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是婴儿发展中一个正常而又重要的阶段,这标志着小宝宝们开始学习如何面对他们的环境变化,如他们的依恋人的存在与否。分离焦虑一般开始于宝宝在6-9个月大的时候,并在两岁左右的时候慢慢地消失。而与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分离焦虑症则是一种与儿童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害怕或焦虑的症状,这会造成儿童的严重痛苦,妨碍他们的正常社交、学习和职业发展。
我们这篇文章重点介绍儿童中很特别的一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分离焦虑,并进行情况分析和实际操作上的介绍。
自闭症儿童诊断的最早时间是大约两岁左右,所以我就针对2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的分离焦虑的情况展开讨论。
首先,自闭症儿童的分离焦虑的主要发生的地点和情况
任何在依恋人要离开小朋友的视线的情况都可以视作分离焦虑的发生情况,包括:
a.家长离开去上班,家长送小朋友去学校等(也不能排除是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问题)
b.睡前分离,离开儿童视线去做饭等
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小朋友一样也会经历分离焦虑,只不过这种情况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看起来会更加的突出和严重。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主要表现包括重复限制性行为(不停地拍手、不停地重复一定规律的音调或不停地转圈等)、自残行为和逃避行为等。而且更加棘手的是大多数的自闭症小朋友有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第二,造成自闭症儿童的分离焦虑的原因
1.遗传因素。
2.环境改变:环境中熟悉的抚养人/依恋人的离开可能造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3.对负面情绪的敏感性:自闭症儿童对负面情绪更加的敏感。这就有可能在他们与依恋人/抚养人分离时,他们会感受到依恋人/抚养人的不舍、伤感或担心的情绪。
第三,实际操作与执行的建议
对自闭症小朋友的分离焦虑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各位家长的分离焦虑训练。希望这些方法能够缓解对大家对于分离焦虑的困扰。
1.提前让小朋友熟悉在你离开后的新的抚养人。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让小朋友提前与下一个抚养人认识或者和玩耍一下,因为自闭症小朋友很有可能根本不想和其他人玩耍,即使这些人是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如果他们不是小朋友的依恋人,那么小朋友都有可能在依恋人离开后开始分离焦虑并且发生问题行为。我们采取的常用方式如下:1)由下一位抚养人(如爷爷奶奶)开始给小朋友喜欢的食物或玩具。2)爷爷奶奶停止给小朋友喜欢的食物或玩具。3)这个时候小朋友有可能会去找依恋人拿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4)依恋人拒绝提供或者把小朋友引导到爷爷奶奶那边,然后小朋友再次要求食物或者玩具(这一部分可以参考我们关于言语行为训练的文章),再由爷爷奶奶给出食物或者玩具。5)收走玩具或停止给与食物,等待小朋友再次要求。6)重复以上步骤10到20次左右。
这里的整个训练就是要帮助小朋友熟悉爷爷奶奶,并且让他们明白爷爷奶奶也是可以提供给他喜欢的东西,这一点依恋人的作用是一样的。其实这种训练每天可以重复次以上,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玩具的话,那么爷爷奶奶应该积极参与玩具的玩耍。
小贴士:每次小朋友走向依恋人的时候,依恋人应该表示拒绝或是面无表情的在小朋友背后引导小朋友走到爷爷奶奶处。
2.提前练习分离。
a.练习前要先测试小朋友对分离的情绪变化。
b.如果测试结果是小朋友哭闹的情况非常严重,那么可以先从短暂的离开开始。举个例子:小朋友在家里的一个房间玩的时候(要确保没有安全隐患或者留下另外一个成人在场),依恋人去另外一个房间停留1分钟、半分钟或更少的时间。慢慢增加依恋人在另外一个房间的时间,然后可以慢慢退到家的门口,然后是门外,就这样逐渐的增加距离和时间。这个方法也可以使用在小朋友去上学的时候,家长如何慢慢退出教室的过程的训练。整个过程的准备时间可能会有点长,但是我们需要理解小朋友们的适应时间,给与他们更多的耐心,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
3.给小朋友建立一个每天的时间流程的概念和建立环境暗示
a.时间流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固定一些做事的时间点或者是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一天。如早上7:30起床/刷牙/洗脸/吃饭,9:00游戏时间,10:00功课时间,12:00午饭,晚上10:00睡觉等。固定这些时间的原因是自闭症儿童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不强,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适应环境。我们也可以把跟依恋人分离这个事件逐步加入自闭症儿童的时间表里面,让他逐渐习惯依恋人的分离。无论小朋友的分离焦虑严不严重,给他们做一个时间表都是有利无害的。可以参考我文章中提到的视觉化的时间表的方法,用图片代替文字或者对话。
b.环境暗示:比如我们机构的小朋友对离开活动室有障碍的话,我们会尝试跟他说“挥挥手,跟操场说再见,我们下次再来玩”。挥挥手说再见就表明着离开,我们是不会解释太多的。首先是因为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有障碍,他们自有词汇和语句是有限的,他们经常只能抓住我们话里面的几个词。在很多的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所以我们经常采取一个动作或者简短的口令来代表某件事件的结束,比如“排队”、“再见”、“整理时间到”等等。在最开始的几次,小朋友往往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们采取的就是说“再见”,然后带朋友离开的方法,不说多余的话。针对小朋友在家里的分离焦虑,我们可以采取相同的思路。跟依恋人说“再见“和挥手,依恋人离开。然后小朋友继续进行时间表上安排的行程。
最后是一些小建议:
1.尝试让小朋友先从你身边离开。
2.可以练习一下类似躲猫猫的游戏。
3.“No-CrySeparationAnxietySolution”一书的作者伊丽莎白·潘特利建议父母给孩子一个“神奇的手镯”来消除焦虑。手镯可以是孩子依恋人的所有物制成,也可以是属于依恋人的东西。这个方法就是使用手镯作为附件对象,将情感安全从依恋人传递给孩子。我个人觉得不一定非要做成手镯,做成一个其他像绳子之类的小东西应该也是可行的。
4.尝试游戏疗法。游戏疗法建立在孩子处理情绪的自然方式之上,游戏治疗法通过影响孩子的特定问题来指导游戏工作。有些情况下,分离带来的儿童的哭泣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降低了依恋人和孩子之间的信任程度。通过游戏疗法让小朋友成为一个积极合作的伙伴,让他乐于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并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认为在处理典型或非典型的分离焦虑时考虑这些长期目标很重要。
分离焦虑症DSM5中的定义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项: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持续、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伤痛、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3.持续、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4.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持续、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持续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反复做内容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8.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抱怨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
B.此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C.此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离家,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离,广场恐惧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重要他人身上,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