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控制PM25须东部地区联动
TUhjnbcbe - 2020/6/10 15:50:00
白癜风饮食注意事项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控制PM2.5须东部地区联动


■对话人物 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参与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环境质量调控战略研究等。


      提高空气质量之对话


    今年北京两会,PM2.5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诚如专家所言,就大气污染防治而言,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


    北京公布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意义何在?治理大气污染之路有多长?难度何在?日前,本报就此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PM2.5标准已呼吁十年】


    监测出来不达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府和公众一个提醒,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


    京华时报:在公众的呼吁声中,各地纷纷给出了PM2.5监测的时间表。对此,您怎么看?


    柴发合: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一次PM2.5知识的大普及,大家的讨论客观上加速了PM2.5控制的进程。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PM2.5的问题,并在各种场合呼吁建立我们国家的PM2.5标准。


    京华时报:早期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柴发合:我们第一个项目是1998年开始的,叫“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当时由科技部立项,我们在地坛公园、化工大学、石景山等地设了6个站点,分为冬夏两次,每次15~20天,监测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其中包括PM10和PM2.5。之后我们又在广州、东莞、成都做了大量的PM2.5研究工作,解析它的成分和含量、来源,以及PM2.5占PM10的份额。


    京华时报:当时怎么考虑到要监测PM2.5?


    柴发合:因为那时国外已经开始研究PM2.5,美国在1997年就提出了PM2.5的标准。虽然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PM2.5的标准,但作为研究单位,我们肯定要跟踪国际动态,了解我们自己的情况。从2007年开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始在院内设点,持续监测PM2.5和臭氧浓度。


    京华时报:根据你们监测的结果,北京PM2.5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柴发合:前些天,市环保局分析过北京市近10年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和我们监测的情况基本一致,趋势是越来越好。2007年,北京PM2.5的年均浓度大概在100微克/立方米,到


    2011年,前10个月的平均浓度为60~70微克/立方米。但这与即将出台的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京华时报:也有反对的声音,说监测PM2.5后达标的天数会很少,如果都不达标,监测就没有意义。


    柴发合:PM2.5纳入进来,不达标的天数会增多,但实际上空气的状态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的标准提高了。监测出来不达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府和公众一个提醒,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形成一个逐步改善空气质量的气氛。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地方说“我们这里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说达标率100%,但这种“达标”算不上真正的达标。


  [1][2][3]下一页【环境恶化人为系主因】


    我觉得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质量完全达标的问题


    京华时报:您觉得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


    柴发合:从1998年开始,北京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一步一步地走,确实是起了很大作用。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节点还是奥运会。由于奥运会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北京关闭了许多高污染企业,加快了煤改气的速度,减少了城区的燃煤量,北京油品也在奥运前提前实施了国四标准。


    京华时报:与周边省市相比,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是否是做得最好的?


    柴发合:从现在排放的强度和污染控制的水平来看,可以说,北京是整个京津冀地区污染控制水平最高、控制最严、方法用得最多的省市。北京的角色有点像加州在美国的角色,一直在引领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路子。


    京华时报:这些年来,北京大气中其他两项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都已经达标,可为什么PM10一直超标?


    柴发合:我想首先是北方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冬天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再加上北京三面环山,这是一个不利的客观条件。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人为的结果,人为的干扰是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近些年来,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不可阻挡。机动车尾气,炊事生活,各种工业活动和民用燃料的使用,都是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京华时报:您觉得,北京PM2.5要想达标,还需要多长的路?


    柴发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像欧洲,从达标的角度来说,欧盟25国到现在还有20%的人处在PM10不达标的区域,如果按欧洲32国算,有将近31%的人还处在PM10、PM2.5不达标的区域。美国现在在做州际污染控制,主要还是针对PM2.5和臭氧,因为他们有相当部分的人也是处在不达标的状态下。


    我觉得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质量完全达标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空气质量肯定会沿着持续改善的路一直走下去,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京华时报:对于PM10,北京控制了十多年,依然超标14%,PM2.5是否更加不好控制?


    柴发合:我们现在对PM2.5的控制,已经不应该是对TSP(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的思路,因为它的构成不光有一次污染物,还有二次污染物。所以在控制它的时候,同时要控制那些二次污染物的前提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氨等。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控制,才能达到效果。


  前一页[1][2][3]下一页【治理须大区域考量】


    整个东部地区都是一个大的污染区域,你从卫星上看,已经分不出谁是谁,连成片了


    京华时报:有消息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在武清设点,监测PM2.5等污染物在区域之间的输送。外来的污染对北京影响有多大?


    柴发合:区域污染的影响对北京市来说,相当于设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即使北京的污染不存在,外部污染的“台阶”也已经起来了,北京自己的污染再进来后,就是在“台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它的污染程度。北京处在整个区域的中心地带,周边被河北和天津环绕。四面来风,对它都有输送,有影响,但北京自身的污染物也向下风向输送。我们特别留意了这几次北京的污染天气,特别是重污染情况,当北京污染严重时,周边污染也很严重。所以,区域污染是本地区主要污染形态。


    京华时报:目前,环保部正在做区域联防联控的规划,是否意味着大气的治理将走向区域化?


    柴发合:这也是大气污染的形势所迫。现在我国的大气污染,不仅是京津冀这样小的区域,我们国家好多污染物,整个东部地区都是一个大的污染区域,你从卫星上看,已经分不出谁是谁,连成片了,省和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大家的污染都很严重。这么多年,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化工、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加之机动车的发展,燃煤量增加,这些都加剧了污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还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现在到处城镇化。城镇化的代价,就是把污染集中了。


    京华时报:解决京津冀区域性污染,北京和周边省市应该怎么做?


    柴发合:首先一定要让大家认识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第二,北京市一定要带头用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来控制自己的大气污染,同时也希望从国家这个层面来协调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使得北京市污染控制的进度和周边省市的进度基本保持平衡。


    京华时报:在治理PM2.5方面,国外有哪些成功经验?


    柴发合:各国对PM2.5和臭氧的控制,都有它的方法。像美国,原来有一个州际污染控制法则,但半途终止了,现在他们提出一个跨州空气污染条例,以解决跨州污染。因为PM2.5和臭氧都是区域污染问题,PM2.5的粒子更小,输送更远,存在时间也更长,光靠一个地方很难解决。像美国,它的整个控制规划涉及25个州,对每个州提出不同的削减要求。这个削减要求还综合考虑了它是上风向还是下风向,以及季节特点,比如在夏季臭氧季节,减排的力度就会比平常大。


    京华时报: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柴发合:这种从区域角度来控制PM2.5和臭氧的办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国家来说,要把整个东部地区连起来考虑,而不仅仅是我们原来说的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范围,而是更大的范围——整个东部地区,把内蒙古的一部分、山西、河南、安徽,甚至陕西的一部分都包括进来,向大区域控制方向努力。


    京华时报:在PM2.5减排方面,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柴发合:就大气污染防治而言,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和污染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既是排放者,也是受害者,大家要为自己享受更清洁的大气来做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现在准备写一个小册子,来指导大家的生活行为,怎么减排PM2.5。


    ▲前天,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开始滚动发布朝阳奥体中心监测子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小时浓度数据。 新华社发


    本版采写本报王硕本版插图谢瑶


前一页[1][2][3]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控制PM25须东部地区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