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识别与处理
焦虑症可以说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我国缺乏全国性的焦虑症调查资料,河北、浙江等几个省的调查显示:焦虑症的患病率在5%~7%,据此估计全国约有5千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焦虑症患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而抗焦虑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1.广泛性焦虑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这种焦虑一般会持续数月。
2.急性焦虑发作(又称为惊恐发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注意!这种类型焦虑的出现是发作性的,无法预知的。由于急性焦虑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冠心病发作非常相似,患者往往拨打“”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使得急性焦虑发作的误诊率较高,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有一位患者就是害怕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就打出租车上下班,因为坐出租车她就没事。
焦虑症就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情绪障碍,往往包含两组症状:
(1)情绪症状: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紧张害怕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明确说出害怕的对象,也有些人可能说不清楚害怕什么,但就是觉得害怕;
(2)躯体症状: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面难受极了,觉得自己就要死掉了,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ICD-10关于广场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此处所用“广场恐怖”的含义较之当初引进这一术语时及某些国家仍在使用的意义更宽一些。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也包括害怕置身人群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其他地方。因此,这一术语表示相互联系并常有交叉的包含害怕离开家的一组恐怖症:害怕进入商店、人群或公共场所;或泊乘火车、汽车或飞机独自旅行。虽然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变异,但广场恐怖是各种恐怖障碍中对患者功能影响最大的,有些患者因此而完全困于家中。许多人因为想到在公共场所会崩溃并处于无助之中就恐慌不已。广场恐怖性情境的关键特征之一是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大多数患者为女性,起病多在成年早期。也可存在抑郁、强迫症状和社交恐怖,但不应主导临床相。若不作有效治疗,广场恐怖的病情虽可有波动,但一般会转为慢性。
诊断要点: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
(a)心理症状或植物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其他症状,如妄想或强迫思维;
(b)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至少以下情境中的两种:人群、公共场所、离家旅行、独自独行;
(c)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特点。鉴别诊断必须记住,有些广场恐怖患者因为总是能够回避所恐怖的情境而很少焦虑。存在抑郁、人格解体、强迫症状、社交恐怖等其他症状,只要它们不主导临床相,并不妨碍广场恐怖的诊断。但是,若在恐怖症状刚刚出现时患者就已有明显的抑郁,抑郁可能更直接作为主要诊断。这种情况多见于晚发病例。
ICD-10关于社交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社交恐怖常始于少年期,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与人群相对)中被人审视,导致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不同于其他恐怖症,社交恐怖在男女两性发病率几乎相同。可表现为孤立的(即限于在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以是泛化的,涉及家庭因子以外的几乎所有情境。害怕在公共场合呕吐可为重要症状。在某些文化中,目光直接对视可能特别令人紧张。社交恐怖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的主诉。患者有时确信这些焦虑的继发性表现之一是首要问题。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回避往往十分明显,在极端的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确诊需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a)心理、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发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
(b)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c)对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须是突出特征。
包含:恐人症;社交神经症。
鉴别诊断:
常可有突出的广场恐怖与抑郁障碍,且两种障碍均可致使患者“困于家中”。如果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的区分十分困难,广场恐怖应予优先考虑。除非能清楚地确定有充分的抑郁综合征,不应作抑郁的诊断。
ICD-10关于特定的恐怖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这类恐怖局限于高度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在公厕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目睹流血或创伤,以及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虽然促发的情境很具体,与之接触也能像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一样诱发惊恐。特定的恐怖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与广场恐怖相反,对恐怖情境的害怕一般没有波动。放射性疾病、性病感染,以及新近出现的艾滋病是疾病恐怖的常见对象。
确诊必须符合以下各点:
(a)心理或自主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思维等其他症状;
(b)焦虑必须局限于面对特定的恐怖物体或情境时;
(c)尽一切可能对恐怖情境加以回避。
包含:
高空恐怖;动物恐怖;幽闭恐怖;考试恐怖;单纯恐怖。鉴别诊断:特定的恐怖不同于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通常不伴有其他精神科症状。其中的血液-创伤恐怖与同类别的其他恐怖不同,它导致心跳缓慢,有时出现晕厥,而不是心跳过速。害怕特定的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或性病感染,应归于疑病障碍,除非对这些疾病的恐怖与有可能染上这些疾病的特定情境有关。如果有关疾病的信念达到妄想的程度,诊断应为妄想障碍。如果患者认为身体的特定部位(常为面部)有异常或畸形,而客观上并不能为他人所观察到(有时被称为变形恐怖),则应视其坚信程度和持续性归于疑病障碍或妄想障碍。
ICD-10关于惊恐障碍的诊断:
