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男性,41岁,自由职业,于年6月10日入院,主诉“紧张、担忧、心悸4月余,加重1个月”。
年1月下旬,该患者在回家途中得知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此后对COVID-19有过度和无法控制的担忧。医院就诊,排除COVID-19可能,但仍情绪紧张,对新冠肺炎过度担忧,出现烦躁不安、心悸、胸闷、肌肉紧张、全身酸痛、睡眠差、社交功能障碍,导致无法工作。病人入院前未服药,入院开始服用药物,睡眠明显改善,但焦虑症状改善不明显,一想到COVID-19即紧张、胸闷、坐立不安。
VRET于7月1日启动。经过六次虚拟暴露疗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新型冠状病*”的恐惧明显减轻,心悸、胸闷、烦躁等症状消失,于年7月8日出院。出院后,患者迅速恢复了日常的社交和工作活动。随访期间,患者的焦虑症状消失,能够正常工作和社交。
?病例2
男性,41岁,从事信息技术工作,主诉“紧张、过度担忧5个月,易烦躁3个月,加重1个月”,于年7月2日入院。
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患感冒,体温曾达到37.1℃,因此担心感染新冠病*,但核酸检测和肺部CT正常。患者仍不放心,并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发抖、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体重减轻超过4.5kg、睡眠紊乱等症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6月18日,医院接受了抗抑郁药和苯二氮?类药物治疗,此次入院后继续服用抗抑郁药和苯二氮?治疗,焦虑症状迅速改善,医院环境干净安全,医院,害怕从路人那里感染冠状病*,药物治疗并没有改善这种恐惧。
VRET于7月4日启动。两次暴露治疗后,患者症状即迅速改善,于年7月16日出院。出院后,患者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随访中自我报告的焦虑症状基本消失;仍担心新型冠状病*,但未达到焦虑障碍的程度,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病例3
女性,55岁,退休财务分析师,慢性病程1年余,因“渐起易紧张、担忧、心慌、胸闷、眠差1年余,加重3个月余”于年6月28日入院。
1年前患者起病时病情较轻,未行系统治疗。3月前因新冠疫情影响,且其子在美国纽约工作生活,患者病情明显加重,极度担心自己和儿子会感染“新冠病*”,常凌晨给儿子打数次电话,确认儿子的安全,并伴有易紧张、过度担忧,担心各种小事,烦躁、坐立不安,以及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发抖等不适,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兴趣下降等症状;社会功能严重减退,不愿出门,每日将自己关在家里,朋友来看望或送食物也要保持距离。
6月16日开始予抗抑郁药+苯二氮?类药物治疗,睡眠有改善,余无明显好转。入院后继续原药物治疗方案,心慌、胸闷等不适明显好转,但仍极度害怕新冠病*,在病房与病友保持1.5m以上距离,开门按电梯必须用纸巾,新冠量表27分。
VRET于7月2日启动。5次治疗结束时,患者新冠量表仍有20分,但社会功能明显恢复,愿意与人接触、出门,能控制自己不进行回避行为,于年7月22日出院。
步骤:建立新冠相关场景后可开始实施:①准备:由1名精神科医师及护士共同操作,对患者进行包括心理教育、暴露原理学习、动机会谈、暴露协议、暴露中的问题预热等访谈,同时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确保患者在暴露治疗过程中无健康风险。②制定暴露等级条目表:予患者会谈,进行暴露场景筛选、按暴露刺激引发的焦虑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成表、学习使用量化焦虑自评。③首次暴露:按照暴露等级条目表设计引入暴露刺激,使患者置身于暴露刺激下持续接受刺激而不采用回避或仪式化行为应对焦虑,反复自评量化焦虑,直至达到习惯化。④反复暴露:重复进行相同刺激的暴露任务,直至焦虑峰值分数减半甚至更低,再进入新的暴露刺激条目进行暴露。暴露治疗通常采用由低等级暴露刺激条目逐渐向高焦虑刺激条目进行,直到患者在所有场景中的焦虑峰值低于4分、不采用回避行为后结束。讨论我们在上述三名患者中观察到,经过药物治疗,患者机体不适的症状迅速改善,但对新冠的过度恐惧并未得到缓解。作为行为疗法的组成部分,VRET可使患者通过接触虚拟的“病*”达到治疗效果,缓解其恐惧,还可用于改善隔离期间持续存在的孤立感。VRET与药物结合使用时,可更好地消除焦虑、恐惧等症状。
新冠肺炎的流行不仅让病人及隔离在家的人群遭受了巨大的身体及精神折磨,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感染风险,部分医务人员或病人亟需专业的心理疏导及治疗。然而,由于缺乏在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及相关培训,精神心理科医生感染或导致医患交叉风险相对较高。如拥有必要的工具,如VR等远程诊疗模式,上述困局将迎刃而解。心理援助可通过虚拟现实和远程网络平台实现,降低患者或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文献索引:ZhangW,PaudelD,ShiR,LiangJ,LiuJ,ZengX,ZhouY,ZhangB.VirtualRealityExposureTherapy(VRET)forAnxietyDuetoFearofCOVID-19Infection:ACaseSeries.NeuropsychiatrDisTreat.Nov6;16:-.doi:10./NDT.S.PMID:;PMCID:PMC.来源:医脉通精神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