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焦虑症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1什么是焦虑?
2正确区分焦虑情绪与焦虑症。
3识别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谈到焦虑,相信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焦虑,比如说面对重要的考试,可能会出现心慌、气促、手心发抖,看着试卷题目头脑一片空白,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反应;再如一些小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父母离开时小孩就会大哭大闹,求着父母不要将他一个人留在幼儿园,这是小孩来到新的环境中出现的一种分离性焦虑,所以焦虑是无处不在的。
那为何又说焦虑是陌生的呢?因为有时焦虑表现很轻微,转瞬即逝,在你还没有发现它时已经消失,那说明你对新的环境已经适应了;另外一方面,即使我们身体出现各种不适,但大家可能很难把这种躯体不适与我们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焦虑的表现;再者有些人的焦虑情绪已经很严重,甚至达到恐慌的程度,但他们可能把这种体验和躯体疾病联系在一起,而到心血管、呼吸内科等专科进行求助。所以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每个人都会存在焦虑情绪。
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Gebsattel曾经说过,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适当的焦虑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学习,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效率,让我们能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去解决所处环境中的压力和改变。
在一项关于中国公众出现焦虑情绪的频率调查中可以看到,接近50%的中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焦虑,而超过30%的中国公民几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焦虑状态。如果是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帮助我们面对突发事件,但长期的焦虑情绪则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你长期处于心理焦虑状态,则需要自我调整,或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来到我们的心理咨询门诊或是我们的心身医学科进行一些专业的支持。
那我们为何会产生和体验到焦虑呢?
这个可以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的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气、住房等到复杂的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我们不停向前努力的内在动力。当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自我需求受到威胁时,人体内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让我们体验到焦虑情绪,在这种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人体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保护自身这些需求得以实现。
▲从下到上: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等),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安定等),社交需求(对友谊及爱情等的需求),尊重需求(对成就的个人感觉),自我实现需求(发挥潜能)
生理需求是处于人需求层次的最底层,即是图中金字塔的底部,其包括水、空气、食物等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上述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时,人类个体的生活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人类的日常生活就无法维持,人的生命也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类便会采取一些行动,如争夺食物,这就是焦虑所起到的自我保护作用。
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样可以发现,不同地域、性别、社会阶层的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焦虑,对于社会底层的人而言更多的是体验到生存焦虑,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更多的是自我实现需求的焦虑,也许他们的物质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满足,但他们更需要不断的自我挑战和不断自我实现。
正如我们刚才所讲的,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自然的情感反应,它们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体验之一,只有在人类认为有威胁性的事件发生时会体验到焦虑;这些威胁性的事件包括对身体的威胁,如生病、意外、可能会死亡等,还有来自社会的威胁,如羞怒、拒绝、嘲笑等,这些都有可能会让人产生焦虑情绪,在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人也感受到身体出现的各种反应。
既然焦虑是普遍存在的,那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焦虑是人天生的一种保护和防卫机制,当经历危险时,我们感觉到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听力变得灵敏、出汗、瞳孔扩大、心跳加速、肌肉紧绷,这些变化是为接下来采取的行动做好准备的,这种准备我们称之为人的战斗-逃跑反应。这种反应常在短期的焦虑中出现,其意义在于影响身体做好准备,采取攻击的行为或尽快躲避危险。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在横穿马路时,一辆按着喇叭的汽车朝他开过来,此人一点也不焦虑,也不采取躲避,那他有可能就会被撞死;事实上,人的
机体已做好准备,启动了战斗-逃跑机制,这个时候他会马上跑开。所以战斗-逃跑反应对人起到保护作用而非伤害,它是人类一种生存机制。
