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什么样才是好的生活
TUhjnbcbe - 2021/2/16 14:22:00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jydxy.com/

Oct.

2

灼见(view)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

Lachel

来源

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01如果有一台「快乐机器」,可以直接通过刺激你的大脑产生快感,你会想要使用它吗?一个有意思的消息是:这种机器也许已经出现了。在一篇年的论文中,德国神经科医生MatthisSynofzik讲述了他的经历。他为一位罹患了严重的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病人做了手术,把一个电极埋在大脑里的伏隔核部位——伏隔核是大脑「奖赏回路」的中心,负责调控愉悦感。随后,他逐步调整电极的电压,并要求病人用1-10评价他当下的愉悦感和焦虑感。当电压调到1v时,病人的愉悦感在2左右,焦虑感在8左右;当电压调到2v时,愉悦感上升到3,焦虑感下降到6;而当电压调到4v时,病人表示「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持续了10分钟,几乎没有焦虑感。电压再高一点会怎么样呢?Synofzik把电压调到5v,病人表示:他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抑制的狂喜感,但这种感觉太强烈了,这使得他的焦虑感上升到了7。最终,双方协商将电压定为3v。为什么不定为4v?因为Synofzik认为:3v可以使得病人的愉悦感和焦虑感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为他自己日常的情绪波动留下空间。如果长期保持在高度愉悦的状态,对他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这种手术被称为「深层大脑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用它来治疗和缓解抑郁症,已有10来年的研究。年,神经科学家HelenMayberg和AndresLozano发现:大脑中有一个部位,叫做Brodmann25区。它位于眶额皮层后面,连接着大脑的奖赏回路和边缘系统。HelenMayberg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Brodmann25区体积较小,比起正常人也较为活跃。因此,她通过电击的方式降低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结果是:患者显著降低了焦虑感,感到久违的平静和幸福。好了,关于医学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今天主要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科技高度发达,通过植入芯片、刺激大脑,我们就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愉悦感,而不需要真的去采取行动,你想要这样的生活吗?

02

上个世纪,哲学家RobertNozick提出过一个很类似的思维实验,叫做「Nozick的体验机器」。他问:如果现在有一台机器,通过连接你的大脑,可以让你产生各种各样快乐的体验,比如让你感觉自己成为名人、成为大众的焦点,让你感觉走上职业生涯的巅峰,让你感觉跟一位完美的伴侣堕入爱河……当然,你自始至终都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机器带给你的幻觉。但是,它非常逼真,你绝对找不到任何破绽。并且,你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一直待在里面。那么:你愿意舍弃「真实的生活」,使用这台机器吗?Nozick认为「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我们活着并非仅仅为了享乐,还有很多同样重要的东西。这个思维实验被后世的科幻作品广泛使用,比如年惊世骇俗的《黑客帝国》,以及一系列反乌托邦、赛博朋克作品。我对《黑客帝国》第一部里一句台词一直印象深刻,来自一个小角色Cypher,一名背叛了主角一行人的觉醒者。他说:「你看,我知道这块牛排根本不存在。但这有什么关系?当我把它放进嘴里,矩阵会告诉我的大脑,它多么美味、多汁。这么多年以来,你知道我认清了什么?无知就是快乐。」那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为了摒除我们天性中固有的「维持现状」的偏好,我们不妨把这个思维实验再稍微扩展一下:试考虑,在下面两个情境之下,你分别会如何决定?情境1:你过着现在的生活,某一天,科学家宣布,开发出了这么一台「体验机器」,保证绝对安全、真实,但代价是你进去了就不能出来了,你会不会选择使用它?情境2:你过着现在的生活,某一天,一行人出现在你面前,告诉你:你现在活在一台体验机器里,你可以选择回到现实生活,也可以选择继续过下去。现实生活可能比你现在更好,也可能比你现在更糟。你愿不愿意回到现实?你会怎么选?

