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峰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位学者通过跟踪搜索引擎上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电商平台相关商品的购买量、专业咨询网站等数据,分析了“双减”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这一年,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与孩子们逐渐轻松的状态相比较,父母的焦虑症状却在“双减”后明显上升,研究表明增幅约12.8%。(8月3日中国青年网)
为什么会出现“双减”治愈了孩子却焦虑了家长?为什么会出现一边是学校为学生减负、一边是家长为学生增负这一减一增的怪象?升学压力大仍是主因。家长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大,导致家长为学生增负。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上的项目层出不穷,花样万千:十万元的乐高班、两万元的跳绳班,甚至还出现了被网友戏称交智商税“量子波动速读”的培训班。有需要就有市场,不少家长愿意为此“投资”,希望孩子的起跑线能往前推进一些。其实,面对校外补习班,许多家长也很纠结——一方面不愿孩子太累,并且花费不菲;另一方面看见大家都在补课,又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诸多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向社会输送“不学就来不及了”的焦虑感,并借此兜售自己的“解决良方”,也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要从根本上缓释家长教育焦虑的现象,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关键。在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及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政府要转变教育管理职能,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规范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和教辅市场,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改变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