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人生曼妙的风景呢?有多少人会在淡定与从容中去感受人生的曼妙呢?
不是因为互联网让人焦虑,而是因为生活让人焦虑。焦虑这么多,长大,恋爱,结婚,工作,买房,买车,养娃……试问,哪一样让人不焦虑?
焦虑的话,金钱可以解决问题吗?钱可以买房子、买车子,但是可以买恋爱、买婚姻吗?钱可以去国外读书,但是可以买来融入当地生活吗?
焦虑还是那么多,那怎么办呢?努力学习知识吗?学无止境,好像也不对。努力工作,不去想焦虑的事情,好像也不行。
怎么办?天下之大,哪里才会有心安?
看一本书,焦虑好像少了点。很奇怪吧,一本书居然可以缓解焦虑。
《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就是这样一本帮助你认识和克服焦虑的指导手册。作者是英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安娜威廉姆森。她也患过焦虑症,曾因焦虑、压力、睡眠不足等导致自己崩溃。可是她的“脱轨人生”最终走向了新的方向。现在她不仅走出了焦虑的低谷,还取得了NLP高阶执行师的资格证书,成了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安娜的身份和职业也许是属于高曝光的,从事这样职业的人更容易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的目光也会更多集中在他们身上。毕竟,他们是明星级的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压力可想而知。
处于“风口浪尖”的安娜,用患者和治疗师的双重身份给深处焦虑的人传经送宝:从识别焦虑的症状,到应对失眠或社交焦虑,她都条分缕析,提供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供了多种处理方案,帮助焦虑型人们正确看待焦虑,并逐渐克服焦虑,过上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
一、焦虑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有睡眠障碍、经常半夜惊醒、焦虑性头痛、食欲不振、借助酒精或药物才能入睡、经常性情绪低落等,那么我们就得小心了。因为我们正处于社交焦虑或者精神抑郁中,是正在焦虑的沼泽中越陷越深。
第一,评估焦虑
其实焦虑会处于不同的范围,从正常的焦虑反应到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的严重焦虑,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区间摆动。一般的担心是正常的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但是如果这种担心影响到心情、生活、甚至睡眠后,就会变得面目可憎了。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认识焦虑不是把自己跟别人比较,而是我们自己要在情绪上、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及时评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感觉很棒——平和心情——情绪低落——头痛或易怒——难以入睡——无法忍受的恐惧。
在这些状态中,它们是逐渐叠加的,给人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四面八方的压力都像我涌来时,我们具体如何评估才能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呢?盘点一下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哪些对你来说压力很大。
第二,具体行动
当我们知道焦虑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总压力中所占的比例后,就会更明白焦虑对我们的影响,采取更实际的措施去应对。不管我们是心理疗法,还是通过药物治疗,目的都只有一个:让我们回归平和的、正面的、积极的和好奇的状态中来。
A、确认焦虑就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它是我们正常人的一部分。
B、把消极的表达改为积极的表达,“我会变好的!”
C、尽量用合适自己的方式去放松,比如填色、瑜伽、游泳、爬山、听音乐等。
D、与焦虑辩论,对比焦虑性思考和现实性思考,找到其中的平衡地带。
E、直面焦虑,朝着目标逐渐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二、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现在就让我离开这里。”“请让我一个人待着好吗。”“我不想出去见任何人。”……
在社交场合,比如演讲现场、同学聚会、部门聚餐、团建活动等,如果一个人始终觉得尴尬、孤零零、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就是社交焦虑向我们袭来了。
社交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是当一个人处于有可能被他人评估的社交场合时,产生的恐惧等不适情绪。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过分紧张(尤其害怕遭遇尴尬、羞辱、批评或拒绝)。受困于社交焦虑的人们会害怕自己在别人眼中不够好,甚至假设别人会拒绝、批评自己。
面对各种有可能的社交焦虑,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和克服呢?
