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25 17:07:00
即便我们身边的汽车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完善,但各大厂商在这场装备竞赛中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随着“新四化”的到来,汽车行业的“黑科技”也是越来越多。车企们绞尽脑汁研发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技术与新配置,从而让他们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完美、更加无懈可击。从互联网时代进入智能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很多小时候幻想的产品,如今有许多都已成为了现实。在年即将成为历史之际,和大家聊一聊当下主流的汽车“黑科技”。看看这些技术是如何“颠覆”行业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将产生哪些影响?智能召唤今年是特斯拉国产化的元年,在国产Model3即将交付之际,部分国内的特斯拉车主收到了.40.50版车机系统的升级推送。此次升级的系统中,新增了多项功能以及对现有功能的优化改进,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智能召唤功能。智能召唤功能可以让车辆自主行驶躲过障碍物,并停在车主面前或者车主指定的位置(以手机GPS信号为目的地)。不过这个功能对场地有一定要求,仅限于在“私家停车区域和行车道”使用,如果行驶路线上有公共街道,车辆就会停下来。当然,想实现这个功能的前提是要具备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选装包。也许智能召唤看上去是一项并不高深的黑科技,但这也许是迈入未来自动驾驶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这项率先在美国推出的功能,受到了海外大部分用户的好评,不过也仅限于地广人稀的美国市场。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技术,尤其在手机领域,更是成为了各个品牌旗舰机的标配。随着纯电动车的普及,这项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消费领域。如果将无线充电垫埋在道路里,让纯电动车实现边跑边充电,是不是就能从此告别续航里程焦虑症了呢?就在今年早些时候,瑞典交通管理局宣布,将在瑞典国内修建一条动态无线充电道路,这条道路将由以色列ElectreonWireless公司来修建完成。据悉,这项动态无线电力传输(DWPT)技术将铜线圈安装在路面下,让司机看不到它,并在车辆行驶时提供电力,实现稳定的电力流动,从而为车辆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真正实现边跑边充电的黑科技。不过,这种动态无线电力传输公路的造价非常高昂,这条在瑞典即将建造的试点公路,长度仅为1.6公里,其造价预计超过万美元,并且暂时只能为电动卡车和公共汽车感应充电,所以短期内很难实现大规模普及。大力发展电气化,减少燃油车的排放污染,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目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希望这样的公路可以早日实现普及,让纯电动车从此再无里程焦虑。中置安全气囊在所有的道路碰撞事故中,头部是驾驶员和乘客最常受伤的身体部位之一。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驾驶员头部可能会突然摆向车辆内部,也许就会与副驾驶乘客的头部发生剧烈碰撞。因此,现代汽车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一种全新的中置侧方安全气囊,这个安全气囊的作用是分隔驾驶员与坐在前排座椅的乘客,防止事故发生时司机与前排乘客的头部相撞,从而降低司机与乘客头部受伤的风险。如果前排座椅并未坐人,中置侧方安全气囊则可以保障司机的头部不会与副驾驶座椅的侧面相撞。该气囊安装在驾驶员的座椅内,一旦车辆受到外部撞击,它就会迅速弹出。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奥托立夫表示,前排中置安全气囊可将驾乘人员受伤几率最高降低80%。目前有多家整车企业对中置安全气囊产生了浓厚兴趣,中置安全气囊不仅设计简化,更有效降低了部件重量,希望这种安全配置可以早日成为汽车上的主流或者强制性配置。V电压要让一台纯电动车的充电时间大幅接近传统加油站的加油时间,理论上答案是很简单的:让电压翻倍,就基本上可以在保持电流不变的情况下,让充入电池组的电量翻倍。在前不久上市的保时捷第一款纯电动车Taycan身上,保时捷把现有主流的V电压升高了一倍,达到V这一等级。Taycan采用了完整的V电池架构,电池系统采用V高压,整套电动力总成包括电驱动、电力电子、充电系统等,也都采用V的系统。这就为Taycan带来了更好的加速性能以及更少的电池放电衰减,即使连续急加速也能持续提供优秀动力。根据官方数据显示,Taycan支持快充以及最高可达kW的充电功率,5分多钟便可充满km续航里程所需电量(WLTP标准下)。在理想充电条件下,Taycan从电量5%充至80%仅需22.5分钟。保时捷的V高压系统在目前的市场上可谓技高一筹,这势必将加速高端纯电动车的竞争并带动纯电动车在充电性能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告诉消费者,纯电动车的技术水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线控技术纵观现在各式各样的汽车主被动安全配备,其中看似冷门的刹车其实才是车辆最为重要的安全配备,如果系统侦测到前方危险却停不下来,那一切的驾驶辅助都是空谈。脱离传统的刹车系统,汽车刹车技术也迈入了全新时代,这就是BrakebyWire(BBW)电子线控刹车系统。线控刹车和线控转向异曲同工,取消了全套液压或气压管路,同时取消了刹车总泵和真空助力泵,改由电机直接驱动制动卡钳进行制动,刹车踏板变成和电子油门一样,成为一个感受踩踏深度的传感器。线控系统的表面优势还不足以取代可靠成熟的传统转向刹车系统,但自动化驾驶是未来的趋势。线控电子化的控制,相比电脑控制传统的纯机械装置难度更低,线控转向和刹车系统的应用也将为未来自动驾驶功能的完全实现打下基础。数字化座舱自从号称“汽车界苹果”的特斯拉推出大屏概念后,成功引领了一波汽车座舱设计。