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环境,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同其他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因人而异,但突然发生的心悸、脚痛、硬咽感、头昏、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是常见的。
同时,几乎不可避免地继发有害怕会死,失去控制或发疯。一次发作一般仅持续数分钟,但有时长些,发作频率和病程都有相当大的变异性。处于惊恐发作中的患者常体验到害怕和自主神经症状的不断加重,这致使患者十分急切地离开他或她所在的场所。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特定情境,如在公共汽车上或置身人群中,患者以后可能回避这些情境。同样,频繁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可导致害怕独处或害怕进入公共场所。次惊恐发作常继之以持续性地害怕再次发作。
诊断要点:
在本分类系统中,发生在确定情境的惊恐发作被视为恐怖严重度的表现,因此优先考虑恐怖的诊断。仅当不存在列出的任何恐怖时,才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
要确诊应在大约1个月之内存在几次严重的植物性焦虑;
(a)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
(b)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
(c)发作间期基本没有焦虑症状(尽管预期性焦虑常见)。
包含:惊恐发作;惊恐状态。
鉴别诊断:
前面已说明,惊恐障碍必须与作为确定的恐怖障碍一部分出现的惊恐发作相区分。惊恐障碍可继发于抑郁障碍,尤其是在男性。如果同时能符合抑郁障碍的标准,不应把惊恐障碍作为主要诊断。
ICD-10关于广泛性焦虑的诊断: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
如同其他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患者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a)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志下安”,注意困难等);
(b)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c)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他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标准。
包含:焦虑神经症;焦虑反应;焦虑状态。
ICD-10关于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的诊断:
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他类别。
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自主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必须存在一些自主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如果符合本障碍标准症状的出现与明显的生活改变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则应采用适应障碍的类别。
有这类相对较轻的混合症状的患者多见于初级保健机构,而更多的病例则存在于一般人群中,大部分人医院或精神科。
焦虑症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也不错的情绪障碍,因此即使你被确诊为焦虑症,也不必过分担心。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
苯二氮草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
(1)优点:
①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
②抗焦虑效果肯定;
③价格一般比较便宜。
(2)缺点:
①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
②有可能产生依赖。安定类药物抗焦虑,好比是车速过快,用脚踩刹车,管用但是不适合常用。
(3)常用药物:
劳拉西洋(罗拉),常用剂量是一天2~3次,每次0.5~1.0mg;佳静安定(又叫阿普唑仑),常用剂量是一天2~3次,每次0.4mg;奥沙西洋片(又叫优菲),常用剂量是一天2~3次,每次15mg。
这三种药物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偏弱,对白天的工作影响小一些。其实所有的安定类药物都可以抗焦虑,只是副作用还有效果各不相同,以上三种药物较为常用。
(4)如何使用安定类药物:
①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长期大量服用;
②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
③定期换药的原则:
如果是病情需要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抗焦虑,3~4周就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避免依赖的产生。注意换药时,原来的药慢慢减,新加上的药慢慢加,两种药物交叉服用一段时间后,再撤掉原来的药物,新加上的药物加到治疗量。
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服药剂量不大,疗效较好时,也可以不换药,只要安定类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不减弱,就可以认为没有产生依赖性。
在焦虑症的早期治疗要尽快足量使用安定类抗焦虑药,以便尽快控制焦虑,因为抗抑郁药发挥抗焦虑作用,往往需要2~3周的时间,如果不尽快控制焦虑症状的话,会对病情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安定类药物服用4~6周后可以慢慢减量至停服。
2.抗抑郁药如果用车速过快比喻焦虑,那么抗抑郁药就是松油门,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焦虑,因为焦虑的病因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紧密相关,而抗抑郁药可以改善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缓解焦虑,从根本上治疗焦虑。美国及中国焦虑障碍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
(1)广泛性焦虑:一线治疗药物是盐酸帕罗西汀片,艾司西酥普兰,文拉法辛。二线药物选择度洛西汀。
(2)惊恐发作:一线药物是盐酸帕罗西汀片,艾司西酥普兰。二线药物是氯米帕明。
(3)社交焦虑(社交恐怖):一线药物是盐酸帕罗西汀片,丁螺环酮。二线药物是艾司西酥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
一线药物的意思是首先选择的、疗效明确的药物;二线药物是指如果一线药物疗效不好的话,第二选择的药物。通过治疗指南,可以看到盐酸帕罗西汀片对于各种焦虑都是一线药物,它是各种焦虑的首选药物。其次是艾司西酥普兰、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效果也不错。
至于每一位患者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服药后的疗效、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及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同时也需要密切随访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步走向康复。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焦虑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药物治疗是雪中送炭,必不可少;心理治疗是锦上添花,会让患者进一步康复,也非常重要。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扫码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