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万人的ldquo毕业焦虑症r
TUhjnbcbe - 2021/4/13 12:58:00

又到一年高校毕业季。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万人,规模将再创新高。

面对庞大的求职大*,很多即将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的大四生都患上了“毕业焦虑症”:

——四年专业课,到了社会毫无用武之地

——刚面试的这家公司又拒绝了我

——考公务员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薪资高的看不上我,薪资低的我看不上

——我其实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摆在毕业生面前的,是工作难找、没有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四年下来似乎已成定局的一身“本事”……

你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吗?

根据百度指数获悉,近期“找工作”这一关键词搜索量大涨,日搜索量最高达到了51万多,是历年同时期搜索量的数十倍。

时代在召唤人才。然而,经过四年专业课训练的当代大学生,还远远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

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突出专注于创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专才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

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旦进入了工作岗位,会不会考试和能否记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纪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绝非死记硬背得到的书本知识可以应付。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毕业后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在中国,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学生们抱怨说找不到工作,但是数以万计的企业单位却也抱怨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你是被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

李开复曾这样总结:中国教育培养出了四种人——

第一种人是学业优秀却迷茫困惑、没有目标的人;第二种人是平庸无能、没有个性和特色的人;第三种人是不懂得交际交往、孤独的人;第四种是浮躁不安、贪婪无度的人。

俞敏洪也曾发问: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本来进入大学,就是进入了一片自由天地,可以海阔天空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热情专注研究自己的爱好,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可以好好阅读、争论、探究,让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开花结果。

但非常可惜的是,从全国所谓名牌中学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变成了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

他们走进大学,无意识地继承了从中学培养出来的竞争心态,在各门成绩上努力去争第一。他们别无所长,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回自己的自信和荣耀,才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有价值。

学生们为了得到好成绩,你追我赶,如过江之鲫,恨不得一个个把对方掐死。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金挂钩,不仅让学生们红着脖子争名夺利,而且学会了在背后舞刀弄枪。如果成绩再也上不去,就从此一蹶不振、精神抑郁。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大学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不是为了让自己的拥有更广阔的情怀和更丰富的心灵,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成熟、独立、更专注于自己从灵*深处喜欢的事情。

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未来得到一份被人艳羡的工作,得到那种天子骄子的感觉。他们心中无大事大非,一切有利于己的都是对的,一切不利于己的都是糟粕,最终成为了钱理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这些学子中,家国情怀已经离开他们很远。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思考被认为是脑子有病,阅读宗教哲学历史书籍被认为是精神失常,而个人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情怀总是被人嘲笑。在校园中,受尊重的学生不再是能够讨论叔本华和弗洛伊德的学生,不再是潜心研究想要解决基础科学难题的学生,不再是在孤独中阅读马尔克斯或者曹雪芹的学生。

现在大学里被尊重的学生,是那些有钱能够经常请同学吃饭的学生,是身上名牌套名牌的学生,是开着汽车带女同学兜风的学生,是成绩不及格却在外面创业的学生,是善于逢迎拍马搞好上下关系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中国大学生群体,已经世俗化为一群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思想高度,也没有理想高度的功利主义群体。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对学生演讲的时候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是的,我们的大学生依然需要信仰、激情和理想。但非常可惜的是,从孩子们小时候开始,我们就没有给他们建立信仰、激情和理想的环境,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听话的人,是标准化的人,是善于把别人踩在脚下的人。我们甚至故意安排这样的土壤,让孩子们变得目光短浅、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斤斤计较。

我们从来没有告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事情,让自己快乐有多么重要。最终我们看到了我们想要的培养结果:一批批迷茫的、无助的、可怜的,但却圆滑的、精明的、充满了浅薄竞争心的、对利益反应超级敏捷的高智商人才。

二、你自身或许存在的10个问题

目前的大部分大学与社会真实的需要严重脱节,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源。但能否找能好工作的核心,还是毕业生自身的软硬实力。

1.你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企业。

目前的大学生很少会在读书期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人的ldquo毕业焦虑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