03

我想,也许会有不少人愿意待在「体验机器」里,但肯定还是会有不少人,愿意拥抱真实世界——哪怕真实世界并不那么美好。为什么呢?Nozick提出了三条假设,他认为这是我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所考量的重要依据:1)我们想要去做某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获得做这些事情的体验。2)我们想要依照自己的选择成为特定的人,而不是成为毫无变化的「电子人」。这两点可以总结为第三点:3)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真实的世界」。如果失去了真实的世界,生命就失去了根基。无论如何,这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想要的,绝不仅仅只是虚无缥缈的「快乐」,而应该有实际的事物作为依托。什么实际的事物呢?就是跟外在世界、跟他人,乃至于跟未来的自己的关联和交互。哪怕你在体验机器中,你能够体验到你的亲人、伴侣、朋友,能够感受到跟他们在一起的快乐,但你会知道,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你跟他们的交互,对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并不会影响到这个星球上真实存在的「他们」——实际上,在这个体验机器里,自始至终只有你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想到了这一点,你的快乐可能就会被孤独吃掉。简而言之,跟这个真实世界的联系,可能是比快乐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们所更加看重的事情。基于此,我总结了一个3P2A模型,希望帮你梳理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到底什么样,才算是「好的生活」?下面详述。

03

01.意义Prospect

你会发现,在这个模型里面,快乐并不是最首要的位置——实际上,这5个要素,它们的地位是同等的。

其中,起到引导和指向作用的,就是意义(Prospect)。

什么是意义呢?简而言之就是:有哪些东西,是比「我」这个个体本身,更重要的?

比如:有些人,会选择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家乡教书,花十年二十年专注做科研,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做公益、慈善……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意义感。

在他们看来:为家乡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年轻人,推动祖国在某个领域上往前迈一步,又或者能帮到一些亟待援手的人,是比自己的得失更加重要的。

当你作为一个个体,被放入一个更大的系统里面,你的运转可以如何为这个系统赋予价值?可以如何优化系统中其他元素?这个系统有了你,跟没有你,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这就是你超越自身的存在价值,也是你意义感和使命感的来源。

所以,我常说: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需要去为它赋予意义。什么是意义?就是你跟这个世界的联结。你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值得你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

这些,是需要你自己为自己定义的。

像我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意义,就是「打开视野,传播知识,启发思考」。

无需觉得意义是个很高大上的词汇,实际上,它也可以非常现实:

想在科研上做出突破,缩短人类达到「终极真理」的时间,这是一种意义;

想让更多人理解、喜欢某个行业、某项领域,这也是一种意义;

想让家人过得更好,想回馈帮助过自己的人,想援助更多跟自己有相同境遇的人……这些,同样可以是你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意义」。

所以,「体验机器」为什么不够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意义感的缺失:我在体验机器中也许可以很开心,很快乐,但这种开心和快乐始终只有我一个人能享受到,我无法帮助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也无法把它分享给别人,更没有办法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切实地影响到身边的任何人,哪怕任何一个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又为了什么要活着呢?

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也许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04