第一步,需要对社交活动做出权衡。自己决定参加活动后,要花一些时间问自己几个问题,留意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对活动的各种利弊进行权衡一番,进而让我们做出选择。
第二步,在我们进行心理预期评估和选择后,我们要制订一个计划。计划列表能够随时提醒我们将要发生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到,把意外情况降到最低。
G代表目标:自己参加社交活动的目的?相待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想要有什么样的感觉?R代表现实:换个角度看看,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对之前列的目标感觉如何?如实写下自己可能有的恐惧和犹疑。O代表选择:尽情想象自己在社交场合想做的事情。自己有什么优势和资源能够达成目标?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会不会有别的办法帮自己达成目标?W代表意愿:给自己加油打气,意识到自己就是强大的、自信的。自己有多想实现这个目标?目标实现了的话,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呢?这个目标是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第三步,扮演社交高手。这一招即使对最害羞的人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活动。扮演社交高手的要领就是“假装他,感觉他,成为他”。
找一个自己钦佩的人,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是怎样的。从这个人身上可以借鉴哪些自己欣赏的特点?想象他在社交场合会怎样思考,怎样说话。然后就是要不断练习,直到自己感觉真正变成了扮演的那个人为止。
第四步,充实自己的“谈话素材库”。提前准备几段可以说的话、可以问的问题和关于自己的一些趣事,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来活跃气氛,避免尴尬。
要注意的是,问题最好是开放性的,不要那种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闭性问题。否则,不出三句话,就会把天聊死。
第五步,依然摆脱不了社交焦虑的话,那就需要记得门和应急出口在哪里,随时准备离开。当然,你“逃离”时也可以用很坦诚的方式告诉人家真相:“我非常紧张,请大家多多包涵。”
三、总是失眠怎么办?
“就是睡不着。”“凌晨两点还没睡着,反而越来越清醒。”“半夜总是醒来好多次,第二天老是昏昏沉沉的。”……
睡眠不足、失眠等状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常态了。能睡个安稳觉已经变得很奢侈了。所以说,高质量的睡眠简直是老头的馈赠。
前不久,深圳发布了《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得出了7代人的睡眠情况。报告中说50后最快入睡,60后最爱午休,70后最爱睡前看书,80后最爱失眠,90后睡得最晚,00后懒床最久,05和10后睡得最长。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的80后,已经变成了失眠大军中的一员。另外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4的成年人失眠,都表现出“睡不着”“睡得晚”“睡不够”等问题。
睡眠不足问题已经和“失业”“离婚”等问题并列,成为当下最伤脑筋的问题。睡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有焦虑症。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没法掌控的话,焦虑感一定不少。
健康的睡眠模式就是早上一起来感觉焕然一新,能够精神焕发地迎接新的一天。低质量的睡眠就会让白天的压力和焦虑乘虚而入,不断让人做一些断断续续、充满焦虑的梦,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要获得高质量的睡眠,需要以下三步:
第一步,“计划—准备—平静”法。计划好晚上自己要做的事,哪些用不着晚上做的事,在头脑中有个粗略的计划。这样让自己发现晚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反而会有一段平静的时间来准备入睡。
准备的过程中就是做到三点:主动离线,不回复邮件,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停工”状态。接下来,就是选择一项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活动了,比如泡个热水澡,听一曲舒缓的音乐,读一本令人安静的小说……自己完全沉浸在放松状态后,就躺到床上去吧,直到逐渐进入梦乡。
第二步,呼吸练习也很有必要。调整呼吸是一种简单却有效的自我放松方式。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一会儿或者躺一会儿,用稳定的呼吸节奏来让自己松弛下来。当呼吸到6次左右时,放松的感觉就会来了。
练习时,要留意每次呼吸起伏,增加吸的幅度,再增加呼的幅度。吸的时候通过鼻腔,缓慢而深长地吸气到底(直到腹部完全凹陷),然后通过嘴巴,均匀、缓慢而深长地完全呼出去。
第三步,想象练习也很关键。准备上床时,请把想象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把那些担心和焦虑统统排出脑外。伴随着缓慢而均匀的呼吸,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美好的睡眠是什么样的,并将其画面化。
在脑海中想象出自己可以想到的美妙画面,可能是躺在松软的云朵上,或者在星空下的沙滩上抬头看满空的星光,或者是在一张柔软的丝绸大床上……当然,如果给这种环境加一些令人昏昏欲睡的音乐岂不更妙。
《焦虑性人格自救手册》还对情绪低落、自我麻痹和身体不适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比如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比如遭遇离别之痛、酒精成瘾、童年创伤、重大挫折等,无力感和焦虑感就会把他(她)淹没。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走出“冬眠状态”,想一想有哪些令自己开怀大笑的事情,与朋友谈谈心,或者去运动一下,或者到网上去寻找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一起分享,互相帮助。
俗话说,天助自助者。无论我们面对什么焦虑,首先我们需要勇敢地去正视它们,而不是选择躲避或者假装遗忘;其次我们要敢于评估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管是跟朋友分享还是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再次我们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应对焦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直到可以达到“内心的淡定与从容”。