通人”更加焦虑,因为“别人家的烦恼”成了“我们家的羡慕”。人生的鸿沟似乎就此拉开,愈来愈远。

精英主义的陷阱


  到底是什么引领着大部分的“普通人”走向了一条凡尔赛文学道路?年薪百万、草根逆袭,迎娶白富美最终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许多人渴望达到的。这些积极向上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并没有错,但像凡尔赛文学这样不作为,仅仅是对中产阶级生活进行虚幻宣扬却易使人们落入精英主义的陷阱。精英主义相信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看似充满逻辑,没有漏洞,但是它有一个潜台词:如果你不努力,如果你不成功,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精英主义的盛行加深了所谓的胜者与败者的鸿沟,影响着人们对输赢的态度,身处顶层的人们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那些失败的人,则只能责怪他们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例子,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也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其中有一个实习生叫丁辉,双非非法本毕业,但他不愿屈于不够好的本科学历后无前景的人生,两度背水一战希望改变自己,就像是一个不断努力追求更好未来的普通人的缩影。但在节目中导师每次给他的成绩均低于我们观众的预想和期待,当然其中可能也有剪辑、剧本等的影响,但从他一再的受挫便可窥见精英主义的痕迹:你28岁了,还没有成绩,那就是你的问题;你比其他实习生有工作经验,你还会犯错,那就是你不行。


  单一的精英主义保护的不是大众的公平与正义,而是追求极致的小群体利益,盛行小圈子俱乐部制的文化,凌驾制度的阶级特权。凡尔赛文学渲染的精英主义“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局面,使无数“普通人”求路无门,陷于焦虑。


  一个人的蒙淇淇凡尔赛文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她的背后也有那么一群人在消费主义和精英主义的陷阱下沉迷在这种物欲横流的价值观里,将人生的方向全部用来追逐物质生活,将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成功与否的判断,渐渐的失去了自我,活得更像是一台冰冷的机器。

经过了前面的介绍与分析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凡尔赛文学呢?


  《长城评论》认为,在泛娱乐化的社交网络,凡尔赛已经成了一场玩梗的社交狂欢,真真是凡人的比赛。事实上,炫耀优越感是人性,不论是低调的还是高调的。从“假摔炫富”到“名媛拼单”再到“凡尔赛文学”,不过是炫富方式的迭代更新。所谓凡尔赛文学不过是一类削弱了攻击性、去掉了锋芒、变化了方式的炫耀,一种刻意营造的、虚伪的、代理的自我感觉良好,一场欲盖弥彰、比拼演技的生活秀。


  凡尔赛文学一开始,可能确实是一种谦卑自夸的交际手段,当这种炫耀越来越多,不胜其烦的大多数便会通过戏仿来放大这种行为的滑稽之处,来解构其荒谬和可厌,以一种搞笑的形式来表达对这种或炫耀或自恋行为的抵抗,使其成为可以不断填充的流行格式,试图减少日常生活中防不胜防的炫耀,常人在这种会心一笑的虚拟情节中,既获得了讽刺炫富的满足感,也看清了新型的、变种的炫富套路。


  《光明日报》指出,对于“凡尔赛文学”及其流行,应辩证分析,理性看待。


  作为炫耀的“凡尔赛文学”以“晒生活”之名行炫耀之实,流露出不健康的心态。刻意打造“高级生活”来填补空虚的内心,反映的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可产生落差之后的“过度补偿”心理。这样的“凡尔赛文学”实质是网络环境里的表演行为,暴露出虚伪的人生态度和扭曲的价值观念。
  


  如果只是把“凡尔赛文学”作为修辞术,进行玩“梗”的文字游戏,调侃自嘲,放松心情,只要不对他人造成攻击和伤害,偶一为之,倒也无可厚非。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确实需要解压。这类“凡尔赛文学”像无害的“自黑”或“吐槽”,起到了情绪解乏和缓解焦虑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凡尔赛文学”值得鼓励。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修辞看似外在形式,其实对审美趣味、思想言行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尔赛文学”的过度传播,可能催生、助长玩世不恭的心态,损害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正确态度。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流行语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后备*典型的矛盾心态——“既是一种向往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被嘲笑的状态”。还有研究语言学的旅美学者认为,中国网络热词的背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折射的可能更多是“80后”“90后”和“00后”这几个年龄段的“网络公民”的社会心理。之前流行的名媛,其实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它已被囊括在“凡尔赛文学”里了。


  说起“凡体”和“名媛”,张颐武认为,一些年轻人对这样的表达感兴趣,体现出他们对优雅品位或高雅生活的微妙感觉,这其中既有嘲讽,也有羡慕与向往。“名媛”拼单喝下午茶的现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它实际上反映出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的新要求,而这种要求又与很多人还是“打工人”的身份有差距,因而产生焦虑感。


  现在的社交媒体早已扩展到新领域,一方面是以短视频为中心的快手、抖音等,另外一方面是强化社交功能的
  年注定是中国网络流行语不平凡并引发热议的一年。除“逆行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词汇被人们挂在嘴边,用来评价和感谢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口口相传的还有“打工人”“集美们,冲鸭”“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奥利给”“真香”等热词,以及“名媛”“凡尔赛文学”风格的自我炫耀式的流行表达。“打工人”等词在自嘲中包含着某种奋斗文化,一经流行就引发社会要求对“打工人”更多关怀的思考。至于“凡尔赛文学”,有不少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种情绪化、夸张、转弯抹角、无病呻吟式的“自炫文化”,不值得提倡。


  无论是传统炫耀,还是凡尔赛式炫耀,总有一小群人对炫耀带来的满足感痴迷沉醉。而凡尔赛学内里低调的奢华,让热爱炫耀的人们似乎找到了他们心中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仔细探求不难发现,这种先抑后扬,明贬暗褒的凡尔赛文学背后,其实是炫耀群体从纯粹炫耀到高级炫耀的转变,而在道德与财富齐头并进的今天,凡尔赛的盛行也透露出年轻人内心的矛盾与焦虑。尽管过去直白的炫耀也不被认可,但人们反对它的理由还是类似基于拜金不是正确价值观这样的严肃观点。而对于凡尔赛,人们在不认可的同时,还掺杂了几分围观和嘲讽的意味。这种差异背后,既有当下网络社交成本普及导致的高频自我展示,也有凡尔赛行为本身自相矛盾带来的不真诚感。


  最后,我们想说——尽管凡尔赛人对于赤裸裸的低级炫耀深感厌恶,但是他们本身的行为也逃离不开炫耀的本质。炫耀之所以令人不悦,本质上既是来自于炫耀者高人一等的轻蔑态度,也是来自于观看者求而不得心理的一种体现。对于陷入凡尔赛表达方式的年轻人来说,摆脱中庸文化与炫耀欲望的交织泥潭,进行自我展示和表达方式的更新,是他们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嘲凡群众来说,把握好“笑”的尺度,学会接纳他人的成功,避免沦为既酸又恨的攻击机器,减少焦虑,努力朝向自己的奋斗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供稿|夏伊彤,沈伊妮

排版编辑|刘明慧

校审|DL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子观点三十四ldquo凡尔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