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播出的《看我的生活》中,马思纯自爆靠吃药控制情绪,在情绪最差时身体会出现僵硬、腿软等症状,而吃完药后三天就能胖八斤,演艺明星过于焦虑的生活状态引起热议。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2.64亿焦虑症患者,中国的焦虑症患者估算在万人以上。读书焦虑、工作焦虑、买房焦虑、相亲焦虑……中国人的焦虑简直无处不在,“总有一款适合你”。由焦虑引发的失眠、抑郁等更是屡屡成为热门话题,“贩卖焦虑”甚至一度成为某些自媒体的“流量收割机”。
面对如此局面,你是否对“焦虑”一词闻之变色?其实大可不必。在英国的安娜﹒威廉姆森和瑞塔﹒纽厄尔著、美国贝丝﹒伊万丝绘、高源译的《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如何在焦虑的狂风巨浪中成功脱险》(以下简称:《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指出:要把焦虑当做正常情绪看待。因为焦虑是对威胁和心理应激的正常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当一个人面临危险的处境时,焦虑可引发一系列机体的反应,增强力量以应对威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人有七情,这七种感情也许并不都是那么让人喜欢,但是每种感情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在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头脑特工队》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莱利内心深处住着几个小伙伴。他们是主导莱利的五大情绪:乐乐、优优、厌厌、怕怕和怒怒。乐乐的能力是为小主人带来快乐,然而他的小伙伴忧忧很是让他头疼,因为他一不小心触碰到了莱利,就会使莱利变得悲伤起来。于是乐乐让忧忧离得远一些,这样小主人就会开心。后来,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乐乐发现,原来负面情绪也是可以带给小主人正能量的,比如在冰球比赛失败、莱利感到悲伤时,悲伤的表情让队友们送来安慰,给她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在开篇就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焦虑,随后按照焦虑带来的惊恐发作、社交焦虑、失眠、情绪低落、自我麻痹、身体不适、运动饮食与焦虑、你并非孤单一人这些表现形式,逐一进行了分析。在每种表现形式的开篇,作者还针对性地提出了“紧急修复法”,提供了几个简单实用的小方法,还有一些小练习,帮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缓解症状。
这本书的作者安娜﹒威廉姆森曾经就是个被焦虑折磨的人,所以她更了解焦虑者的痛苦和需要,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自我救助方法,让这本书充满了满满的实用的干货,也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
其实我们都明白,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我们提供方法,帮助我们缓解焦虑。但如果我们正在焦虑发作期,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去读一本专业的心理书籍,消化一大堆理论知识后,才知道自己怎么了,以及怎么应对。因为那时我们正筋疲力尽,处在崩溃的边缘,需要的是快速、清晰和易于理解的建议和帮助。
预防胜于治疗,早期的干预会让情况完全不同。
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知晓自己身体和心理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应对,不让起初的一些小毛病在以后发展成为破坏力巨大的问题。
同事姚姐,经常嚷嚷“我焦虑了”,然后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痛不欲生的样子。有一天,领导实在看不下去,问了一句:“你焦虑什么啊?说出来我们帮你舒缓舒缓。”这句话居然把姚姐问愣了,半天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焦虑,最后嘟嘟囔囔:“家里、单位的事一大堆,哪件事都让我焦虑。”
姚姐的模样让我想起了我的一段经历。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忙得脚不沾地,工作一件接一件总也干不完。有一天,一个朋友问我:“你天天忙什么呢?”我居然无言以对,好像自己忙得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没什么特别的值得一提,只能笑笑:“瞎忙,瞎忙。”朋友一副了然的表情,向我推荐了一个方法,把工作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列好清单、按照排序逐一处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了瞎忙的感觉。
“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正是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最让人有挫败感的一点。所以面对焦虑,我们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搞明白自己为什么焦虑?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中提出,可以自己做个压力评估表,建立自己的“焦虑构成报告”。这个评估表非常好做,就是一个“蜘蛛图”。
首先,盘点一下此刻你的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所有事情,尤其是那些导致你有压力的事情。
其次,在蜘蛛图的“脚”上把这些事情都写下来。
再次,给你写下的每个压力来源打分,根据其重要性、对生活影响程度,按照数字1-10打分,10代表最重要或者感觉最强烈。
接着,注意前三项最重要的压力来源,其他的暂时“搁置”。(他们依然很重要,只不过需要另找时间来处理。)
接着,面对这三项,想象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些压力有所减轻,是否需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最后,让这些想法发散开来,如果觉得舒服的话,再逐渐构思一个“行动计划”,比如自己可以怎样去想、去说或去做,让压力和焦虑程度下降到一个更理想的水平。
压力和焦虑的关系很微妙,配合协调时,它们会及时提醒你生活有哪些方面需要更加细心的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