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好友小羊连续三天低烧不断,并且腰酸背痛,早上起不来。
尽管工作非常出色,还拿到了奖金,但小羊每天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
她以为自己阳了,结果连续三次抗原检测都是阴性。
医院做各种身体检查,也没有得到确诊。
最终,小羊在精神科被诊断为轻度抑郁。
原来,前段时间,小羊为了赶公司的项目,每天废寝忘食,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
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加上每天12小时久坐,让她感觉非常难受。
她觉得自己虽然很累,只要咬牙坚持就行。
实际上她的情绪状态濒临崩溃,快要被工作压力压垮。
心理咨询师告诉小羊:“一个人崩溃,是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身体。”
来源:unsplash
01你的身体,比你的头脑更懂你我们总说“跟着感觉走”,但实际上我们的内心总困在迷雾之中,找不问题的根源所在。
通常,我们会习惯性地忽略或压抑某些感觉,或更重视逻辑和理性而非感觉。
实际上,这些被压抑的感觉,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比如一个人的皮肤经常过敏,可能是因为无法挣脱父母的控制;
一个人以为自己很爱自己的伴侣,但一旦身体靠近就觉得不舒服。
“相信你的身体”意味着我们要重视身体的感觉,但不仅限于此。
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往往被我们的欲望所蒙蔽:
我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我们渴望自己看起来强大。
然而,我们的身体希望我们能觉知到这些被压抑的真实需求:
你可以脆弱,你需要喘口气,你需要停下脚步。
武志红曾说:
一个人如果做了太多“我不愿意”的选择,就可能产生一些身体症状,这是一种隐喻。你的身体,可能比你的头脑更懂你。
来源:unsplash
1、你隐藏的伤痛,身体都知道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来访者总是面部过敏,但始终没有查出过敏原。心理咨询师了解后发现,来访过敏的背后有一个规律:他的母亲一来看他就过敏,一走又消失。心理学家认为,“身体信任”是身体“内部感受”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感知身体的能力。
我们的每一次互动、每一种关系都成为独特的体验,是因为受到了身体的指引。
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活自传”。
时间会在我们身上刻下不可逆的痕迹:
我们个性中的怯懦、畏缩和脆弱,都深植在我们的神经中枢里;
日积月累的焦虑会使我们的肌肉组织产生永久的变化。
就像在这个案例中,来访者面部频繁过敏,是因为他与母亲的关系“过敏”。
母亲对他有着超强的控制欲:
上高中时,不允许他谈恋爱,每天检查他的手机消息;
大四考研,母亲非要搬过来和他住,24小时紧盯他复习,除了吃饭睡觉,不允许他做任何事情;
工作后谈恋爱,因为认为女方家庭条件太差,背着他逼女友和自己分手。
从小到大,母亲的控制让他感觉到窒息:就好像完全无法呼吸一样。
一个人的免疫反应,其实很多时候是根据我们的感受来定的。
免疫和情绪的调控,在大脑中是同一个中枢: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边缘系统能够保护一个人的边界不受侵犯。
他的身体知道他内心的伤痛,潜意识在帮助他逃避母亲的控制。
所以母亲一来看他,他就面部过敏。
他的身体在释放潜意识深处藏匿的声音:
我想摆脱母亲的控制,我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来源:unsplash
2、你压抑的情绪,身体都知道
除了“身体信任度”,研究者还通过7个特征来衡量身体的内部感受,比如“注意”、“注意力调节”和“身体倾听”。
而在这些特征中,“身体信任度”与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身体信任度较差的人,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食障碍、抑郁和焦虑。
研究显示,有自杀意念、饮食失调、有抑郁或焦虑情绪的人,对身体的信任度较低。
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一个人足够相信自己的身体,其适应性行为会得到改变,症状能够有所缓解。
无论解释是什么,这些发现都表明,身体信任度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我们一直用“心碎了”来形容分手后的感受。
实际上,这并不仅是一个浪漫化的比喻,而是可能发生的事实。
来源:Pexels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悲伤故事:
结婚多年的夫妻在几天内相继去世,父母在失去孩子后几天内去世。
一项研究显示,孤独寂寞与心脏病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碎了”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阻塞。关于丧偶与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证实:在配偶去世后的头三个月内,一个人去世的可能性是未丧偶人士的2倍。我们的心脏机制对情绪压力异常敏感,丧亲之痛是一个极为强烈的触发因素。
这种极度悲伤所触发的病症,被称为“心碎综合症”。
身体从来不会欺骗我们。
通过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能知觉到那个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真实需求。
就像开头提到的好友小羊,腰酸背痛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她已经无法承担如此大的压力,她的身体需要休息,不然她就要垮了。
反过来,当你觉知到自己某些原因不明的疼痛背后的含义,就能重塑潜意识世界。
因此,当你出现原因不明的小毛病时,不妨问问身体,这些反应真正想表达什么?
来源:unsplash
02身体信任,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
身体信任(或缺乏信任)是如何发展的?
这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奥尔德罗伊德(KristinaOldroyd)认为:
感受身体的能力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奥尔德罗伊德的团队曾探究身体信任与其依恋类型(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之间的联系。
在年的一项初步研究中,他们发现回避型依恋者表现出较低的身体信任度,而焦虑型依恋者则表现出过高的身体信任度。
也就是说,回避型依恋者对身体的感觉反应迟钝,而焦虑型依恋者则往往反应过度。
在一项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8至17岁的男孩中,那些常年被母亲回避或忽视负面感受的男孩,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
研究人员对此表示:“成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身体信任能力的发展。”
来源:unsplash
奥尔德罗伊德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孩子即将上台表演独舞,心率加快,手心冒犯。
这时,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
“这种反应很正常,你的身体正在为挑战做准备。这是你的身体告诉你‘你准备好了’的方式。你会很棒的。”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
“我的天哪,你的恐慌症发作了,待会搞砸了怎么办,吃点药缓解一下吧。”家长的第一种反应,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内部感受体验,有利于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而家长的第二种反应则是无效的,他们的过度反应完全把孩子置于痛苦的情境中。
你在成长过程中或许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或者一直被这样的人所影响,导致你对于身体的感觉比较迟钝。
振作起来,你与身体的关系是能够改变的。
来源:unsplash
0如何提绳身体信任度?
良好的“身体信任”能力,对运动员、演员、学生,甚至是依靠直觉做出高风险决策的金融交易员都有帮助。
就像上文所说的,身体信任度并非一成不变。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促进我们与身体建立更信任的关系。
1、进行身体正念练习
尽管相关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得到证实的一点是,“身体正念”能够提高身体信任度。
要建立与身体的信任,需要在一天中抽出部分时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