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四本书!还是哲学。
读完,我越发觉得这个社会无聊、呆板又无趣,大概是书里很多观点比较现实悲观,尤其最后一章。
在提及倦怠社会之前,作者一直说,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绩社会,功绩社会作为积极的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兴奋剂社会”,倦怠感是其中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
我想这个「倦怠」真正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陌生——
“两个人不可避免地彼此分离,陷入高度个人的倦怠感之中,不是我们的倦怠感,而是我的和你的。”这种导致分裂的倦怠感使人变得“失去观看的能力,陷入沉默”。
高速运转的社会使人变成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重复劳作,人们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按部就班看似是一种安稳,实则是一种自我消耗。
人逐渐变得麻木、坚硬,失去了诗歌和远方的憧憬,初心这种东西,更是沦为了橱窗里的纪念品。哪怕后来有人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也会觉得内心空空。
这是倦怠感带来的精神滞后和自我内耗,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在被社会规则所塑造,每一个人都是待出售的商品。
在这个丧失了想象力和精神活力的社会,哪能不倦怠啊,而且还那么可怕。
难怪作家莫里斯·布朗肖要说,倦怠有一颗宽广的心。没有宽广的心,如何承受这些?
导致倦怠社会的原因是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从规训社会转向了功绩社会。简单点可以理解为,从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社会,变成了我们自己压迫和剥削自己的社会。
为什么会自我剥削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对自我成功的追求,也就是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因此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自己开启和自己的战争,而且永远赢不了,注定精疲力尽。
我们不光要升职买房还要完美爱情还要瘦身变美,结果我们自己被自己逼得疲惫不堪。
这种对自我的高要求,导致对自我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