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丹北京报道
“我在教育战线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个过程当中,一直跟孩子们接触,我感觉,这几年可能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速度太快,学习、生活压力也大。孩子们的心理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反复提到“学生”。每年,她会就教育提出提案。今年,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成为她的主要提案之一。
这是马珺此前没有提过的,她发现,学生受心理疾病困扰的现象,在近两年越发明显。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17.2%,重度抑郁检出率7.4%,远高于成人,高出年0.4个百分点。
经医院、学校的交流和调查,马珺认为,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费用应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尽管大部分治疗心理疾病的药品已经纳入基本药品目录,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都不在医保范围内,导致心理疾病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康复治疗。包括抑郁症、自闭症等在内的心理疾病治疗疗程长、费用高,很多家庭都难以承受。
此次两会中,多位代表提出相同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心理疾病诊疗纳入医保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用人工智能筛查青少年抑郁症并纳入医保;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也提出建议,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严重,应该加大公共医疗供给。
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病入学”
马珺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10.9%~12.5%。
大学生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比例则为18.5%,存在高抑郁风险的学生比例为4.2%。抑郁和焦虑水平有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18~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抑郁症是导致学生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起初,在马珺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的焦虑、急躁、恐惧等情绪频频出现。“开始不太了解,后来也在试着给他们提建议,但老师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医生,他也许能识别、发现,但是让他用很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有时候很难,较重的病情,得结合药品进行治疗。”
对此,马珺认为加强学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多措并举促进家校社联合,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当前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
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时间投入和内容投入都不够。在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普遍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