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言:“口若悬河,无损己身。”在我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我对此不以为然,每每因某个观点、某桩事情与人争执得如火如荼。
直至有一次,我在争论中耗尽了精力,几乎因此病倒,方才恍然大悟:言语过多,实则是在消耗自我。
多言则气散,气散则神伤。人的一生中,若能驾驭住自己的口舌,少言甚至不言,便是最佳的修身养性之道。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滔滔不绝的言辞,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深邃。如同静水深流,无需喧嚣,自能显现其深厚与宽广。
①少纷争,养生
年,法国科学院宣称拉瓦锡为氧气的首位发现者。
这本是化学界的一大盛事,然而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听后,却一病不起。
为何呢?原来两人长久以来一直在争论,究竟谁才是氧气的真正发现人。
拉瓦锡指责普利斯特里窃取了他的氧气发现。
普利斯特里则坚称,自己独立发现了氧气并且发表早于拉瓦锡。
拉瓦锡认为,他早在多年前的实验记录中就提及了氧气,且在研究上的造诣高于普利斯特里。
但普利斯特里也声称,他所提出的氧气理论和应用方法,是拉瓦锡所不能及的。
在外界看来,这种争执实在无意义,因为他们的贡献本就各有特色,难以分出高下。
然而两人还是带领各自的追随者,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论争。
而普利斯特里也在这场争论中变得焦虑、易怒,使得他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
最终因拉瓦锡的名声过于显赫,普利斯特里败下阵来,直至离世,都心怀不满、郁郁寡欢。
作家蒙田曾说:一切对人不利的情绪中,最能使人短命夭折的,便是过度的忧虑和恶劣的心境。
与人纷争,难免气急败坏,反伤己身。
不吵不闹不争辩,方能保持心平气和,让身心免受伤害。
国学大师南怀瑾虽患有多种疾病,却活到了九十五岁高龄,其中一个秘诀就是避免争辩。
当他在公共场合被人无端指责时,他不辩解、不发怒,只是默默承受,继续他的演讲。
即使有人质疑和怒骂他的观点,他也不解释、不反驳,只是高悬免战牌,声明“不争论”。
他每天依旧读书、讲课,做自己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曾表示:真理并非越辩越明。
反而会在争论中,因着急生气而损耗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过著名的“乐观理论”:
A型人格:喜欢争斗,好胜心强,个性急躁,容易患病;
B型人格:心态平和,从容淡定,较少生病,患病概率远低于A型人格。
百病由心生,万病从心治。
不与他人争长短,心宽体健,才能身体健康。
②少忧思,养心
百岁高龄的陈抟老祖曾言养生有“六宜”,其中之一便是戒忧虑,少忧思。
忧思,只会让心灵承受重压,加深内心的痛苦。
凡事不忧不惧,养一颗宁静之心,胜过世间一切灵丹妙药。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但他却活到了64岁的高龄。
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少忧思,常豁达。
在黄州时,他不忧只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年老之后,他依旧乐观旷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浮生固多难,一笑解千愁。
心中无忧,灵魂无惧,人生处处,皆是美景。
张爱玲,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前半生风华绝代,但后半程却命运多舛,历经坎坷。
先是遭遇爱情挫折,后是战乱流亡,最后还饱受疾病困扰。
然而,她并未怨天尤人,而是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
在困境中,她写下:“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在病痛中,她依然坚持创作,用文字疗愈自己的心灵。
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也正因如此,她的作品才能历久弥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道家有云:“无为而治,无欲则刚。”
遇事不忧不惧,遇痛不挠不折。
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照顾好身体和心灵,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
③少插手,养精神
在一次对话中,李连杰分享了他的生活哲学。
他坦言自己总是避免插手他人的事务,即使有人主动向他寻求意见,他也会委婉地回避。
有人觉得他疏离,也有人指责他不近人情。
然而我却深感敬佩。
明确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轻易涉足别人的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纷扰和麻烦。
人性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过度干涉。
那些习惯性地插手他人生活的人,最终往往得不到感激,反而可能招来不幸、祸及自身。
在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深思熟虑、情感丰富的丹麦王子。
然而,他也常常过于热心于插手他人的事情,尤其是关于父亲死亡之谜的调查。
他不仅卷入了宫廷的权力斗争,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悲剧性的后果。
最终,他自己也在这场纷争中失去了生命。
古人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过度介入别人的事务,除了给自己带来烦恼,别无益处。
收敛心神,走自己的路,发自己的光,才能真正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传说中,孔子活了七十三岁高龄。
在他的人生智慧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便是——寡言养气。
每个人的精神能量都是有限的。
过多的争执、怨恨和指点,都会对自己的内心造成无形的消耗。
学会保持沉默,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我成长和提升,才能真正滋养身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