之前6.0英寸、8.0英寸以及9.2英寸的屏幕都算是接近极限了,没想到特斯拉直接推出了17英寸的大屏。从此,大屏幕就成为众多车型所追随的目标。随着互联网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座舱开始逐渐被应用于汽车行业。现阶段的数字化座舱,更多的是将汽车中控、仪表盘、后座娱乐以及视觉系统等多模块集成在整个系统中,更加强化用户体验,真正的功能性却微乎其微。其实,数字化座舱并非专为高端车型打造,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加速发展,未来的汽车驾驶、娱乐功能都将集中在一块仪表盘上。配有数字化座舱的车辆,其安全性将会更高,操作也更方便易用。当驾乘人员被解放了双手双脚甚至大脑,汽车座舱将会有新的设计、新的服务、新的使命,成为人机交互的伙伴,为智能化生活添加一笔色彩,也为自动驾驶的到来奠定不可忽视的作用。“三合一”电桥同样,电驱动系统也朝着高效化、小型化、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而集成化设计正是迎合这种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作为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电驱动系统如何布置成为纯电动车平台开发的重中之重。集成电机+电控+减速器的“三合一”电桥已经逐渐成为纯电动车发展进程中的主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操作,也成为“三合一”电桥目前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有多款三合一电驱动桥上市,例如搭载与上汽变速器联手打造的S-EDS“三合一”电桥的哪吒U就已经下线。不过,集成后的“三合一”电桥,对NVH、EMC、冷却、效率等性能的控制,都提出了新的难度。这些难题,均是目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工程开发公司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虽然整个控制系统的集成是未来发展趋势,但目前装车量都不大,还没有到几十万、几百万的量级,一些质量问题可能还没暴露出来。未来一段时间,三合一电桥在成为主流产品过程当中,还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叠片电池我们都知道,动力电池主要有三种类型,方形、圆柱和软包,而叠片和卷绕正是生产这些电池的两种工艺。卷绕工艺从消费类电池就开始应用了,也正是因为卷绕工艺更成熟、生产效率更高,也成为当前动力电池主流的生产工艺,而目前85%以上的动力电池均采用卷绕工艺。叠片工艺也正是伴随着纯电动车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电池性能、空间利用率等方面都更具优势。从性能上来看,相同条件下叠片工艺可以使电池能量密度提高5%,循环寿命提高10%,成本降低5%。虽然目前叠片工艺只在市场份额较小的软包电池领域应用,但却是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目前LG、三星SDI、松下等国际电池巨头都将叠片技术纳入下一阶段布局目标。这样看来,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丢丢的缓解呢?透明A柱司机朋友们都知道,A柱盲区是十分令人不爽的地方,如果是在路口,A柱盲区里正好有过街的行人,而你又没有左右确认一下,就很可能会撞上酿成事故。而A柱对于一辆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轻易做细,毕竟它是支撑车顶的核心构件,A柱的牢固与否对一款车的刚度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很大。最近,国内新势力造车队伍中的合众新能源汽车发布了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哪吒N03,这车的车身最大的特色就是“透明A柱”。虽然叫做透明A柱,但肯定不是真的做成透明,而是通过A柱上方的两块屏,来投射被A柱挡住的盲区。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叫做眉心算法,它会根据探测仪来探测你的眼球定位,从而去显示不同角度的视野,可谓是黑科技满满了。驾驶者注意力监控系统随着驾驶辅助系统的普及,开车越来越来轻松是不争的事实,但放松下来的驾驶员却容易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通过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状态,成为了完全自动驾驶来临之前的又一个课题。这个系统通过驾驶员前方的摄像头来检测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是否注意力集中,甚至还能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如果驾驶员目光离开路面时间过久,系统将向驾驶员发出一系列警告,督促其将注意力回到路面。当然,在驾驶员完全没有反应的情况下,车辆还可以通过驾驶辅助系统的其他功能,将车辆强制停下,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已经有很多汽车制造商在车型中引入驾驶员监控系统,以提高驾驶员驾驶安全。例如,沃尔沃已经在车内安装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用以监控驾驶员。虽然这样的辅助设备能防止因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不过最安全的方式还是在驾驶时时刻保持专注,不要依赖电子监控系统。写在最后回顾年涌现的上述创新型汽车技术,有些技术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有些技术则还需要更多的测试和检验。不管上面提到的汽车黑科技是否已经变成现实,只要它们出现,毫无疑问都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汽车生活。那么文中提到的这些汽车黑科技,你都体验过哪几个呢?又更希望哪一个更早来到我们身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