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案例:有妈妈说,她趁孩子在睡觉时,想着家里没有酱油了,出门去买,没想到回来后就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声音都哑了,把她吓得不行以为怎么了,等她抱起孩子后,孩子紧紧握着妈妈的手,嘴里絮絮叨叨:“妈妈别走,妈妈。”这样的状态,还持续到幼儿园,孩子站在门口,紧紧地抱住妈妈,哭的歇斯底里,怎么拉都不放开,妈妈没办法,只能抱着孩子回家。孩子变得黏人离不开家长身边,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这种心理和家长离开多久离开多远没有太大关系,是孩子心理日益成熟的有关。分析:一、产生“分离焦虑症”的因素1.环境变化因素孩子正处在一个对生活规律和环境变化中,不习惯幼儿园固定式的环境,几点几点吃饭,午休,都和孩子在家时完全不一样,没有大人哄睡,让孩子第一次感受失去了亲情和温暖。还有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让他惶恐不安,加上幼儿园的什么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吃饭、穿衣服、睡觉、遵守规则,加重孩子的压力感,让他无法适从。2.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能使得孩子提前适应入园后的生活,那些溺爱、一切都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一些孩子因为环境变化转折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情绪,所以父母需要提前给孩子适应的安排。3.孩子的性格有研究证明,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孩子比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入园后的生活。二、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1.生理应激反应长时间的焦虑,没有得到安抚,孩子容易免疫力下降。一些刚入园的小朋友常常感冒,肚子疼。孩子不断缠着父母,就是希望父母能注意到自己。害怕父母离开自己,害怕妈妈不要自己,害怕有什么意外发生。常常因为拒绝上学,表现身体不舒服。肚子疼,头晕等等身子不舒服的信号,他们还会不吃不喝,用行动表达对“分离”的无声抗拒。2.心理应激反应“分离焦虑”是一种孩子离开父母,产生的消极情绪。“分离焦虑”除了身体遭受伤害,心理也有被影响到,孩子会梦里产生夜惊、梦魇。这也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出现这个反应是孩子想要寻找亲近的人,这是孩子得到安全感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三、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症”?1.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园准备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正式加入集体生活的环境,对孩子培养适应社会生活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先带孩子去幼儿园走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孩子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例如,吃喝拉撒睡。孩子离开家长后这些都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家长可以慢慢地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东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让孩子有独立性意识,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2.不拒绝孩子寻求安抚的行为当孩子提出八福的要求是,一般都是寻求加油吗,以及妈妈是不是真的还爱我的回答,这时候的妈妈,不管手头在做什么事,都要放下,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慢慢的爱会让孩子学会给予别人温暖。3.不要给孩子带去情绪有些妈妈会因为孩子的不安,哭闹黏人,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妈妈陷入焦虑。孩子的黏人造成也造成妈妈事情的耽搁,让妈妈陷入两难的状态。这时候要做到的是告诉自己,孩子只是在过渡阶段,等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会恢复正常,足够的耐心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走出“分离焦虑”的时期。其实“分离焦虑”是一件好事,孩子明白了,妈妈和她不是一体的,这也是智商在发展的表现。也不用担心这个时期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分离焦虑”是没有固定哪个时期发生的说法,只有当孩子意识到,看不见妈妈不意味着妈妈不见了,这个“分离焦虑”就能迎刃而解。(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