战斗-逃跑反应的出现跟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息息相关,自主神经功能系统俗称植物神经系统。当人体感觉到危险时,大脑就会发送信息到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部分。主神经系统是由两个分支组成,分别叫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神经系统直接参与控制人体的能量,并为行动做准备。简单地说,交感神经系统是战斗-逃跑系统,其能释放能量为人体行动做准备,而副交感系统是储存系统,能使我们的身体冷静下来,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越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会涉及到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使心跳加速、力度增强,血液重新分布,减少对血液需求量不大的部位的供应,如皮肤,转而供应更为需要的部位,如肝脏、肌肉、大脑等;此外,人的呼吸变得更快更深,这样可以为人体攻击、逃跑准备更多氧气。但当交感神经系统反应过强会使人体产生不适感,如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气促,甚至窒息感,同时为脑部提供的氧气亦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虽然减少幅度小,不会有危险性,但也可能对人体造成不适,如头昏眼花、视物模糊、脸部潮红,同时还会出现出汗增多,目的是使体温不至于过高而有利于机体持续做出攻击和保护措施,这些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虽会使机体产生不适感,但实际上是无害的。
另外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当我们紧张是会觉得口干舌燥,即是交感神经兴奋使唾液分泌减少;还有一个常见反应就是消化道症状,如考生在考前或考中会出现恶心、腹泻现象,这亦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因为战斗-逃跑反应激发了全身的活动,动用了机体大量能量,经历过后人会觉得很累,甚至精疲力尽。
交谈神经系统反应是个全或无的反应,系统一旦被启动,会使全身多个器官同时启动,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出现相应的症状,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何体验到焦虑时人体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生理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在几秒内、一瞬间发生。
战斗逃跑反应是焦虑情绪产生的基础,也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适当的焦虑情绪是有利的,并非所有的焦虑情绪都是病态的,焦虑情绪并不等于焦虑障碍。当然,过度的焦虑,且焦虑情绪程度强烈到无法自控时,则要警惕焦虑症的可能。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时,会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发生相应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通常不构成疾病,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会促使人鼓起勇气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这时候焦虑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但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构成病理性焦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焦虑症,这种病理性的焦虑会对人体起到相反的作用,会妨碍人们去处理和应对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的日常生活。
在心理学上,我们认为人类的心理紧张水平与其活动效果呈倒U字型的曲线关系,人的紧张水平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影响人类的活动效果,也就是他们的需求能否被达到满足的结果。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对人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能让人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若是一些无焦虑的状态,会让人们缺乏动力去实现自我突破,或过于大意而意识不到危机感,不能及时抓住在面前的机遇,其活动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若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焦虑的状态,会使人无法去客观评估自身的能力和外界的应激,总觉得自己应付不来,而且这种恐慌感会继续增强,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躯体感受、紧张不安的行为表现,这些体验会产生一种负性的、像滚雪球式的循环,从而出现焦虑症,那么在焦虑症的影响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同样以考试为例,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个适度的焦虑情绪,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在备考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疑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避免再犯相同错误;若考生对成绩毫不在乎,他便无动力去认真复习和提高学习成绩,那其成绩不言而喻;再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状态,多见于初三、高三学生,常听到他们抱怨夜间常睡不着觉,拿到考试题目脑袋一片空白,每天花大量时间去背诵题目或考试内容,但总记不住,那这种焦虑水平、强度就过高了,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绩。
从倒U字型的曲线可以发现,正常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是一个连续谱,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并非完全割裂,它们只是存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的不同。
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区别正常焦虑情绪和焦虑症。
首先焦虑症通常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就出现焦急、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其次它通常是指向未来的,似乎感觉某些危险即将来临,但患者本人说不清楚究竟为何会存在这些威胁或危险;再者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持续时间很长,若不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不愈;另外焦虑症患者常存在内在冲突,他们也意识到这种过分的担忧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控制,每日惶恐不安,十分痛苦。这种严重焦虑情绪和伴随的躯体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根据中国诊断系统,将焦虑症定义为: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焦虑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其发病率高,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在精神科门诊病人中占6%-27%,这是相当大的比例,而国内发病率相对较低,平均7%,但这个数据在逐年上升,上升幅度也相当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温饱不是我们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