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路可还行?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跟感冒很像。我们吃感冒药并不能治好感冒,但是可以缓解咳嗽,流鼻涕等不适的症状。吃感冒药让我们多睡觉,多发汗,吃抑郁症的药也一样,让我们多睡觉,调低降高稳定一下,或者不是抑郁症,只是抑郁情绪,抑郁状态,抑郁发作,西医只要开药缓解的是症状。
至于病因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三方面综合构成。生理因素用药效果明显,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呢?环境,关系,以及我们的软件系统的改善,我们该怎么“治疗”呢?
药物治疗的思路
我国法律规定了,只有医生才能使用治疗这个词,所以刚才我加了引号。如果治疗仅限于对症用药的话,我们便不能治疗引起抑郁症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如果治疗不仅仅是对症用药,而是把病治好的意思的话,我们没有医生的权利去治疗谁,但是可以想想治疗的逻辑,以便更好的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自我调节,更好的配合医生。
对症用药简单的说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逻辑清晰效果直接。比如郁了吃抗郁的药,躁了吃降躁的药,不稳定了再加点稳定剂。可是总体的动态平衡如何促进发生呢?特别是自然的总体动态平衡,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正常走路的时候不会想我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吃药帮我们从不能走路到可以走路,怎么走路还得自己重新掌握才行。
重新掌握自己的动态平衡的部分就是心理治疗的内容了,心理治疗的思路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治疗任何人,一是法律问题,二是专业倾向问题,一会我会讲到。)
心理治疗的思路
最早也最著名的心理治疗思路就是精神分析了,当然按照不同的教材资料,有的认为构建主义,格式塔,行为主义治疗并不比精神分析晚,咱就不替专家争这口气了。现在在中国最流行,影响力最大的心理治疗理论是精神分析,这是毋庸置疑的。
武志红写的畅销书《巨婴国》就是套用经典精神分析里的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对应成人以后的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疾病。简单的说就是小时候缺了,长大以后就会出问题。那出了问题以后怎么办呢?想办法回到小时候改变过去的记忆和感受,或者慢慢修补,弥补过去的缺憾和创伤,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经年累月的不断努力。这种治疗的思路就是小时候缺了长大补,怎么补?回到小时候补,很明显是以时间线的逻辑为主,有点过去决定现在和将来的味道。
那很多医生特别喜欢的认知行为主义呢?简称CBT,还有什么别的BT在这里就不说了,咱就是最主要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心理治疗的治疗思路。认知行为是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合并来的,认知主义最经典的理论就是ABC理论,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孩子不上学,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客观的事情,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对孩子不上学的看法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变化。如果我们认为孩子不上学是一件坏事,然后我们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我们认为孩子不上学是一件好事,我们就会放松释然。孩子不上学是A,对孩子不上学的看法是B,我们的情绪是C,A不会直接导致C,对A的看法B才会导致C。
行为主义最经典的是森田疗法,我不管你怎么想,只要你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可以拥有像正常人一样的思维和情感。后来森田疗法也做了改进,应用更普遍的地方是针对你非常焦虑的问题我给你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让你在听不进去或者听不懂那些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先做一些具体的改变,通过具体行为的改变来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和情感。
那为啥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要合并成认知行为的CBT呢?因为两边都发现自己缺了一半,于是就把ABC变成了事件,看法,行动,情感这四个步骤组成的循环,我们不知道从看法和行动哪个环节打破更加有利于患者,或者我们并不排斥双管齐下,一边调节你的看法(认知),一边改善你的行动,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改善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这一切是建立在认知行为主义对情感产生的原因是认知和行为引起的基础上的,如果情感并不是由认知和行为引起的呢?于是才有了正念,从佛教禅修当中引进的关于情感调节的更好的办法,就是观察和适应。情感来了我不用去找它的原因,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和感受情感本身上面,不管是通过身体观察感受也好,还是通过情绪的想象观察感受也好,慢慢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你看,到这里我们已经说了四种治疗的思路了,药物治疗一种,心理治疗三种,下面介绍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治疗”的思路,在中国不知道为啥发展不起来,在美国发展的挺好,不是崇洋媚外啊,只是因为我个人更加喜欢。
那就是人本主义的治疗思路了,有感于经典精神分析对人看法的过于悲观,仿佛过去决定一切,只有回到过去才能弥补,还有认知行为主义把人当成动物来研究,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才有了人本主义的兴起。人本主义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也更加注重实证,这块就不说了,咱们主要说一下人本主义的治疗思路。
很可能我解释的不对,因为我也没有正经接受过人本主义的系统专业培训,只能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思路确实更适合我自己。你看,这里我已经开始用来访者了,也没有用治疗的字样。人本主义里的“治疗”更偏向于把病治好,而不是把人否定掉。不用人的过去否定人的现在,也不用人的动物性来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比起过去的缺陷和创伤未能满足导致现在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我们更倾向于人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以一些方式呈现出来。比起过去曾经发生的,糟糕的部分,我们更偏向于聚焦现在发生的,阳光生长的可能。既然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我们为什么不去相信它的康复是以本人为主的呢?那么,强调专家手中主动权的回到过去修通,或者改变认知行为,就会变成在现在以来访者为主,心理工作者当好辅助。在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主义里,ADC或者MVP肯定是医生和专家,在人本主义的世界里,ADC和MVP永远是来访者本人。
人本主义并不完美,对于不愿相信和无法感受的人来说,确实CBT更适合一些。对于一些对过去创伤念念不忘的来访者来说,确实更适合精神分析,当然也有人更适合正念或者催眠,我只是给大家多提供一种治疗的思路:相信和促进来访者本人阳光生长能力的产生,而不是做相反的事情。
求同存异
介绍了以上五种治疗思路之后,我们不妨来求同存异一下,找找共同的规律和原则:首先,我们要减轻患者/来访者的痛苦而不是增加他的痛苦,起码总体上必须是这样的;其次,患者/来访者的痛苦肯定多过快乐,而不是快乐多过痛苦。否认了这个前提,那就不是治疗而是谴责了。
最后我想打一个比方,送给所有正在为孩子马上开学复学而焦虑不已的家长,是我在昨天跟一个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想到的:
人的潜意识像一缸水,水上面浮着两只瓢,一只好瓢,一只坏瓢。不管我们使劲想把哪个瓢摁下去,那个瓢都会反弹起来。通常我们都是非常想使劲地把坏瓢摁下去,但是结果是坏瓢弹的比好瓢还高,我们光顾着看坏瓢了。我们很少想到去摁好瓢,也很少想到,不摁的话,两只瓢都漂的好好的。
乔瑞峰笔耕不辍,幸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