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轩辕已经是要到初中部上学的大孩子了,有时候看看他们接近1米6的身高,斤的体重(汗……是不是星娃都偏胖?)想起12年前他们刚出生时,像小猫一样两斤多重小小的一个,内心还是颇多感慨的。
新起点
其实陪伴他们成长的这12年,也是自己成长的12年,如果回头看,年轻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身边的同事偶尔会用佩服的语气说我内心强大,甚至同样的星娃家长也偶尔会来取经,问我情绪崩溃了,撑不下去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完美的家长都是给外人看的,自己又何尝没有焦虑、抑郁、崩溃甚至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刻呢?
只是心里会有一个闸门,在黑暗来袭的时候会警醒,会自控,会努力调整自己的认知,不让那些东西将自己控制住,知道那些阴暗的东西会摧毁自己的生活。而我,责无旁贷的要做那个生活的卫士,很多时候人不是生而坚强,只是身后有了值得保护的东西,那份责任就会让人变得无所畏惧。
来聊聊这些年我的心路历程吧:
最初知道轩辕可能是孤独症的时候,心里浮现的想法应该和所有人都一样的,就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会不会搞错了?”这种痛苦和质疑是人在面临巨大变故时的本能反应,很多人会困在这种“不愿意相信”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但最终会发现这种疑问和逃避对事情毫无帮助,没有为什么,孤独症不像感冒,感冒还可以追溯是不是着凉了,是不是被别人传染了,而孤独症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也许是基因,也许是脑损伤,也许太多了。就像天下落下一粒沙,刚好掉到你的杯子里,哪里有什么合理的解释呢,即使有,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暑期旅行
问天问地之后开始慢慢去了解孤独症,了解过的人大概也都看到过“终生无法治愈”这六个字,特残忍,仿佛一纸判决,会让人陷入巨大的恐慌与无助中,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当时觉得,如果是这种结果,那么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呢?认真去了解,去学习之后发现,原来那些所有的干预,训练,最终的目标原来不是治愈,是努力让孩子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能自理,能融入社会群体,就是很成功的事情了。
既然如此,就尽自己所能,从现状开始,一步步往前走吧。
二线城市,没有专业的机构,甚至了解这方面知识的人都不多,一点点在网上找资料,慢慢去学习,并没有严格刻板地按照教科书的方式训练孩子,只是正常的养育,多一点耐心,多和孩子说说话,多给孩子读读书,多带孩子去野外跑跑。
在小学之前的日子里,我的压力并不大,除了偶尔参加学校活动会感受到孩子的不同,多数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陪伴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是一段难得的轻松时光,虽然小问题不断,但还是能看到孩子的进步,一点点学会说话,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一点点学会自立,刷牙、洗脸、甚至上厕所。
但小学之后,一切变得紧张起来,先是学校的不接纳,几次约谈,都委婉劝说我们最好给孩子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接着是学业的压力,听不懂,跟不上,每隔几天就能接到老师电话,不是弄坏了班级的东西,就是和同学起了冲突。
各种压力堆积过来,整个人的神经紧绷成了一根弦,我害怕电话的响起,害怕别人跟我谈论孩子的问题,害怕每天陪伴他们写作业的时候会失控。
医院检查:重度焦虑。大夫建议吃药治疗。
那个时候正是老三的哺乳期,咬着牙没吃药,自己去学了一年多的心理学,各种专业词汇,各种考试,人在最忙的时候给自己加码,非但没垮掉,反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我从最糟糕的状态中慢慢恢复过来,学会给自己解压,学会跟周围良性沟通,学会用更接纳的眼光去看自己,看孩子,看周围的一切。之后的数年,哪怕还有很多的问题,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不再无助,不再迷茫,总能在自省的过程里,从迷雾中挣脱出来,继续勇敢的前行。
如果要给同样在困顿迷茫中的家长一些建议的话,我想有几个点是对我自身有帮助的,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
学会接纳
接纳这个词似乎被我们说滥了,但永远都有用。
因为我们在劝服接纳的时候,往往没有做到这件事。之前和一个家长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依然因为孩子的问题而难受,那就是你还没有学会接受”。
包括我自己,之前好多的焦虑,尤其在孩子学业的问题上,总觉得还可以再努力一把,再推一把,总觉得自己可以扭转现状,让他们能够追赶上同学的进度。但这两年,说接纳也好,说认命也好,我非常清楚的了解了他们的情况,知道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慢慢放下了疲于奔命的追赶。
自己的情绪,包括亲子关系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真正放下这件事之后,我虽然依旧在教孩子认字,教孩子数学,但不会再功利地期待他们在学业上会有所成就,会将目光放到孩子的其他方面,是否有能够发掘的特长,能否把这样的特长或者他们喜欢的事情发展成事业。
我相信一定会找到属于他们的路,多观察,多了解,多尝试,也许与众不同的路上,有更有趣的风景。
02
立足当下
有两件事会让我们的焦虑放大,一是比较,二是想象。
比较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想象孩子的未来会面对多少困难,这两件事如果一直盘桓在脑海里,不用星娃,普通的家长都会发疯。
但这两件事真的有必要么,去和王健林比财力,和郎朗比钢琴,和莫言比文化,神仙也难找这样全面发展的选手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其他人都没有可比性,只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天的事情,每一天都有进步,就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未来,我们10岁的时候想过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和今天一样么?那我们今天想象的未来,和10年20年后又会有多大的差距?我们连预测明天的能力都没有,干嘛就一定要把孩子的未来想的那么糟糕?
与其纠结在那些飘渺的想象里,不如踏实的做好当下的事,全心投入此刻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一步步去改善现状,掌握技能,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03
孩子不是生活的一切
虽然我们一直在聊孩子,但我依然觉得,孩子不是生活的一切。
不要把目光如聚光灯一样,只盯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