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牛车网]有种焦虑叫做“第一名”。
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对此深有体会,近日的一篇万言书震惊业界。年,吉利连续第四年拿下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冠称号,全年销售新车共计万辆,在车市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影响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相当不易。如何保住“第一名”的桂冠,大约是吉利和李书福焦虑的根源所在。
新能源车暗礁
细细分析吉利此次夺冠的销量构成,不难发现,年吉利新能源车型销量为6.8万辆(包含吉利、领克、几何品牌的所有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5.15%。纵观全局,虽然距离李书福年“蓝色吉利行动“中,吉利计划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90%相去甚远,但并不算难看,工信部数据显示,年,我国汽车销量达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也仅为5.4%。
焦虑来自突飞猛进的自主品牌同行。
年,比亚迪以17.9万辆的成绩夺得新能源乘用车企桂冠,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40%,还拿出了汉EV这样的爆款车型;而单月销量经常与吉利不相上下的长城,年电动车板块,欧拉品牌销量5.62万辆,截至目前,已连续3个月单月销量破万,照此发展,年仅靠单一品牌,长城要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翻番已指日可待。与之相比,吉利寄予厚望的电动车板块——几何汽车差距颇大。
李书福的万字动员书,再次将吉利的焦虑拉出水面。动员书中,“战略”一词出现了27次,“革命”出现了17次,可见李书福变革的决心有多么迫切。他在演讲中重申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并将其升级为两个方案:分别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动智能汽车。
本命年的险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本命年一直有着“避邪躲灾”的传统。年,正是吉利进入汽车行业的第24个年头。面对第二个本命年,吉利如何守住来之不易的第一名?
市场危机四伏。年1月,长安汽车凭借96.7%的暴增幅度反超吉利,登顶中国品牌乘用车企销量冠军,长城汽车尽管销量稍逊一筹,但同比增幅也远超吉利。
为此,春节刚过,吉利打响了自主品牌官降“第一枪”,豪掷20亿元现金红包。噱头很响,实际上优惠力度并未加大。
牛车网通过走访当地多家经销商发现,此前,吉利会不定期推出免费保养及维修优惠,而此次现金红包活动推出后,所有参与活动车型均不再参与上述优惠。这意味着,厂商变相将政策优惠换算成了现金优惠。
优惠不叠加,是众多主机厂的经营“传统”。关键在于,面对长安、长城的奋起直追,吉利为何仍不愿在降价幅度上给出更多优惠?
也许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吉利近年来的持续下滑单车利润,或许可以解释其中缘由。
年,吉利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单车利润从元飙升至元,并在年维持在元的水平线上。然而好景不长,年,受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吉利年收、净利大幅下滑,结合万辆的年销量,单车利润已降至元,同比下挫30%。进入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上半年吉利单车利润再次下探,降至元/辆,只有三年前的一半。当然,这也是自主品牌车企遭遇的普遍现象。
另一个普遍现象影响也逐渐显著,芯片短缺的影响已在全球蔓延,吉利总裁安聪慧明确表示,“芯片荒”对吉利多个产品都有影响。未来是否会变相导致零部件采购成本提高,吉利也需提前做好应对。牛车网对此特别咨询了多家经销商,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星瑞车型现车不多,先到先得,后续何时能够满足市场订单,仍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的调查结果,也与安聪慧口中“芯片短缺尤其对星瑞等产品影响较大”的说法相吻合。
第一名的桂冠仍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荣誉背后充斥着危险与不安。在最近的动员书中,李书福强调,吉利的“每一步都不能走错”,毫不掩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
带头大哥的浮沉
吉利最近动作频频:与百度合作,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与富士康合作,打造拜腾M-Byte量产车型;投资法拉第未来,探讨为其代工服务的可能性……坊间有人猜测,中国品牌的“带头大哥”,是否即将沦为“代工大哥”?
其实这一点,从万字动员书中可见端倪,吉利并不会沦为谁的代工厂,合纵连横,才是李书福一再强调的战略重点。2月24日,吉利与沃尔沃发布公告,宣布正式达成“合并”,但双方将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架构、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业务整合的最大价值。
公告中强调二者达成了“最佳合并模式”,实际上看,中心思想就是为期一年的完全合并重组并未达成,吉利汽车未能完全吞下沃尔沃这只“大象”。
从年收购沃尔沃%股权及相关资产,吉利始终与沃尔沃保持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将这场交易称为“放虎归山”,清晰双方独立的品牌发展战略。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牛车网采访时指出,这一场外界看来“蛇吞象”的交易,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独立”二字,而引申到十年后的合并案中,如果二者强行合并,那么仍将面临资金、监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保持独立,是双方合作的“最优解”。
但这显然不是一个让李书福完全满意的结果。从90亿元入股戴姆勒集团、到全资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从布局商业卫星即将投产、到设立区块链合资公司……吉利的盘子越铺越大,而每一笔业务扩张,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沃尔沃这样的车企合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届时,资本市场上的融合也可反哺公司,缓解其业务扩张过快带来的资金压力。此前吉利也曾明确:“(沃尔沃)重组后资产将纳入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并考虑未来在瑞典上市”。而今看来,这一梦想似乎只能暂时搁浅。
至于“合并”后的技术共享、资源互补,其实是吉利与沃尔沃这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事情,并无太多新意可言。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马拉松,跑完一场,还有下一场。对于吉利和李书福而言,守住“第一名”,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而扛着大旗的奔跑,自然要比轻装上阵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