02.快乐Pleasure我在为什么我们不快乐?中,把快乐归因为多巴胺。实际上,严格来说的话,应该是这样:我们日常所说的快乐,可以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愉悦感,一部分是动机。这其中,奖赏回路本身的激活提供愉悦感,而多巴胺的作用,是为这种激活的刺激提供动机。什么是愉悦感呢?简单来说,就是通俗所说的「高兴」「开心」,从学术上表述,就是较高的积极情绪和较低的消极情绪——它可以衡量你对一件事情的「喜爱程度」。而动机呢,指的是:你有多强烈的渴望,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它衡量的是你下意识、不假思索的行动方向。很多情况下,这两者是一致的,你喜欢它,才会想去做它。但有些情况下,这两者也会分离。不妨想一想,会是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上瘾」。举个例子:*品上瘾的机制是什么?就是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吸收,提高大脑中多巴胺的浓度(同时激活奖赏回路),从而让大脑慢慢适应这种异常的、高多巴胺的状态。等这个状态过去了,大脑无法适应多巴胺浓度的落差,就会产生巨大的痛苦,从而推动着人体去继续服用*品。也就是说:对于上瘾者来说,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去做」(正强化),而是「因为不想痛苦才去做」(负强化)。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动机和愉悦感分离的「奖赏刺激」。想一想,当你刷手机时,当你在网上到处闲逛时,当你瘫在沙发上刷剧、看综艺时,有多少时候你是真的「喜欢」这些内容,又有多少时候,你仅仅是觉得「无聊」「烦躁」「什么都不想干」,才这样做?后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因为不想痛苦才去做」。归根结底,它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刺激阈值被这个世界不断提高,乃至于我们已经无法忍受片刻的平静、安宁和无所事事。所以,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的案例里,神经科医生要设定3v的电压?原因也是在于:对于「快乐」这种东西,要保持一个适当的额度。有时候,「平静」比「快乐」更重要,也更持久。当你的愉悦感和动机被外界操纵了,你就很难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重新掌控它了。那么,一个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是保持一种平稳、内在、缓慢的「快乐曲线」,既要避免大起大落的外源刺激,也要避免不断抬高我们阈值和基线的潜在刺激。简单来说,真正的快乐,永远都要从内在去寻找,而非依赖于外在的力量。只有当你通过付出努力、思考和动手之后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才是健康的,也才是持久的。

05

03.成就感Ability既然提到了付出行动,那么我们来聊聊「成就感」。如果说快乐是「我想做」,那么成就感就是「我能做」。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一种胜任感,「我能够胜任我所处的这个位置」,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和感知。这种体验和感知,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叫做「自我效能感」——你也可以简单粗暴地把它理解为「自信」。不同点在于,它会聚焦这么几个方面:1)对自我和任务的清晰认知:我知道我的能力是什么,也知道任务有多复杂。2)基于1,对自己的表现有明确且坚定的信念:我相信我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也会努力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为什么这里我要用「成就感」?就是因为,无论是对自我的能力,还是对外部世界的复杂程度,你都必须去「做」,才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义提供目标。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快乐减少阻力——你体验到的愉悦感和动机越强烈,你就越不容易放弃它。那么什么提供动力呢?成就感。只有当你意识到「我是能够胜任的」「我能够把它做好」时,你才会产生源源不断、想要把它继续做下去的动力。这里要再提一提「心流」。什么是心流?它指的是一种在工作中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做一件事情,投入得忘记了时间;终于把它做完之后,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实际上就是成就感。它最容易在什么状态下出现呢?当你完全沉浸入你所做的事情,大脑会不断地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并微调自己来适应这种变化——当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契合达到一个稳定的同步时,你就进入了心流,亦即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比起快乐,我们更需要去寻求和获取的,其实是心流状态和成就感。所以,哪怕躺在机器里,就能享受到巨大的快乐,我也会更愿意动手去创作、去思考、去行动。因为只有真实的动手,才能赋予我成就感,也才能令我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06

04.自主性Autonomy

在第三点中,我们提到这个模型的基本结构:意义提供目标,快乐减少阻力,成就感提供动力。这是3P2A模型的核心引擎。那么,这个引擎,还需要一个东西,为它提供「开关」。是什么呢?就是我常常提到的「自主性」。什么是自主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为,一个决策,一个选择,是由你内心所作出的,还是由外在的力量逼迫你、引导你作出的?许多实验都表明: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主性,他会慢慢丧失对一切事物的希望,沦为行尸走肉。比如最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结果,慢慢地,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被注定的,从而丧失一切行动的动力。我们可以用JulianRotter提出的「控制点理论」来理解自主性。Julian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都受到自主意志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不同的人会有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倾向于重视自己的内在倾向,更容易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样才是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